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微通道内气体流动换热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作 者: 张田田
导 师: 贾力
学 校: 北京交通大学
专 业: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关键词: 航空航天载运工具热管理 微通道 同伦分析法 速度滑移 可压缩效应 稀薄效应 入口效应 粘性加热效应 微通道热沉
分类号: TK12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18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微通道热沉在航空航天载运工具热管理上的应用为背景,从微尺度流体流动与传热基础理论研究作为出发点,从数学模型的构建,关键因素的系统分析为前导,搭建单通道实验台系统分析流动特性;进一步提出新型微通道热沉的设计理念,并进行实验室加工制造,进而进行系列实验研究,验证其流动换热性能。系统的实现从基础理论研究,到数值分析,进一步提出高性能换热系统设计,最终实现实验系统的具体化。即实现了理论——设计——应用一体化。本文对微尺度下描述流动换热的数学物理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不同尺度下流动换热特性,提出了适合不同流区的数学模型,即在滑移流区,采用常规理论的Navier-Stokes方程配合Maxwell一阶滑移模型作为数学模型,可以精确的预测稀薄气体流动。在过渡流区,在合适的选取滑移系数的情况下,采用基于常规理论的Navier-Stokes方程配合二阶滑移模型作为数学模型,可以高效准确的预测稀薄气体流动。引入新的求解非线性方程的同伦分析法(HAM)首次对滑移区流动换热控制方程进行了解析求解,所得结果很好的支撑了所提出的观点。研究发现,在纳米尺度下,截面速度会出现“反转”现象,通过解析求解基于常规理论的Navier-Stokes方程配合二阶滑移模型,对上述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测。基于得到的有关描述微尺度下流动换热的物理模型的研究结论,采用数值计算手段和解析求解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可压缩性效应、稀薄效应入口效应和粘性加热效应。研究表明,可压缩性的影响在微通道中的影响不可忽略。常规的马赫数大于0.3是可压缩性判别条件的标准在微通道流动中不再适用,微通道内可压缩性影响用压力差描述优于用Mach数表述。常规通道的充分发展的概念在微通道中需要重新定义。在滑移流区,考虑可压缩性和稀薄效应的共同作用,针对流动阻力特性进行了专门研究,提出了无量纲滑移长度Ls/Dh这一新概念,用以描述滑移区摩擦特性,得到了该无量纲准则数与摩擦常数的关联式。该关联式对于滑移流动和非滑移流动以及可压缩流动或者不可压缩流动均适用。补充了滑移区考虑可压缩性条件下没有描述摩擦特性的无量纲数的空白,经过与实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其适用性。研究发现矩形微通道中入口段速度分布明显不同于常规通道,截面速度最大值出现在近壁处。导致边界层发展滞后于常规尺寸通道,进而使微通道中入口段长度大于常规理论预测值。计算得到了无量纲流动入口段长度的关联式。微通道中热边界层发展滞后于常规尺寸通道,导致微通道中热入口段长度大于常规理论预测值。微通道入口区换热性能高于常规通道,充分发展区换热弱于常规通道。获得了描述微通道热入口段长度的定量关联式。采用叠加原理,首次解析求解了考虑粘性加热、速度滑移和温度跳跃条件下的Navier-Stokes方程,针对等热流、上绝热下等热流和任意热流分布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粘性加热效应相当于一个内热源可使流体温度沿流动方向线性升高;并且对截面温度分布亦有很大影响,粘性加热效应使得近壁处温度最高,温度梯度加大,所有情况截面温度分布的二阶拐点在距壁面无量纲距离η=1/(?)处。发现对于上下壁面不对称加热边界条件,上下壁面热流密度相等其换热效果最好。搭建了单微通道流动实验系统平台,并进行了系列实验。获得了摩擦常数与Mach数定量函数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微通道内流动入口段长度大于常规理论预测值;充分发展段的摩擦常数低于常规理论预测值,论证了前述理论结果。还发现,在可压缩性效应的影响较低(Reynolds很小)情况下,粘性加热效应可使流体温度线性增加,在定性上,与前面的理论解析解吻合的较好。基于前述研究结论,设计了新型结构的高效微通道热沉散热装置。采用干式蚀刻方法在实验室加工了所设计的微通道热沉实验段。在此基础上,搭建了芯片级微通道热沉换热系统实验平台,对其流动与换热性能进行了系列实验研究。通过对多列直通道粘性加热效应的研究进一步论证了前面章节得到的关于粘性加热效应的结论,即流量小时、粘性加热效应占据主导、流体温度升高。随着流量增加,可压缩性效应的影响渐强,流体温度升高值下降。直至最后,可压缩性效应完全占据主导,导致流体温度下降。通过对两级通道Ⅰ和两级通道Ⅱ(100μm-40μm)的实验研究,论证了本文提出的新型散热热沉结构的换热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新型散热装置不仅具有很好的换热性能同时压损小耗功少,可以作为高效散热装置应用到实际领域中。实际应用时,还需要要根据具体应用目标,考虑耗能等综合因素进行几何结构的优化设计,以达到强化换热性能和降低耗能的双重效果。

