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已病防变”理论从肺论治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研究

作 者: 夏桂选
导 师: 徐荣谦
学 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医儿科学
关键词: 从肺论治 儿童抽动障碍 风痰扰动证 刘弼臣教授 三焦论治 已病防变 治未病
分类号: R27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7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儿童抽动障碍是以运动性抽动伴或不伴发声性抽动,以及伴随的心理行为症状为特征的一种儿童常见神经精神疾病。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目前对本病病因病机研究有所进展。在传统的神经递质学说方面,已在基因水平开展遗传易感基因的相关研究,范围也已扩展到合并症的基因研究;神经免疫学发病机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主要涉及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支原体等相关微生物感染后的免疫损伤与发病关系的研究;在临床上,心理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在治疗方面,提倡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以心理治疗为基础,在解除环境因素的情况下,配合长期服用有效低副作用药物的综合治疗。患儿的行为问题、生活质量、自我意识等开始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中医研究儿童抽动障碍的报道越来越多。研究内容涉及流行病学、中医病因学、中医药对本病相关神经递质表达的影响、中医药对本病神经免疫机制的影响、临床治疗思路与辨证论治经验、中医药对本病动物模型的影响等诸多方面。众多文献显示,中医药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疗效较高,而副作用则相对较低。由于儿童抽动障碍的影响因素较多,不同地区存在环境差异,临床表现和中医证候也不尽相同。因此,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有很大差异,治疗思路也很广泛。但无论怎么认识总不离“肝风”。关于本病的治则治法,从大量文献报道中可以看出,有从上焦心肺论治者,有从中焦脾胃论治者,有从下焦肝肾论治者。从上焦心肺论治者,其证候多与外感相关;从中焦脾胃论治者,其证候多与脾虚肝亢有关;从下焦肝肾论治者,证候多以肝肾不足、阴虚风动为主。本病临床症状呈从上到下逐渐发展的过程,是否存在上焦-中焦-下焦的自然传遍过程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但从三焦论治儿童抽动障碍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并见于大量临床文献报道,是儿童抽动障碍的共同治疗原则。各种治法在三焦治则中的位置有所不同。从肺论治抓住本病发病的始动环节,通过截断外风引动内风的过程,防患于未然,具有已病防变治未病思想;从脾论治抓住后天之本,刘弼臣教授称之为医中王道;从肝肾论治抓住本病根本,治病必求于本,三者辨证统一五脏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病理因素作用于五脏,虽可出现各种不同的证候表现,但最终都会影响及肝,导致肝风内动,出现抽动、秽语和情志方面的症状。因此,我们认为可将本病各种病因病机认识统一于“肝风内动”。即“肝风内动”是本病的基本病机,外感因素是诱发“肝风内动”的始动病机。因此,所有针对始动病机的治疗法则都是辅助“平肝熄风”的,“平肝熄风”是本病的基本治则。其他治法都统一于“平肝熄风”这一基本治则。因此,笔者认为临床辨证应该灵活从三焦论治,将三者有机结合,统一于平肝熄风。刘弼臣教授提出从肺论治儿童抽动障碍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本病以肢体上部,尤其是头面部抽动为主,发声抽动以清嗓子等咽喉部怪声为主,且本病常由外感引发或加重,这些都与肺肝两脏关系密切。小儿肺常不足,“肺为娇脏”,“风邪上受,首先犯肺”,气机不利,津液停滞为痰。肺受外邪,病首发于上焦,引发肝风,“高巅之上,唯风可至”,故见以头面部等肢体上部抽动为主。痰阻经隧,则在上表现为异常发声。因此,本病证属肝风,肺受外邪是发病的始动环节,由外风引发内风而发病。因此,应从肺论治,通过调肺利窍、疏邪祛表,截断外风引发内风的过程,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在病因病机方面,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胜则动”;《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闻·宣明五气篇》:“五气所病……肝为语”;《灵枢·九针论》:“五脏气……肝主语”等论述,结合本病全身肌肉迅速、反复、不规则地交替抽动及秽语等特征,刘弼臣教授认为儿童抽动障碍“本源在肝”,属中医“肝风”证。以肺主一身之气,调节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若风邪袭肺,肝气郁于表,则在里之气机更加紊乱,故内传他脏,内生风痰,症状迭起,刘弼臣教授称之为“病发在肺”。因此,刘弼臣教授抓住了本病外感诱发的始动环节,提出从肺论治儿童抽动障碍。在外感急性期,及时干预,截断外风引动内风的发病过程;在外感缓解期,亦可防邪入侵,防患于未然,体现了“已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我们临床基于“已病防变”理论,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的基础上,从“调肺”与“治肝”两个角度研究“从肺论治”临证经验对儿童抽动障碍的治疗作用。研究表明刘弼臣教授从肺论治临证经验治疗儿童抽动障碍,具有调肺祛邪与平肝熄风的双重作用。在儿童抽动障碍发病之初,着眼于上焦,根据安内必先攘外的原则,在平肝熄风的同时,突出从肺论治。在疾病早期及时从肺论治,避免其进一步向中、下焦发展,从而控制症状,缩短病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体现了“已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

