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研究

作 者: 郭冬梅
导 师: 曹明德
学 校: 西南政法大学
专 业: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法律制度 理性回归 过渡期 未来期
分类号: D996.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99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全球气候变化不仅仅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重要环境问题,同时也发展为人类能否可持续发展的生存问题。气候变化问题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所需采取的措施,涉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气候变化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当今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性决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必须集合各领域的通力合作,法律应对机制的构建必不可少。以往,我们常常将关注点放在气候变化国际法律制度领域的基本问题研究上,而未真正对气候变化国际法律制度进行认真剖析,找出其目前和未来发展阶段的不足之处,也没有将其和有关经济发展的国际条约进行博弈对比分析,求出共赢规则;更没有在国际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作出完整的法律构架,实现从“外”到“内”的理性回归。笔者拟以“从外至内”为视角,最终以中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构建为终结。本文共分为八个部分,除引言和余论外,主体部分共计六章,共计14万余字。第一章:气候变化基本问题概述。首先经过概念对比分析,明确了气候变化法律制度下气候变化的内涵所指,即特指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其次,介绍了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影响;第二、对国际形势的影响;第三、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再次,笔者分析了气候变化问题之所以需要法律应对研究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发展权”的需要;第二、“温室气体减排”需要法律约束;第三、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第二章: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在此章,笔者提出气候变化法律制度之所以存在的理论基础。首先,是受到目前国际流行的可持续发展思潮的影响,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各方面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持续性,气候的变化可以影响全球各类物种的的生存状况,人类当然也不例外。笔者还列举了在世界可持续发展事业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有几次深具历史意义和代表性,对气候变化问题有所述及的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国际会议。具体有,斯德哥尔摩会议、里约会议、约翰内斯堡高峰会。可见可持续发展思潮的发展历程,也是人们逐渐认识到气候变化应对重要性的过程。其次,笔者从法哲学基础的角度出发,分纵向公平——代际公平、横向公平——“共同但有区别原则”两方面,对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论述。再次,笔者又谈到了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经济学基础,在此将涉及到温室气体排放权分配、气候变化交易权和能源稀缺性等相关内容。最后笔者将从国际法基础层面为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构建寻求依据,该部分内容将涉及国际合作、国际发展以及人类共同关切事项。有了基石铺垫,就要涉及到具体制度层面,这些内容将体现在文章的后四章。第三章: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外部分析。在此章,笔者将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法律制度做出具体实证分析。主要是对现有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法律制度的不足之处进行剖析和反思。以突出并加以衔接后文“由外至内”理论的基本勾勒。总的来说“由外至内”理论及其策略是在多方因素集合的情况下促生而出。首先是气候变化国际法律制度自身的不足;其次是WTO与气候变化存在潜在的竞合冲突;再次是国际法国内转化适用的问题;以上这些因素都成为了我国无论从“内需”(内需指的是我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自身内在需要制定的刚性需求。)还是“外需”(外需指的是,国际社会要求中国这个“排放大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外在需求)来说,都需要勇敢面对。前不久,国外某机构带项目要求某高校就中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制定进行基本调研并提出实际立法模式构建的事例,这可以看成是国外对于中国气候变化应对的一种支持,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出,以往外国大多数给予我国的主要是技术支持,而现在逐渐的将目光投向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制度本身的建设上。一国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战略的实施,离不开相应的制度建设,因为制度的改善才能真正的起到治本的作用。从而本国本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建设。最后笔者还针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执行做出了理论分析,以期得出适当的执行方案,为我国国内立法提供参考依据。第四章: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理性回归。本章对第三章和第五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是对由“从外至内理性回归,以中国为归宿”这一思路进行剖析,当然也是对文章副标题的一个回应。本章共分两节进行论述。第一节,气候变化国际公约的实现。首先,笔者肯定了“外”的合理性,即气候变化国际公约的外部导向性,提出气候变化公约依然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共同需求的解决途径,气候变化的法律应对还是需要国际公约的支持,事实上这也是对“外部”的阐释和界定。其次,笔者谈到基于目前的国际环保形势、减排实践,许多国家的“实际不作为”等现实,提出《气候变化公约》最终还是需要国内法律的支撑,实现“内的理性回归”。再次,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理性”做一个单独的论述,对其深层含义做出解释,主要有四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次,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气候变化国际公约的最终实施和目标实现还是需要依靠各国的自身力量,“以小聚大”,“以局部实现带动全局实现”。第二层次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能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当作挡箭牌。