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榴辉岩原位微区地球化学研究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作 者: 宗克清
导 师: 刘勇胜
学 校: 中国地质大学
专 业: 地球化学
关键词: 微区地球化学 微量元素环带 榴辉岩 超高压变质 原位锆石定年 短时增温作用 流体活动 苏鲁地区
分类号: P588.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9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微区地球化学(Microgeochemistry)研究被认为将主导今后的地球化学研究方向,它可以在单矿物微米尺度上揭示元素/同位素空间变化细节,为宏观地球化学研究提供制约。结合详细岩石学观察,对地质样品直接进行原位微区地球化学研究,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现代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它使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在微米尺度上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深入探讨地球化学动力学过程提供了可能。最近蓬勃兴起的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和激光剥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MC-ICP-MS)为原位微区地球化学研究提供了原位、实时、快速、准确的分析方法。本研究利用LA-ICP-MS和LA-MC-ICP-MS相结合的方法对苏鲁超高压变质榴辉岩中单矿物进行了详细的原位微区微量元素、同位素组成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合利用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分配和扩散实验研究成果进行的模拟计算,揭示了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不同地球动力学过程在单矿物微米尺度上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记录,探讨了深俯冲大陆地壳折返过程中的元素迁移、流体活动以及热力学过程。本研究主要取得以下四方面的认识:(1)榴辉岩中单矿物的微量元素组成比主量元素对化学和温度的变化更敏感,单矿物微量元素成分环带可以记录在岩石学和主量元素上无明显显示的复杂变质作用过程。利用LA-ICP-MS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主孔部分榴辉岩进行的单矿物微区微量元素空间剖面分析研究发现主量元素组成均一的石榴石和绿辉石具有明显的微量元素组成分带。石榴石边部表现出明显的中稀土元素(MREE)富集特征,绿辉石边部显著富集所有稀土元素(REE),磷灰石边部则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而低轻、中稀土元素。结合微量元素在榴辉岩各主要矿物中分配系数随温度、压力变化的实验研究,石榴石、绿辉石和磷灰石中的微量元素组成分带应反映榴辉岩在折返过程中可能经历的增温作用。利用石榴石和磷灰石中REE扩散系数进行的计算结果表明,榴辉岩增温作用所持续的时间可能非常短暂。该增温过程是苏鲁超高压变质岩经历部分熔融作用以及榴辉岩经历麻粒岩相叠加改造的可能原因。(2)磷灰石Sr同位素和微量元素成分环带是不同变质作用过程的良好记录器。利用LA-ICP-MS和LA-MC-ICP-MS对CCSD主孔中一件强退变多硅白云母榴辉岩中一粗粒(2mm×6.5 mm)磷灰石进行了详细的微区微量元素和Sr同位素组成研究。线扫描剖面分析和单点分析结果共同表明该磷灰石颗粒的微量元素和Sr同位素组成不均一。总体上Na、Sr、LREE、MREE、U、Th和Pb等元素具有从中心到两侧含量逐渐降低的特征。磷灰石主体部分HREE含量均一,但和石榴石紧密相邻的边部(-400μm)显著富集HREE。Na、Sr、LREE和MREE等元素在个别区域明显具有先升高、然后降低的变化规律。磷灰石最边部(<200μm)相对于核部区域显著高87Sr/86Sr比值。结合磷灰石中微量元素分配和扩散行为的实验研究以及磷灰石晶体化学特征,磷灰石微量元素组成变化应主要记录了磷灰石复杂的生长过程。Sr、LREE和MREE从核部到边部逐渐降低的总体特征指示磷灰石从中心向两侧的生长过程,而局部出现的次级先升高—然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则反映了磷灰石经历的多次溶解和再生长作用。HREE含量均一的磷灰石主体形成于石榴石稳定存在的超高压变质作用阶段。和石榴石紧密相邻的磷灰石边部显著富集HREE的特征则是折返过程中短时增温作用导致石榴石释放HREE和/或退变质阶段石榴石分解释放HREE共同作用的结果。磷灰石最边部显著高87Sr/86Sr比值的特征则记录了角闪岩相退变质阶段多硅白云母的分解作用。(3)对岩石薄片中原位锆石直接进行U-Pb年龄和微量元素组成的同时测定既可以精确限定变质作用时间又可以制约变质锆石的形成环境。