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传统证据文化研究

作 者: 郑牧民
导 师: 胡旭晟
学 校: 湘潭大学
专 业: 诉讼法学
关键词: 中国传统证据文化 思想观念 制度 实践 意义
分类号: D92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4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证据文化,是指支配证据实践活动的精神内核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证据观念、证据制度、证据实践、运用证据的组织机构和设施及证据意义等的总和。其内容主要有两个:一是支配证据实践活动的精神内核,包括基本精神、社会基础、主要特征和价值取向等,二是这个内核的“外化”过程或方式,包括观念、制度、实践、器物及意义等。因此,证据文化有五个表现形态,即观念形态、制度形态、实践形态、器物形态和意义形态。中国传统证据文化,是指在20世纪清末修律前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在总体精神和表现形态上有别于近现代证据文化的一种证据文化类型。本文将中国传统证据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从“大法制史”的视角出发,运用跨学科的研究范式,描述其现象、追究其根源、探求其意义,期望能加深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尤其是传统诉讼文化的认识,为现代证据文化的建构提供借鉴和本土资源支持,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中国传统证据文化经历了两个大的历史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神示证据文化时期,以“神示证据”作为主要的证明方法;第二个时期是“情理讯验”证据文化时期,以人证和物证作为主要的证明方法。“情理讯验”证据文化是中国传统证据文化的主体,从西周到清末历时二千多年。在发展过程中,其又可划分为两个阶段:西周至唐,是人证主导阶段,唐至清,则是人证物证并重阶段。传统证据文化是传统社会的产物,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以及哲学等等深刻地影响着传统证据文化的形成、演变、精神、特质和样式。农耕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传统证据制度简单、粗疏且常历久不变;证据种类及其内容具有明显的农耕色彩;证据实践具有低科技化和经验化的特质;传统社会的人普遍缺失收集保存证据、匿证、伪证的意识,证人也不愿作证。专制政治下的证据文化具有政治性、高度集权性和非正义性等特征。宗法社会结构,一方面制约着证据在案件事实建构中的基础作用,一方面形塑着传统证据文化的伦理性。“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使得德威并用、以德为主以威为辅成为传统证据文化的思想基础,而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则使得传统证据文化具有经验性和非形式逻辑性的特征。传统证据文化有一种稳定而一贯之价值体系。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证据文化的价值取向以“和谐”精神与“无讼”理想为总原则,其具体取向有三:一是追求案件事实真相,二是维护秩序,三是贯彻伦理纲常。中国传统证据思想观念有其独特的传统与特征。传统社会证据思想观念主要有:不择手段获取证据的思想观念;刑讯的思想观念;关于勘验检查的思想观念;重罪案件中被告人口供至上的思想观念;细故案件中的“书证主义”;物证理论;片言折狱的思想观念。证据制度是证据文化的主要载体,是证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证据制度简单、粗疏,主要有刑讯制度、勘验检查制度、证人作证制度、据赃状科断制度,等等。在中国古代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下,证据的收集主要是由司法官依据职权进行的。获取证据的方法主要有“情讯法”、“刑讯法”、“勘验鉴定法”、“察访询问法”和“运用易术、鬼神之术”等。历代法律都没有规定狱讼两造有提供证据的义务,更无举证责任之说。但在司法实践中,特别是在州县自理案件中,司法官多强调当事人应对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基本奉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中国古代司法实践中的证据种类有四种,即物证、书证、人证和超自然证据。其中,超自然证据是古代社会特有的证据种类。中国古代司法基本上不强调证据的合法性,因此,对证据的审查判断主要是针对证据的真实性和关联性。古代审查判断证据的方法,主要有情理审断法、事理审断法、勘查鉴定法、对质法、印证法等等。古代诉讼追求的是一种信案,其证明标准可以概括为:“讯验明白、案件事实理无可疑”,是一种“情”、“证”相结合的证明标准。传统证据文化是传统社会的产物,是传统司法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在实现古代司法公正、维护和谐秩序和伦理纲常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同时,传统证据文化也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3
第1章 绪论  13-25
  1.1 概念阐述  13-15
  1.2 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  15-19
    1.2.1 研究现状  15-18
    1.2.2 研究价值  18-19
  1.3 学术创新  19-21
    1.3.1 选题创新  19
    1.3.2 研究进路与研究方法创新  19-20
    1.3.3 观点创新  20-21
  1.4 方法、材料与结构安排  21-25
    1.4.1 方法  21-22
    1.4.2 材料  22-23
    1.4.3 结构安排  23-25
第2章 传统证据文化的演进历程  25-46
  2.1 演进时期的划分  25-29
    2.1.1 划分的依据  25-26
    2.1.2 神示证据文化时期  26-27
    2.1.3 "情理讯验"证据文化时期  27-29
  2.2 神示证据文化  29-31
    2.2.1 神示证据文化的"司法实践"  30
    2.2.2 神示证据文化的"司法观念"  30
    2.2.3 神示证据文化的影响  30-31
  2.3 人证主导时期的证据文化  31-39
    2.3.1 西周——传统证据文化的第一个飞跃时期  31-34
    2.3.2 战国、秦证据文化的发展  34-36
    2.3.3 汉代证据文化的发展  36-38
    2.3.4 三国两晋南北朝证据文化的发展  38-39
  2.4 人证物证并重时期的证据文化  39-46
    2.4.1 唐代——传统证据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时期  40-42
    2.4.2 宋代——传统证据文化的鼎盛和成熟时期  42-44
    2.4.3 元明清——传统证据文化的稳定时期  44-46
第3章 传统证据文化的社会基础  46-66
  3.1 农耕经济与传统证据文化  46-49
    3.1.1 对证据观念的影响  47
    3.1.2 对证据制度的影响  47-48
    3.1.3 对证据实践的影响  48-49
  3.2 专制政治与传统证据文化  49-55
    3.2.1 对证据制度的影响  50
    3.2.2 对证据实践的影响  50-55
  3.3 宗法社会结构与传统证据文化  55-58
    3.3.1 影响传统证据文化的形态  56
