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保护性耕作对旱作麦田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及其水热关系分析

作 者: 杨玲
导 师: 廖允成
学 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专 业: 生态学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冬小麦 土壤CO2排放通量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小麦产量
分类号: S51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0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农田土壤既是CO2的重要排放源又是CO2的吸收汇,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保护性耕作能够有效降低土壤CO2的排放,增强土壤碳汇的作用。为了探讨保护性耕作对土壤CO2排放通量的影响,本试验以旱地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共设了翻耕(T)、翻耕+秸秆还田(TS)、旋耕(RT)、旋耕+秸秆还田(RTS)、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6种处理,系统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CO2排放通量、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以及小麦产量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CO2排放通量与土壤水、热的相互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土壤呼吸通量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各天气状况下呼吸通量表现为:晴天>多云>阴天。晴天土壤呼吸峰值出现在13:00左右,多云和阴天稍晚一些,大约出现在14:00-15:00之间,各天气土壤呼吸最低值均出现在凌晨5:00左右。2.土壤呼吸通量在整个小麦生育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表现为夏季高冬季低的规律。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共出现三个峰值,分别是小麦播种期、拔节期和灌浆期,土壤呼吸通量最低值出现在越冬期。3.少耕和免耕能有效降低土壤呼吸通量,并以免耕效果更为显著;秸秆还田表现为增加土壤呼吸的作用。整个小麦生育期,不同耕作处理下土壤呼吸通量的顺序为:TS>T>RTS>RT>NTS>NT。4.各耕作措施下土壤呼吸通量与各层地温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翻耕方式与15cm土壤温度相关性最好,旋耕方式与5cm相关性最好,免耕方式与各层土壤温度相关性差别不大。各层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通量的拟合二次方程优于指数方程。5.免耕、秸秆覆盖有很好的保水蓄水作用,并且表层保水作用优于深层。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呼吸通量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未表现出明显规律性。6.整个小麦生育期,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均呈单峰变化曲线,播种期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最小,扬花期最大。免耕和少耕能显著增加土壤表层微生物量碳。0-10cm土层,NTS、RTS、NT、RT、TS分别较T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增加37.3%、33.15%、19.8%、8.74%和7.65%;10-20cm土层,TS、RTS、RT、NTS、NT分别较T微生物量碳的增减为7.62%、4.92%、-1.84%、-14.5%、-17.9%。7.各耕作措施下0-10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均显著高于10-20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0-10cm土层中,保护性耕作能有效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并以免耕和免耕覆盖效果较优。NTS、NT、RTS、RT、TS分别较T处理增加54.8%、32.4%、20.8%、13.9%、7.8%。10-20cm土层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差异较小。8.免耕方式能明显增加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旋耕有利于有效穗的形成,增加小麦千粒重。秸秆还田有利于有效穗的形成,但穗粒数和千粒重与无秸秆处理的差别不大。免耕在耕作年限较短情况下明显降低小麦的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1
第一章 引言  11-23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3
    1.2.1 保护性耕作研究现状  12-17
    1.2.2 土壤呼吸研究现状  17-23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3-28
  2.1 研究区概况  23
  2.2 试验设计  23-24
  2.3 研究内容  24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27
    2.4.1 土壤基本养分测定  24-25
    2.4.2 CO_2排放通量的测定  25-26
    2.4.3 土壤温度和水分测定  26-27
    2.4.4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测定  27
    2.4.5 小麦产量测定  27
  2.5 数据处理和分析  27-28
第三章 不同耕作措施下旱作麦田土壤CO_2排放通量及其与土壤水热关系分析  28-37
  3.1 土壤CO_2 排放通量日变化规律  28-29
  3.2 土壤 CO_2 排放通量季节变化规律  29-31
  3.3 土壤温度变化规律及其与CO_2 排放通量的相关性  31-34
  3.4 土壤水分含量变化规律及其与CO_2 排放通量的相关性  34-37
第四章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影响  37-41
  4.1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37-39
  4.2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  39-41
第五章 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41-45
  5.1 不同耕作措施下小麦产量三要素分析比较  41-42
  5.2 不同耕作措施小麦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比较与分析  42-45
    5.2.1 免耕可能引起小麦增产的原因  43
    5.2.2 本试验中免耕引起小麦产量减少的原因  43-45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45-49
  6.1 结论  45-46
  6.2 讨论  46-49
    6.2.1 土壤呼吸通量的日变化  46
    6.2.2 土壤呼吸通量的季节变化  46
    6.2.3 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温度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呼吸的相关性  46-47
    6.2.4 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水分含量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呼吸的相关性  47
    6.2.5 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  47
    6.2.6 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变化  47-48
    6.2.7 不同耕作措施下小麦产量比较  48-49
参考文献  49-55
致谢  55-56
作者简介  56

相似论文

  1.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变化及产量的影响,S512.11
  2. 10t/hm~2冬小麦氮素营养特性及诊断和氮肥运筹研究,S512.1
  3. 江淮历代小麦主栽品种生产力与氮肥效率的比较研究,S512.1
  4.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S512.1
  5. 氮肥施用时期对小麦产量形成及品质调控研究,S512.1
  6.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冬小麦根系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关系的研究,S512.11
  7. 施氮量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分布和产量的影响,S512.11
  8. 不同抗旱性冬小麦品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S512.11
  9. 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抗晚霜冻能力鉴定及相关生理指标研究,S512.11
  10. 施肥水平对作物生长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S147.2
  11. 太原盆地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与CO2净交换的关系研究,S512.11
  12. 秸秆覆盖对关中地区冬小麦生态效应综合研究,S512.11
  13.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内陆河灌区冬小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S512.11
  14. 不同冬小麦品种(系)光合及荧光特性的比较研究,S512.11
  15. 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行为选择及效果评价,S345
  16. 种植方式与施氮量对冬小麦水、氮利用及产量的影响,S512.1
  17. 不同水分和氮素形态对郑麦9023蛋白质形成的影响,S512.1
  18. 高产粮区冬小麦非充分灌溉节水高产技术研究与应用,S512.1
  19. 水氮耦合对冬小麦—夏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影响的研究,S513
  20. 北京顺义地区典型农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氮素分布测定与分析,S152.7
  21. 三种小麦免耕播种机性能试验及其效果对比研究,S223.2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 小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