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太原盆地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与CO2净交换的关系研究
作 者: 曾朝旭
导 师: 李洪建
学 校: 山西大学
专 业: 生态学
关键词: 碳循环 箱式法 冬小麦 水分利用效率 太原盆地
分类号: S512.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年来,农田生态系统碳库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库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受人类活动的直接影响,碳源与汇的交替性出现是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明显特征。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能量和积累有机物,伴随着碳和水两个主要无机物的循环。水分利用效率是一个重要的农艺学指标,是对生态系统碳和水两个循环间的关系进行联接的纽带。通常对生态系统尺度上的碳水通量观测的方法有涡度相关法和箱式法,本研究用透明箱式法对太原盆地冬小麦生态系统从起身期至成熟期6个生育期内的碳通量和水通量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观测,旨在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个初步探讨。主要观测和研究结果如下:1)碳通量的变化有明显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光合有效辐射(PAR)和温度(T)是生态系统CO2净交换(NEE)的主要影响因子,NEE与二者间存在显著的二元线性关系,并且与冠层温度(Tc)的关系最显著,R2达到了0.739。2)观测期内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源汇强弱关系是:起身期>拔节期>抽穗期>孕穗期>成熟期>灌浆期3)光合有效辐射(PAR)和温度(T)也与蒸散(ET)存在显示著的线性关系。ET与碳通量间有明显的线性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小麦农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间由PAR和T联系的。4)对水分利用效率(WUE)进行了NEE和GEP两个水平上的计算,分别可以作为小麦自身需水和生态系统需水的参考。
|
全文目录
摘要 8-9ABSTRACT 9-11第一章 绪论 11-16 1.1 科学背景 11 1.2 气体通量的观测方法 11-12 1.3 当前陆地碳循环研究进展 12 1.4 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的多尺度概念 12-14 1.4.1 叶片尺度的水分利用效率 13 1.4.2 冠层尺度的水分利用效率 13 1.4.3 区域尺度的水分利用效率 13-14 1.5 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关研究进展 14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 14-16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4-16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16-22 2.1 试验材料 16-19 2.1.1 试验站点概况 16-17 2.1.2 试验材料概况 17-19 2.2 异常值剔除和质量控制 19-20 2.3 缺失数据的插补 20 2.4 数据分析 20-22第三章 环境因子对CO_2净交换的影响 22-30 3.1 NEE、R_(eco)、GEP的变化 22-23 3.1.1 NEE、R_(eco)、GEP的日变化 22 3.1.2 NEE、R_(eco)、GEP的季节变化 22-23 3.2 不同生育期内碳源汇变化特征 23-24 3.3 CO_2通量与PAR、T的关系 24-28 3.3.1 NEE与PAR的关系 24-26 3.3.2 NEE与T的关系 26-27 3.3.3 GEP与T的关系 27-28 3.4 生态系统呼吸R_(eco)与温度T的关系 28-29 3.5 小章小结 29-30第四章 环境因子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0-36 4.1 水分利用效率 30 4.2 ET与PAR、T、土壤水分的关系 30-32 4.2.1 ET与PAR的关系 30-31 4.2.2 ET与T的关系 31 4.2.3 ET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31-32 4.3 ET与NEE、R_(eco)、GEP的关系 32-33 4.4 两种水分利用效率 33-34 4.5 本章小结 34-36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36-38 5.1 主要结论 36 5.1.1 冬小麦的碳通量变化特征 36 5.1.2 冬小麦CO_2净交换的影响因子 36 5.1.3 冬小麦农田不同生育期内的碳源与汇分布 36 5.1.4 ET变化的影响因子 36 5.1.5 两个计算水平上的水分利用效率 36 5.2 存在的不足 36-37 5.2.1 研究方法存在的不足 36-37 5.2.2 研究结论的局限性 37 5.3 研究展望 37-38参考文献 38-44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4-45致谢 45-46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6-48
|
相似论文
-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变化及产量的影响,S512.11
- 10t/hm~2冬小麦氮素营养特性及诊断和氮肥运筹研究,S512.1
- 江淮历代小麦主栽品种生产力与氮肥效率的比较研究,S512.1
-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S512.1
- 氮肥施用时期对小麦产量形成及品质调控研究,S512.1
- 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提高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S532
-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冬小麦根系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关系的研究,S512.11
- 施氮量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分布和产量的影响,S512.11
- 不同抗旱性冬小麦品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S512.11
- 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抗晚霜冻能力鉴定及相关生理指标研究,S512.11
- 新型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冬小麦水肥利用及农田固碳效应的影响,S512.11
- 太原盆地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研究,S541.9
- 秸秆覆盖对关中地区冬小麦生态效应综合研究,S512.11
- 拟南芥HARDY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番茄中的表达,S641.2
- 3种果树对塔里木盆地光环境的适应性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研究,S662.2;S662.3
- 根层水分变化对加工番茄生长调控效应的研究,S641.2
- 非充分灌溉对菊芋水分光合生态特征及生产力的影响,S632.9
-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内陆河灌区冬小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S512.11
- 不同冬小麦品种(系)光合及荧光特性的比较研究,S512.11
- 种植方式与施氮量对冬小麦水、氮利用及产量的影响,S512.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麦 > 小麦 > 冬小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