我国作为排放大国,基于道义责任,应该在未承担减排责任的这段时期(2008-2012年)积极促进自身减排,并居安思危,考虑长远,制定中长期未来减排计划,为中国未来责任承担做好不同阶段的准备,并做好相应的气候变化法律制度构建。第三,理性不仅仅是一个词汇界定,其更深一层含意还在于提醒我们对于气候变化法律应对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仅针对现有的气候变化状态,还应包括我们对未来气候变化走势应持有的一种正确态度。这种理性不仅仅针对全国范围内的气候变化应对,还应针对小范围地区的气候变化应对策略。第四,针对我国的特殊情况,这里的“理性”还特指一种从道义责任出发的“理性”,因为在《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承诺期,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是不承担减排责任的,但我们不能因此为借口和理由对气候的良好运行维护说“不”,而应勇敢的积极应对,以彰显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认真研究“过渡期”(2008-2012年)我国气候变化应对法律措施和“未来期”(2012年以后)法律应对制度构建,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对我国今后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也会大有裨益。第二节主要是理性回归下的外国法经验借鉴。基于气候变化国际公约和相关国际协定,目前各国都根据本国的自身情况,制定了气候变化的法律应对措施,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诸多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是国际环境条约中的威慑型方案,无论在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实际执行,还是国内气候变化相关法律制度的构建中,都可以借鉴使用。第五章: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现状。有了第四章的过渡,文章自然而然的进入第五章的国内衔接,笔者在此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现状进行了相关介绍。回归我国的实际情况,实现本文的核心目的,并对“内”部法律制度建设进行分析。该章将分为两节,第一节分基本理念、政策、制度三个部分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目前的立法实践进行介绍。第二节,笔者在认真剖析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成功经验和缺陷后提出我国在国际社会压力以及自身需求下,在国际条约和国家方案指导下不断完善我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并根据“过渡期”到“未来期”的理论实践需求,提出五对博弈改善方案,为第六章的开篇导向设计打下基础。第六章: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未来设计。上承第五章的相关内容,笔者将分三节构架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未来设计方案。第一节,未来设计的总体导向,提出“并重区别责任和自身任务”;“兼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积极发展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合作”;“注重应对措施和贸易规则的调和”;“合理设计减排指标及承诺时间”五项未来设计的指导思想。第二节,主要就国际条约框架和国内法律制度体制衔接进行设计构想。我们一方面要遵守国际条约的要求,积极发展合作,另一方面我们要在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气候变化公约在中国“内”的转化。切实起好带头作用。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的确也做了许多“内部转化”工作,2007年颁布的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和2008年公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内容就非常翔实。另外,地方方案的陆续推出,也显示了我国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重视,尽管我们在目前的“承诺期”没有承担减排任务,但是,我们并没有放松,而是加紧气候变化自身“内”的问题的解决,相信在未来,真正承诺任务到来的时候,我们会更加游刃有余。第三节,未来设计的具体方案,分“过渡期”发展设计和“未来期”发展设计两部分;笔者认为“过渡期”和“未来期”的发展设计是有区别的。因为“过渡期”需要的是“平稳”,而“未来期”则需要的是一种“大胆设想”。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不同阶段的发展和应对需求。从2007年6月3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出台,到2008年10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的相继推出。这既展示了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态度,同时也说明了中央政府对气候变化相关问题的重视。阶梯型的“国家行动”,使我们很容易去接着想象国家的下一个“行动”,作为学术研究,特别是法学学术研究,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根据目前的国际、国内局势和现有的法律环境状况,大胆设想,大胆研究。我以《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研究——从“外”到“内”的理性回归》作为博士论文题目,在对相关基础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构架,继而在对气候变化现有国际法律制度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借助笔者所提出的“从‘外’到‘内’理性回归本国制度构建的理念,对我国现有气候变化法律制度进行梳理,然后分“过渡期”和“未来期”提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构架和展望方案。笔者建议今后能制定《气候变化法典》,至于此方案是否会被认可,还有待实践的检验。希望本文对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基本构建和发展尽微薄之力。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4-8
Abstract  8-16
引言  16-23
  一、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6-19
  二、研究现状综述  19-20
  三、研究方法和体系结构  20-21
  四、论文的主要创新  21
  五、论文的局限与尚值研究的问题  21-23
第一章 气候变化基本问题概述  23-37
  第一节 气候变化的含义  23-26
    一、 气候变化的基本内涵  23-24
    二、 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中气候变化的特定含义  24-26
  第二节 气候变化的影响  26-31
    一、 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26-27
    二、 对国际形势的影响  27-29
    三、 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9-31
    四、 对中国的重要影响  31
  第三节 气候变化寻求法律应对的原因  31-37
    一、 "发展权"的需要  31-32
    二、 "温室气体减排"需要法律约束  32-33
    三、 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  33-37