全文目录


致谢  5-7
中文摘要  7-9
ABSTRACT  9-16
1 前言  16-36
  1.1 背景介绍  16-21
    1.1.1 应用背景  16-19
    1.1.2 研究背景  19-21
  1.2 微尺度气体流动换热研究进展及目前存在的科学问题  21-33
    1.2.1 尺度效应  23-24
    1.2.2 方程适用性及边界条件  24-26
    1.2.3 表面效应及界面作用  26-27
    1.2.4 可压缩性  27-28
    1.2.5 稀薄效应  28-29
    1.2.6 入口效应  29-30
    1.2.7 粘性加热效应  30-32
    1.2.8 速度反转现象  32-33
    1.2.9 实验研究  33
  1.3 全文主要内容  33-36
    1.3.1 研究内容  34
    1.3.2 研究目标  34-36
2 微纳米尺度流动传热的同伦分析求解  36-58
  2.1 简介  36
  2.2 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  36-38
    2.2.1 滑移模型简介  36-37
    2.2.2 求解问题的物理数学模型  37-38
  2.3 求解方法简介  38-41
  2.4 一阶、二阶滑移模型求解  41-45
    2.4.1 相似变换  41-42
    2.4.2 一阶模型的求解  42-43
    2.4.3 二阶模型的求解  43
    2.4.4 收敛性证明  43-45
  2.5 结果分析  45-53
    2.5.1 滑移流区  49-51
    2.5.2 过渡流区  51-53
  2.6 纳米通道中流动新现象——"速度反转"的预测  53-56
  2.7 小结  56-58
3 微通道内气体流动与换热特性研究  58-116
  3.1 可压缩性与稀薄效应  58-76
    3.1.1 可压缩性效应  58-66
    3.1.2 可压缩性与稀薄效应的竞争关系  66-72
    3.1.3 新无量纲数——滑移长度的提出  72-75
    3.1.4 小结  75-76
  3.2 入口效应  76-94
    3.2.1 入口效应对流动特性的影响  76-85
    3.2.2 入口效应对换热特性的影响  85-94
  3.3 粘性加热效应  94-113
    3.3.1 概述  94
    3.3.2 几种常见边界情况下粘性加热对流动换热的影响  94-105
    3.3.3 任意热流边界情况下粘性加热对流动换热的影响  105-113
  3.4 本章小结  113-116
4 单微通道内流动换热实验研究  116-134
  4.1 实验系统的搭建  116-119
  4.2 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  119-120
  4.3 单微通道气体流动换热实验结果  120-129
    4.3.1 管长对流动特性的影响  120-123
    4.3.2 水力直径对流动特性的影响  123-124
    4.3.3 稀薄效应对流动特性的影响  124-125
    4.3.4 粘性加热效应对温度场的影响  125-129
  4.4 相关结论的实验验证  129-131
    4.4.1 入口效应的实验验证  129-130
    4.4.2 粘性加热效应解析解的实验验证  130-131
  4.5 本章小结  131-134
5 复杂微通道热沉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34-172
  5.1 新型微通道热沉系统的提出  134-138
  5.2 新型微通道热沉的实验室加工与封装  138-147
    5.2.1 微通道热沉的实验室加工  138-146
    5.2.2 实验段的封装  146-147
  5.3 实验系统的搭建及数据处理  147-149
  5.4 微通道热沉流动与换热特性实验研究  149-169
    5.4.1 直通道热沉流动换热特性  149-156
    5.4.2 新型多级复杂微通道热沉流动换热特性  156-164
    5.4.3 综合比较  164-169
  5.5 一种具有自适应功能的新型微通道热沉散热系统设计思想  169-171
  5.6 本章小结  171-172
6 结论及展望  172-176
  6.1 本文主要结论  172-174
  6.2 本文创新点总结  174-175
  6.3 下一步工作展望  175-176
参考文献  176-186
作者简历  186-192
学位论文数据集  192

相似论文

  1. 装有纵向涡流产生器的矩形微通道内的传热与流动的实验和模拟研究,TK124
  2. MCP端面电子反射对像增强器分辨力的影响,TN144
  3. 微尺度流动与传热特性分析及层板发汗单元温度场的计算,TK124
  4. X光分幅相机结构优化及其增益机理研究,TH74
  5. 微尺度流体流动和混合的LBM模拟,TQ021.1
  6. 微通道内微细颗粒对气液传质的影响研究,TK124
  7. 微小通道与射流相结合的高热流密度热沉结构的数值模拟,TK124
  8. 标准通道辅助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铸型结石的评估,R699
  9. 微通道无膜扩散法测定有机分子扩散系数,O645.14
  10. 经皮肾镜取石术对上尿路结石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血糖及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R587.1
  11. 两类非经典光场的量子统计特性,O431.2
  12. 变频率辐射场对量子系统非经典特性的调控,O431.2
  13. 优化同伦分析法及其应用,O241.8
  14. 基于PNP模型微通道电渗流数值模拟研究,O651
  15. 硅微通道电化学腐蚀过程中的输运特性,TN305
  16. 一类非线性Jerk方程的近似解法,O241.8
  17. 微尺度结构表面上润湿性诱导的液体流动,TB303
  18. 微通道扁管面内绕弯成形过程的数值仿真及知识发现,TG301
  19. 微通道内超临界氮的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TK124
  20. 灌注液吸收对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血流动力学、血生化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R699
  21. 微小通道内气体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TK124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热力工程、热机 > 热力工程理论 > 传热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