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校园景观规划的主题塑造及表现方法研究

作 者: 林晓
导 师: 王浩
学 校: 南京林业大学
专 业: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关键词: 校园景观 主题 主题塑造 表现手法
分类号: TU98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521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校园景观规划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准确而充分的表现其教育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是一个困难的工作。校园物质景观“空心化”的现象越来越多。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构成现代景观规划的三个层面的工作没有被“主题”有效的统一起来,忽略了对校园景观“主题”的研究。特别是“主题塑造”作为一种规划设计的方法被屡屡批判,其原因是认为规划设计本身是一种直觉式的思维跳跃,“主题”的先行存在限制了设计者的思路。显然,必须辩证的看待这一问题:对于校园景观来说,“主题”及由此而形成的“主题塑造”法,在统领校园景观整体规划、局部空间、细节关注等方面是卓有成效的,特别是它很好的强调了校园景观的良好属性,从方法论角度为校园景观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模型。另外由“主题塑造”而激发的审美机制,将校园景观规划提升到审美层面,从而以一种完整概念解释了校园景观规划。文章共分为八个章节,引言说明了写作的背景与意义以及框架;第一章是对有关景观主题研究的综述;第二章通过对“主题”的概念辩析,明确校园景观主题的定义并试图对校园景观主题进行分类;第三章提出了以“主题”为线索的校园景观规划的设计模型即“主题塑造”法,并强调这种方法和以往的主题设计法的不同;第四章是针对这种设计方法的优劣性作了辩证思考并分析了它的理论基础;第五章阐明了主题表现手法的基准法则和经典法则。第六章分别校园景观的主题如何形成、如何表现;第七章综合阐述主题塑造法和其激发的审美机制在校园景观规划中的运用。