全文目录


目录  3-7
中文摘要  7-9
Abstract  9-11
第一部分:西医综述  11-38
  1 流行病学  11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11-17
    2.1 遗传学发病机制  11-13
    2.2 神经免疫学机制  13-15
    2.3 神经递质相关机制  15
    2.4 神经影像学改变  15
    2.5 合并症相关机制  15-17
    2.6 动物模型的研究  17
    2.7 其他影响因素  17
  3 临床表现  17-19
    3.1 运动性抽动  17
    3.2 发声性抽动  17-18
    3.3 心理行为合并症  18-19
    3.4 感觉性抽动障碍  19
    3.5 难治性抽动障碍  19
  4 分类、特征及诊断标准  19-21
    4.1 分类  19
    4.2 特征  19-20
    4.3 诊断标准  20-21
    4.4 误诊及原因分析  21
  5 相关检查及其研究  21-22
  6 病情评价  22-24
    6.1 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  22
    6.2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22
    6.3 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  22-23
    6.4 艾森克个性问卷  23
    6.5 Rutter儿童行为问卷  23-24
    6.6 儿童依恋量表  24
    6.7 少儿主观生活质量问卷  24
    6.8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24
  7 治疗  24-28
    7.1 心理行为治疗  25
    7.2 药物治疗  25-27
    7.3 生物反馈治疗  27-28
  8 预后  28
  9 讨论  28
  参考文献  28-38
第二部分:中医药治疗儿童抽动障碍  38-53
  1 临床表现与特征  38
  2 病情判断  38
  3 病因病机  38-42
    3.1 脏腑病因病机  39-40
    3.2 病因病机要素  40-41
    3.3 标本缓急  41-42
  4 治则治法  42-43
    4.1 治从肺肝,兼祛风痰  42-43
    4.2 治从心肝,突出解毒祛痰  43
    4.3 治从肝脾,兼祛风痰  43
    4.4 治从肝肾,兼祛风痰  43
    4.5 分期分证,随证治之  43
  5 治疗  43-47
    5.1 辨证论治  43-44
    5.2 从肺论治  44
    5.3 从心肝论治  44
    5.4 从肝脾论治  44-45
    5.5 从肝论治  45-46
    5.6 从肝肾论治  46
    5.7 分期论治  46
    5.8 专方专药  46-47
  6 实验研究  47
  7 讨论  47-48
  参考文献  48-53
第三部分:从肺论治儿童抽动障碍概述  53-65
  1 "调肺学派"的"从肺论治学术思想"探析  53-54
    1.1 从肺论治学术思想的渊源  53
    1.2 从"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谈刘弼臣教授"从肺论治"学术思想  53-54
    1.3 "从肺论治"学术思想在中医儿科临床的应用  54
  2 儿童抽动障碍"刘氏症状规律"对治疗的意义  54-56
  3 刘弼臣教授对儿童抽动障碍病机与治法的认识  56-57
    3.1 儿童抽动障碍的病机  56-57
    3.2 儿童抽动障碍的治法  57
  4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刘弼臣教授特色诊疗方案  57-59
    4.1 适用疾病  57
    4.2 证候规范  57
    4.3 治则治法  57-58
    4.4 治疗处方及临床运用  58
    4.5 疗程  58-59
    4.6 作用机理  59
    4.7 推广应用情况  59
  5 对刘弼臣治疗儿童抽动障碍处方的探讨  59-60
  6 对刘弼臣教授从肺论治儿童抽动障碍思想的探讨  60-61
  参考文献  61-65
第四部分:基于"已病防变"理论从肺论治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研究  65-89
  1 从肺论治短暂性抽动障碍34例临床观察  65-70
    1.1 资料与方法  65-67
    1.2 结果  67-69
    1.3 讨论  69-70
  2 基于"已病防变"理论从肺论治抽动-秽语综合征36例临床观察  70-75
    2.1 资料与方法  70-72
    2.2 结果  72-74
    2.3 讨论  74-75
  3 从肺论治儿童抽动障碍70例临床观察  75-79
    3.1 资料与方法  75-77
    3.2 结果  77-79
    3.3 讨论  79
  4 儿童抽动障碍"风痰扰动"证候特点的临床分析  79-85
    4.1 资料与方法  80-81
    4.2 结果  81-84
    4.3 讨论  84-85
  5 异常淋巴细胞增多对从肺论治儿童抽动障碍的意义  85-87
    5.1 临床观察与结果  85-86
    5.2 讨论  86-87
  参考文献  87-89
第五部分:"从肺论治"儿童抽动障碍的"已病防变"作用  89-95
  1 基于"已病防变"谈外感症状对"从肺论治"学术思想的意义  89-90
  2 基于"已病防变"探讨儿童抽动障碍的治法  90-92
  3 从脏腑关系谈"从肺论治"儿童抽动障碍  92-93
    3.1 肝、肺经脉相互连通  92
    3.2 肝、肺气机相互影响  92
    3.3 肝、肺五行相互制约  92
    3.4 肺受外邪引发他脏疾病  92-93
  4 基于"已病防变"谈"从肺论治"儿童抽动障碍临证经验的应用  93-95
附表1: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  95-98
附表2:相关部位的抽动频率评分表  98
附表3:中医证候评分表  98-99
致谢  99-100
个人简历  100