    3.3.2 制约证据在案件事实建构中的基础作用  56-58
    3.3.3 形塑着传统证据文化的伦理性  58
  3.4 传统哲学与传统证据文化  58-66
    3.4.1 "天人合一观"的影响  59-61
    3.4.2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  61-66
第4章 传统证据文化的价值取向  66-81
  4.1 追求案件事实真相  66-73
    4.1.1 律典中的表达  67-68
    4.1.2 司法实践中的追求  68-69
    4.1.3 思想上的弘扬  69-70
    4.1.4 其他制度的保障  70-73
  4.2 维护秩序  73-76
    4.2.1 对国家政治秩序的维护  73-74
    4.2.2 对社会等级秩序的维护  74-76
  4.3 贯彻伦理纲常  76-81
    4.3.1 律典中的表达  76-77
    4.3.2 司法实践中的贯彻  77-81
第5章 传统证据文化的思想观念形态  81-107
  5.1 不择手段获取证据的思想观念  81-83
    5.1.1 表现  82-83
    5.1.2 成因  83
  5.2 关于刑讯的思想观念  83-89
    5.2.1 反刑讯的思想观念  84-85
    5.2.2 限制刑讯的思想观念  85-88
    5.2.3 刑讯有别的思想观念  88-89
  5.3 关于勘验检查的思想观念  89-91
    5.3.1 如实勘验检查、不实有罚  89-90
    5.3.2 正印官须躬亲勘验检查  90
    5.3.3 勘验检查要及时、尽心、详细  90-91
    5.3.4 勘验检查时不得扰民和违反伦理道德  91
  5.4 被告人口供至上的思想观念  91-95
    5.4.1 内容  91-92
    5.4.2 表现  92-94
    5.4.3 成因  94-95
  5.5 细故案件中的"书证主义"  95-99
    5.5.1 "书证主义"的表达  95-97
    5.5.2 "书证主义"的运行  97-98
    5.5.3 书证主义的成因  98-99
  5.6 物证理论  99-101
    5.6.1 重物证以及物证优于人证  100
    5.6.2 据证与察情须兼而用之  100
    5.6.3 主张用"正"、"谲"之术收集物证,反对刑讯逼供  100-101
  5.7 片言折狱的思想观念  101-107
    5.7.1 古人的态度  102-103
    5.7.2 表现  103-105
    5.7.3 成因  105-107
第6章 传统证据文化的制度形态  107-121
  6.1 刑讯制度  107-111
    6.1.1 内容  107-109
    6.1.2 评价  109-111
  6.2 勘验检查制度  111-114
    6.2.1 检验范围  112
    6.2.2 检验程序  112-113
    6.2.3 检验人员及其责任  113-114
  6.3 证人制度  114-118
    6.3.1 证人资格的限制性规范  114-116
    6.3.2 证人保护规范  116-117
    6.3.3 证人作伪证有罪规范  117-118
  6.4 据赃状定罪制度  118-121
第7章 传统证据文化的实践形态  121-169
  7.1 证据的获取  121-130
    7.1.1 取证主体  121-123
    7.1.2 取证方法  123-130
  7.2 证据的提供  130-135
    7.2.1 无证据不受理  130-132
    7.2.2 伪证有罚  132-133
    7.2.3 "举证责任"  133-135
  7.3 证据种类及其运用  135-148
    7.3.1 物证  136-141
    7.3.2 书证  141-145
    7.3.3 人证  145-147
    7.3.4 超自然证据  147-148
  7.4 证据的审查判断  148-161
    7.4.1 审查判断证据的内容  149-151
    7.4.2 审查判断证据的主要方法  151-161
  7.5 证明标准  161-169
    7.5.1 证明标准的表达  162-165
    7.5.2 证明标准的实践  165-169
第8章 传统证据文化的意义形态  169-177
  8.1 合理性  169-171
    8.1.1 司法求真  169-171
    8.1.2 价值合理性  171
  8.2 局限性  171-177
    8.2.1 证据制度相对简略且不成体系  172
    8.2.2 证据运用的非专门化和非职业化  172-173
    8.2.3 证据运用的低程序化  173-174
    8.2.4 口供至上主义  174
    8.2.5 民间细故案件中证据裁判主义程度不够  174-175
    8.2.6 证据理论的欠发达  175-177
结语  177-179
参考文献  179-188
致谢  188-18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89

相似论文

  1. 美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建立的影响因素研究,D771.2
  2. 中国当代汉语诗歌阐释方法上存在的问题,I207.25
  3. 塞缪尔·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研究,D09
  4.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A811
  5. 美国退伍军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E712
  6. 破解城乡结合部地区二元管理体制难题,D630
  7. 农村初中“成人”教育的实践研究,G631
  8. 学生自主管理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G637
  9.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的实践和展望,X38
  10.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研究,X36
  11. 南京市浦口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讨,F326.2
  12. 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问题研究,R197.1
  13. 《巴黎手稿》文化思想研究,A811
  14.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新探,B521
  15.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创新精神与现实意义,A841
  16.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D61
  17.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律制度完善研究,D922.68
  18. 英美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与借鉴,R199
  19. 个人价值实现的社会制度分析,B038
  20. 论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建设,D262.11
  21. 关于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哲学思考,D261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诉讼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