本研究建立了利用LA-ICP-MS在16μm激光斑束的条件下,对岩石薄片进行原位锆石U-Pb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同时准确测定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一块取自CCSD主孔退变质榴辉岩岩石薄片中的锆石进行了系统研究。所研究岩石薄片中的锆石分为两类,一类锆石以包裹体的形式分布在新鲜的石榴石和绿辉石中,而二类锆石产于绿辉石周围的后成合晶中。其中,一类锆石的边部和少量二类锆石的幔部相对于核部显著低REE、Y、Nb和Ta,指示这些锆石区域可能同石榴石、金红石和磷灰石同时形成于超高压变质阶段,同时暗示这些锆石区域没有经历后期退变质作用的影响。这些薄片中原位锆石206Pb/238U的加权平均年龄(230±4 Ma,2σ)和已发表的利用矿物分选得到的含柯石英锆石的年龄(230±1 Ma,2σ)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说明苏鲁地区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峰期年龄可能为-230 Ma。那些被后成合晶围绕或者贯穿的锆石区域可能受到了退变质作用的影响,给出了相对年轻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209±4 Ma,2σ)。但是,这些退变质锆石区域同超高压变质锆石区域具有相似的REE组成,说明-209 Ma的锆石区域可能是角闪岩相退变质过程中流体改造的结果。在角闪岩相退变质流体改造的过程中,Pb发生了完全丢失,而REE成分没有被改变。(4)片麻岩部分熔融作用可能是诱发大陆俯冲带流体活动的重要原因。为了揭示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与片麻岩有关的流体活动,本研究对石英脉及其邻近的榴辉岩透镜体以及围岩片麻岩进行了系统岩石学和锆石年代学研究。变形石英脉分布在围岩片麻岩和榴辉岩透镜体之间。榴辉岩透镜体的角闪岩相退变质程度从边部到核部依次减弱。围岩片麻岩具有叶理化的结构特征,同时包含长英质脉体,这些岩石学特征指示围岩片麻岩可能经历了部分熔融作用。片麻岩锆石边部具有与熔体平衡的微量元素特征,如陡峭的HREE配分模式、高Hf含量和负Eu异常。片麻岩锆石边部给出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19±3 Ma(2σ),明显小于大别-苏鲁超高压峰期变质年龄(-230 Ma)。因此,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片麻岩的部分熔融作用发生在折返的初期阶段。石英脉锆石边部确定的流体活动时间为219±2 Ma(2σ),与围岩片麻岩发生部分熔融的时间(219±3 Ma,2σ)一致。并且石英脉锆石边部的初始176Hf/177Hf比值显著低于榴辉岩透镜体锆石的初始176Hf/177Hf比值,但和附近片麻岩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岩脉锆石的初始176Hf/177Hf比值一致。说明石英脉以及相应的流体活动与围岩片麻岩的部分熔融有关。另外一方面,含角闪石并富集HREE的角闪岩锆石边部确定的角闪岩相退变质时间(217±5 Ma,2σ)与石英脉的形成时间一致。暗示与片麻岩部分熔融有关的流体活动可能引起了榴辉岩透镜体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基于以上观察,我们推测大陆俯冲带片麻岩在折返过程中经历的部分熔融作用可以诱发显著的流体活动,这是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石英脉形成以及榴辉岩经历广泛退变质作用的可能原因。

全文目录


作者简介  5-7
摘要  7-10
ABSTRACT  10-15
第一章 前言  15-20
  1.1 论文选题  15-16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19
    1.2.1 超高压变质榴辉岩研究  16-17
    1.2.2 榴辉岩原位微区地球化学研究  17-18
    1.2.3 存在的问题  18-19
  1.3 研究内容和路线  19-20
    1.3.1 研究内容  19
    1.3.2 研究路线  19-20
第二章 CCSD榴辉岩LA-ICP-MS研究:折返过程中短时增温作用的微量元素记录  20-35
  2.1 引言  20-21
  2.2 样品描述  21-22
  2.3 分析方法  22-28
  2.4 分析结果  28-30
  2.5 讨论  30-34
    2.5.1 榴辉岩中单矿物生长过程的微量元素记录  30
    2.5.2 榴辉岩增温作用的微量元素记录  30-32
    2.5.3 榴辉岩增温作用的时间尺度  32-34
  2.6 结论  34-35
第三章 CCSD榴辉岩中磷灰石原位微区微量元素和Sr同位素组成研究  35-47
  3.1 引言  35-36
  3.2 样品描述  36-38
  3.3 分析方法  38
  3.4 分析结果  38-43
  3.5 讨论  43-45
    3.5.1 榴辉岩中磷灰石多期生长过程的微量元素记录  43-44
    3.5.2 榴辉岩中磷灰石的形成时代  44-45