相似论文

  1. 儿童抽动障碍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因素研究,R272
  2.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肿瘤病防治的应用,R273
  3. 《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及其古今认识与运用的研究,R221
  4. 基于《内经》“盐胜血”理论探讨低盐饮食合活血化瘀法预防高血压病的治未病思想,R259
  5. 论生活文化的转变与中医治未病,R211
  6. 药膳对亚健康状态之应用研究,R247.1
  7. 《内经》“治未病”理论在防治痰湿体质胸痹病中的应用研究,R256.22
  8. 小儿“哮喘苗期”理论与临床研究,R272
  9. 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探析,R211
  10. 运用中医恒动辨证思维方法防治肝硬化之研究,R259
  11. 张仲景治未病思想研究,R222
  12. 张仲景“养慎”学说初探,R222.3
  13. 音乐治疗干预未病人群社会交往:元分析及临床探讨,J618.9
  14. 痔病的体质及辨证规律研究,R269
  15. 论“治未病”学术思想在防治高脂血症中的运用,R259
  16. 功能社区人群健康体检依从性及“知信行”影响因素研究,R193
  17. 徐艳玲教授应用涌泉穴中药贴敷治疗慢阻肺缓解期经验浅析,R259
  18. “治未病”思想在小儿肺炎防治中的运用,R272
  19. 针刺募穴预防卒中后患者便秘的临床观察,R246
  20. 广州社区居民骨质疏松及其骨折认知程度的调查及分析,R683
  21. 肛瘘病人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R181.3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儿科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