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山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

作 者: 黄丽
导 师: 郑少锋
学 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专 业: 农业经济管理
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可持续发展 资金平衡 收入再分配效应 政府行为
分类号: F842.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64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集经济、社会与人口为一体的综合性制度,十分有必要从可持续发展视角对具体制度模式的发展作出长期规划。但是,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现阶段仍处于以县市为单位的多样化和渐进式发展试点阶段,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仅参保人数少、保障水平低,而且各地试点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差距甚远。2009年国务院确立了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该模式设计是否合理?能否在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学界尚未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广东省中山市自2005年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至2009年底已基本实现全员参保,并计划至2011年底将农村人口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从发展阶段来看,远远领先于全国其它地区,即使在发达地区也十分罕见。本文通过对中山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证研究,分析该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国务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未来的演进路径,是对现有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有益补充,相关结论也能够为中山市乃至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为实现上述研究目的,本文通过对社会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梳理,结合制度变迁和公共选择的相关理论,综合运用典型案例法、社会养老保险精算法、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法等多种分析方法,以中山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研究对象,从养老保险制度财政可持续和政治可持续两个方面,分析中山新农保制度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国务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条件和现实路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部分是导言和研究的相关理论综述,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是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历程分析,即第三章。第三部分是中山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证分析,主要从资金平衡、收入再分配和政府行为角度,探讨该模式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条件和政治条件,包括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最后一部分是在中山经验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实现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本文的主要结论:中山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基本保持稳定,并将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自发调整,直至被完全融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具体原因如下:第一,中山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适应了中山市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受到了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农民群体的拥护,满足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条件和基本政治条件,这是该制度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二,中山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能够成为农民集体行动的组织,并与中山市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博弈关系,使得地方政府任何关于新农保制度的改革措施都能够建立在与农村居民充分谈判的基础之上,这种合作博弈关系确保了该制度模式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稳步调整。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本文得出如下启示:第一,现阶段国务院新农保制度模式选择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是适宜的,该模式实现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轨的现实路径为:国务院新农保模式——低水平的中山新农保模式——高水平的中山新农保模式——城乡一体化模式。第二,国务院新农保制度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实现农村居民集体行动的组织,使得任何关于新农保制度的改革措施都能够建立在地方政府与农村居民一致同意的基础之上。现阶段以农村股份合作制为突破口的各项制度联动能够迅速提高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力,并使之成为农村居民集体行动的组织。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指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能够实现农民集体行动的组织,确保地方政府供给的制度能够获得农民群体的支持,财政可持续只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2
第一章 导言  12-27
  1.1 研究背景  12-13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4
    1.2.1 研究目的  13-14
    1.2.2 研究意义  14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24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4-19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9-23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23-24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24-26
    1.4.1 研究思路  24-25
    1.4.2 研究方法  25-26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26-27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7-38
  2.1 基本概念界定  27-30
  2.2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条件  30-31
    2.2.1 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30-31
    2.2.2 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31
  2.3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政治条件  31-32
  2.4 政府行为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  32-37
    2.4.1 养老保险政治理论  32-33
    2.4.2 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  33-37
  2.5 研究基本框架的建立  37-38
第三章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历程  38-48
  3.1 旧农保模式探索、推进和终止  38-39
  3.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探索  39-45
    3.2.1 各地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  39-41
    3.2.2 覆盖全部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  41-44
    3.2.3 评述  44-45
  3.3 国务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确立  45-46
  3.4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目标  46-47
  3.5 小结  47-48
第四章 中山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48-58
  4.1 中山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背景  48-52
    4.1.1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48-49
    4.1.2 工业化进程迅速,城乡差距明显  49-51
    4.1.3 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  51
    4.1.4 农村居民对社会养老保险需求明显  51-52
  4.2 中山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  52-55
    4.2.1 中山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  52-54
    4.2.2 中山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54-55
  4.3 中山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效应  55-57
    4.3.1 有效保障了农村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  55-56
    4.3.2 城乡养老保险逐步并轨  56
    4.3.3 有效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56
    4.3.4 城乡差距明显缩小  56-57
  4.4 小结  57-58
第五章 中山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条件  58-69
  5.1 社会养老保险精算的相关基础理论  58-60
    5.1.1 社会养老保险精算的利息理论  58-59
    5.1.2 社会养老保险精算的人口理论  59-60
  5.2 相关精算模型的建立  60-62
    5.2.1 假设前提  61
    5.2.2 模型构建  61-62
  5.3 模型的应用  62-67
    5.3.1 参数设定  62-64
    5.3.2 测算结果及讨论  64-67
  5.4 小结  67-69
第六章 中山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政治条件  69-80
  6.1 精算模型的建立  69-73
    6.1.1 基本思路  69
    6.1.2 假设前提  69-70
    6.1.3 模型设计  70-73
  6.2 模型的应用  73-78
    6.2.1 相关参数的取值  73
    6.2.2 测算结果及讨论  73-78
  6.3 小结  78-80
第七章 政府行为与中山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  80-88
  7.1 制度联动:中山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80-83
  7.2 中山市政府选择城乡一体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的根本原因  83-86
    7.2.1 中山市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83-85
    7.2.2 中山市政府与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博弈关系的建立  85
    7.2.3 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中山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重要作用  85-86
  7.3 中山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未来发展方向  86-87
  7.4 小结  87-88
第八章 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我国新农保制度可持续发展  88-97
  8.1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88-94
    8.1.1 中央政府主导的供给型制度变迁阶段  88-91
    8.1.2 地方政府主导的供给型制度变迁阶段  91-93
    8.1.3 农村居民集体行动与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  93-94
  8.2 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村居民集体行动的实现  94-96
    8.2.1 集体行动的逻辑:理论探讨  94-95
    8.2.2 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成为农村居民集体行动的组织:中山的实证  95-96
  8.3 小结  96-97
第九章 主要结论及启示  97-101
  9.1 主要结论  97-98
  9.2 启示  98-101
参考文献  101-105
附录1 中山市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  105-109
附录2 中山市2009 年分年龄分性别的农村户籍人口推测  109-111
致谢  111-112
作者简介  112

相似论文

  1. 云南民族旅游地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研究,F592.7
  2.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3. 基于能源消耗的建筑工程生态足迹评价,X826
  4. 高原湖泊湖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及模式研究,X22
  5. 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X24
  6. 哈尼族聚落乡土建筑“再生”之路研究,C95
  7. 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消费生态足迹评价,F123
  8. 江苏蚕业可持续发展研究,F326.3
  9. 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实证研究,F592.7
  10.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森林经营权益融资创新研究,F326.2
  11. 论高校校园戏剧活动的思想教育功能及可持续发展,G641
  12.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篮球教学可持续发展研究,G841-4
  13. 生态消费的哲学思考,X2
  14. 河南省城市中学排球运动现状调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G842
  15. 可持续发展观下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实证研究,F224
  16. 绿色金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研究,F832;F205
  17. 基于能源效率视角的重庆经济发展转型研究,F206
  18.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TV213.4
  19.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生态安全问题研究,X2
  20. 新疆阿克苏地区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F326.2
  21. 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问题研究,F205;F299.2

中图分类: > 经济 > 财政、金融 > 保险 > 中国保险业 > 各种类型保险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