    3.5.3 榴辉岩中磷灰石原位微区Sr同位素组成的指示意义  45
  3.6 结论  45-47
第四章 榴辉岩岩石薄片中原位锆石U-Pb年龄和微量元素组成的同时测定:对苏鲁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制约  47-68
  4.1 引言  47-48
  4.2 地质背景  48
  4.3 样品准备  48-49
  4.4 分析方法  49-52
    4.4.1 CL图像拍摄和激光拉曼鉴定  49-50
    4.4.2 锆石U-Pb年龄和微量元素分析  50-52
  4.5 分析结果  52-57
    4.5.1 榴辉岩岩石薄片中原位锆石的岩石学结构特征  52-53
    4.5.2 锆石CL图像特征  53-56
    4.5.3 岩石薄片中原位锆石U-Pb年龄和微量元素组成  56-57
    4.5.4 靶中分选锆石U-Pb年龄和微量元素组成  57
  4.6 讨论  57-67
    4.6.1 超高压指示矿物出现在核部继承岩浆锆石中的可能原因  57-64
    4.6.2 岩石薄片中原位锆石U-Pb定年的优势  64-65
    4.6.3 苏鲁超高压变质和角闪岩相退变质时间的精确限定  65
    4.6.4 变质锆石的成因:重新生长和改造作用  65-67
  4.7 结论  67-68
第五章 苏鲁深俯冲大陆地壳折返过程中与片麻岩部分熔融有关的流体活动:锆石原位U-Pb年龄、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证据  68-86
  5.1 引言  68-69
  5.2 地质背景  69
  5.3 样品描述  69-71
  5.4 分析方法  71-73
    5.4.1 锆石分选和CL图像拍摄  71-72
    5.4.2 锆石U-Pb年龄和微量元素分析  72
    5.4.3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72-73
  5.5 分析结果  73-83
    5.5.1 锆石内部结构特征  73-78
    5.5.2 锆石U-Pb年龄和微量元素组成  78-81
    5.5.3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81-83
  5.6 讨论  83-85
    5.6.1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片麻岩部分熔融的时间和机制  83-84
    5.6.2 片麻岩部分熔融诱发的流体活动和退变质作用  84-85
  5.7 结论  85-86
致谢  86-87
参考文献  87-114

相似论文

  1. 琼东南盆地油气运移动力特征分析,P618.13
  2. 大别—苏鲁造山带混合岩的成因研究,P581
  3. 北祁连榴辉岩相变沉积岩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P588.2
  4. 超高压变质过程中的元素地球化学行为,P588.3
  5. 苏鲁仰口地区辉长岩深俯冲过程中的矿物相转变及变质演化P-T-t轨迹,P588.3
  6. 苏鲁地区超高压变质带深部磁性结构研究,P318
  7. CCSD主孔榴辉岩退变质过程中的元素活动性,P588.3
  8. 块状样品的部分熔融过程及熔体成分研究,P588.3
  9. 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和镁铁质岩浆岩的Pb同位素地球化学,P597
  10. 大陆科学钻探主孔超镁铁质岩流体化学组成研究,P634
  11. 大别山双河变质花岗岩变形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P588.1
  12. 大别—苏鲁榴辉岩中名义上无水矿物的结构水研究,P572
  13. 桐柏山地区榴辉岩与石榴角闪岩的变质作用研究,P588.3
  14.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超高压岩石中名义上无水矿物的结构水研究,P575
  15. 北苏鲁荣成地区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与折返动力学,P588.33
  16.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主孔2000-3000m超高压变质岩岩石学,P588.3
  17. 大别山东段江岭地区云母片岩的相平衡研究,P578.959
  18. TC/EA-MS在线分析矿物水含量和氢同位素技术及其在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岩的应用,P588.3
  19. 大陆俯冲带变质脱水与部分熔融:南大别低温/超高压变质花岗岩研究,P542
  20.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区域重磁场特征与地壳构造格架研究,P574.19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岩石学 > 岩石分类 > 变质岩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