第二章 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37-54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思潮  37-43
    一、 可持续发展思潮的兴起  37-40
    二、 可持续发展思潮对气候变化应对措施的影响  40-43
  第二节 法哲学基础  43-48
    一、 纵向公平——代际公平  44-45
    二、 横向公平——"共同但有区别原则"  45-48
  第三节 法经济学基础  48-51
  第四节 国际法学基础  51-54
    一、 国际合作  51-52
    二、 国际发展  52
    三、 人类共同关切事项  52-54
第三章 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外部分析  54-87
  第一节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法律制度渊源  54-59
    一、 国际环境法渊源概述  54-55
    二、 气候变化国际法律制度渊源的特殊性  55-57
    三、 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法律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57-59
  第二节 气候变化国际公约的执行机制  59-68
    一、 国际执行机制的缺陷  60-65
    二、 国际执行机制实践中的困境  65-68
  第三节 气候变化国际公约的执行  68-87
    一、 国家执行国际公约的理论依据  72-79
    二、 经营型执行和威慑型执行  79-85
    三、 国际公约执行的应有选择——突破"软法"瓶颈  85-86
    四、 小结  86-87
第四章 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理性回归  87-102
  第一节 气候变化国际公约的实现  87-92
    一、 气候变化国际公约的外部导向  87-88
    二、 气候变化国际公约的内部支撑  88-89
    三、 外部导向到内部支撑回归的理性  89-92
  第二节 理性回归下的外国法经验  92-102
    一、 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  92
    二、 挪威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  92-93
    三、 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  93-101
    四、 小结  101-102
第五章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现状  102-131
  第一节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概况  103-115
    一、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基本理念  103-106
    二、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政策基础  106-109
    三、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体系  109-115
  第二节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评析  115-122
    一、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成功经验  115-118
    二、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缺陷  118-122
  第三节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完善  122-131
    一、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完善的必要性  122-125
    二、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完善方案博弈  125-131
第六章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未来设计  131-146
  第一节 未来设计的总体导向  131-134
    一、 并重区别责任与自身任务  131
    二、 兼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131-132
    三、 积极发展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合作  132-133
    四、 注重应对措施与国际贸易规则的调和  133-134
    五、 合理设计减排指标及承诺时间  134
  第二节 国际条约框架和国内法律制度的衔接  134-137
    一、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135-136
    二、 树立为基本国策  136
    三、 做好自身内部法律适用转化  136-137
    四、 引进新节能减排制度  137
  第三节 未来设计的具体方案  137-146
    一、 "过渡期"设计  138-143
    二、 "未来期"设计  143-146
余论  146-150
  一、 避免软法现象的发生  146-147
  二、 把气候变化的压力变为动力  147-148
  三、 提升道义责任  148-149
  四、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49-150
致谢  150-152
参考文献  152-160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60

相似论文

  1.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律制度完善研究,D922.68
  2. 江淮地区近30年农业气候资源与稻麦生产潜力的演变特征,S162
  3. 小麦生产力的基因型与气候效应模拟,S512.1
  4. 福州鼓山马尾松年轮α-纤维素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S791.248
  5. 加快构建我国石油储备法律体系,D922.67
  6. 西部地区湿地保护立法研究,X37
  7. 低碳经济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及对策,F205
  8. 海南雾的天气气候特征分析及预报方法研究,P457
  9. 公用事业特许风险防范的行政法研究,F299.24
  10. 我国财政专项转移支付法律制度完善研究,F812.45
  11. 风险预防与应对气候变化研究,D996.9
  12. 国际碳排放贸易兴起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X196
  13. 全球气候治理发展历程与欧、中、美气候政策分析,X321-09
  14. 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研究,D922.182.3
  15. 外资准入法律制度的研究,D922.295
  16. 特许经营法律制度研究,D922.294
  17. 论企业国有资产转让法律制度的完善,F123.7
  18. 矿业权流转方式法律制度研究,D922.62;F426.1
  19. 武汉市餐厨垃圾回收处置法律制度研究,D922.181
  20.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法律制度研究,F842.6
  21.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应对分析,F124;F205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国际法 > 国际环境保护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