全文目录


致谢  3-4
摘要  4-5
Abstract  5-17
引言  17-35
  1.1 写作背景  19-30
    1.1.1 概念性规划与主题性规划  19-22
    1.1.2 校园景观是特殊的文化景观  22-23
    1.1.3 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校园景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可能  23-25
    1.1.4 校园景观规划的反思  25-26
    1.1.5 校园景观规划的研究现状  26-30
  1.2 本文研究范畴  30-32
    1.2.1 校园景观的定义  30-31
    1.2.2 本文研究的校园景观规划  31-32
  1.3 写作意义——表现校园景观新途径的尝试  32-33
  1.4 写作框架  33-35
第一章 涉及景观主题的多角度研究概述  35-50
  1.1 主题——寻求校园景观意义的必然  35-37
  1.2 基于人文角度的校园景观主题塑造法研究  37-41
    1.2.1 以"主题"为线索,从整体规划构思等方面研究校园景观意义  37-38
    1.2.2 基于多学科理论交叉的研究  38-41
  1.3 景观规划方法论角度的探讨  41-44
    1.3.1 景观主题化倾向  41-42
    1.3.2 后现代主义对主题塑造方法的影响  42-43
    1.3.3 景观规划的主题性依托  43-44
  1.4 景观"主题"的现代诠释  44-48
  1.5 小结  48-50
第二章 校园景观主题概念的辩析与提炼  50-68
  2.1 "主题"的字面含义和溯源  50
  2.2 不同领域关于主题的概念辨析  50-54
    2.2.1 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主题  50-51
    2.2.2 "意境"与"主题"  51-54
  2.3 "立意"和"主题"  54-55
  2.4 "风格"和"主题"  55-56
  2.5 "场所精神"和"主题"  56-58
  2.6 "景点"、"题名园"和"主题园"  58-59
  2.7 校园景观主题的诠释  59-68
    2.7.1 校园景观主题的定义  59-62
    2.7.2 校园景观主题的属性  62-64
    2.7.3 影响校园景观主题提炼的因素  64-68
第三章 主题塑造——可能的设计模型及其意义  68-81
  3.1 缘起  68-77
    3.1.1 整体的校园景观规划概念和现状  68-71
    3.1.2 规划过程中两种不同的追求目标  71-72
    3.1.3 解决问题的设想  72-77
  3.2 主题塑造之于校园景观的意义  77-79
    3.2.1 激活景观规划的创作机制  77-78
    3.2.2 指导如何营造各类型的校园空间设计  78
    3.2.3 满足校园景观精神层面的追求,强调"文化内涵"的创作方法  78-79
  3.3 小结  79-81
第四章 主题塑造的辩证思考和理论基础  81-93
  4.1 主题塑造的辩证思考  81-85
    4.1.1 主题塑造模式强调主观思维、缺乏系统性  82-83
    4.1.2 "不可思议的直觉的跳跃"  83-84
    4.1.3 主题塑造并非"思维"的枷锁  84-85
  4.2 相关理论  85-91
    4.2.1 主题塑造的基本原理  85-86
    4.2.2 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  86-91
  4.3 主题激发的审美机制  91-92
  4.4 小结  92-93
第五章 主题表现手法的基本原理和意义  93-104
  5.1 校园景观主题表现的基准法则  93-94
  5.2 校园景观主题表现的经典法则  94-98
    5.2.1 经典形式美法则  94-97
    5.2.2 经典空间设计法则  97-98
  5.3 源自于格式塔理论的主题表现原理  98-100
    5.3.1 图形与背景  98-99
    5.3.2 简化原则  99
    5.3.3 群化原则  99
    5.3.4 连续与闭合  99-100
  5.4 校园景观主题的分类  100-102
    5.4.1 从主题本身反映的内容分类  100
    5.4.2 从景观空间的层级来考虑的分类  100-102
      5.4.2.1 校园景观的空间层级结构  100-101
      5.4.2.2 适应校园景观空间层级的主题分类  101-102
    5.4.3 结合功能考虑的主题分类  102
  5.5 小结  102-104
第六章 从"意在笔先"到"形散神聚"  104-151
  6.1 回顾和分析  104-119
    6.1.2 学校的起源  105-106
    6.1.3 西方早期的校园模式——修道院式  106
    6.1.4 封闭、坚守、独立的校园十一、十二世纪欧洲大学  106-108
    6.1.5 突破、开放、自然的主题精神十六世纪以后的西方校园  108-111
    6.1.6 满足功能、交流互动十九世纪以后大学形态的发展  111-113
    6.1.7 国内高校校园形态的发展  113-117
    6.1.8 小结  117-119
  6.2 校园景观的主题表现手法  119-148
    6.2.1 主题影响了布局、布局强化主题  120-140
    6.2.2 景观空间序列可以让主题表现更有情节  140-146
    6.2.3 各类主题空间的表现  146-148
  6.3 景观元素是表现主题的基本单位  148-151
第七章 校园景观主题塑造及表现综述  151-165
  7.1 江南大学蠡湖校区景观规划  151-154
  7.2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园(东区)景观规划(华南理工大学方案)  154-157
  7.3 南京体育学院(老校区改造)  157-165
结语  165-166
参考文献  166-170
详细摘要  170-175

相似论文

  1. 试论初中文言文教学生活化,G633.3
  2. 基于SVM分类算法的主题爬虫研究,TP391.3
  3. 近十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主题变化研究,G649.2
  4. 亲密关系中的正向信念,B844.3
  5. Delicious中文标签与汉语主题词表的结合研究,G254.2
  6.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社会化标注主题聚类模型研究,C93
  7. 东汉文人五言诗主题嬗变,I207.22
  8. 幼儿园主题活动中生成活动的个案研究,G612
  9. 创意美术活动在幼儿园大班主题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问题,G613.6
  10. 华丽其外 深刻其中,I561.074
  11. 基于Web搜索和网页结构分析的IT相关主题新闻抓取研究,TP393.092
  12. 数据空间中基于主题词汇的概率聚类算法的研究与实现,TP311.13
  13. 面向汽车行业的主题爬虫研究与实现,TP391.3
  14. 税务数据仓库系统的设计与应用,TP311.13
  15. 《商务口语教程》与《商务汉语金桥:中级会话》的比较,H195
  16. 监督主题模型的研究与应用,TP391.1
  17. 构件垂直搜索引擎的关键技术研究,TP391.3
  18. 面向教育新闻的主题爬虫设计与实现,TP391.3
  19. 基于社会标注的主题分类及排序优化方法研究,TP391.1
  20. 面向主题型的网页分类技术的研究与实现,TP393.092
  21. 中国大陆网络广告研究主题的偏向,F713.8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园林规划与建设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