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阴极材料的研究
作 者: 于洁
导 师: 王华
学 校: 昆明理工大学
专 业: 材料学
关键词: 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阴极材料 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 电导率
分类号: TM911.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1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温(500℃-850℃)条件下如何提高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电极材料的性能,是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ITSOFC)开发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获得优良的ITOFC阴极材料,本文中对掺杂的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材料La1-xAxM1-yNyO3-δ(A为Sr, Ca等;M和N为Fe, Mn, Co, Cu等)进行了合成、结构表征和性能研究,对材料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探索了不同组成材料体系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采用了EDTA螯合溶胶-凝胶法和甘氨酸-硝酸盐法(GNP)合成了La1-xSrxCo1-yFeyO3-δ(LSCF)、La0.8Sr0.2Co0.085CuxFe0.915-xO3-δ(LSCCuF)、La0.8Sr0.2Co0.05FexMn0.95-xO3-δ(LSCF)和La0.8Sr0.04Ca0.16Fe1-zCozO3-δ(LSCaCF)等材料体系。通过差热-热重分析(TG-DTA)、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氮吸附仪(BET)和激光粒度分析等手段研究了合成过程和材料的结构特征。用碘滴定法测定了合成材料的非化学计量氧值;利用光电子能谱技术(XPS)分析了掺杂后元素的价态。采用TG-DTA、SEM及XRD技术研究了材料的热、化学相对稳定性;采用氧程序升温脱附(O2-TPD)和催化反应装置来研究材料的氧化还原催化活性;采用直流四探针法和电化学阻抗谱测定了材料的电导性能。研究得到EDTA螯合溶胶-凝胶法合成LSCF材料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溶液的pH值控制在中性到碱性范围内;对有机试剂量进行选择时,合适的比例是金属离子与EDTA螯合剂的摩尔比在1:1.1-1:1.2之间,乙二醇与EDTA螯合剂的摩尔比为3:1;脱水温度在60℃-70℃之间;焙烧温度在700℃-800℃之间。采用该优化工艺合成的LSCF材料为钙钛矿结构。随着Sr掺杂量x的增加,晶胞向尺寸减小的方向畸变。合成粉末为近似球形颗粒,比表面积为11.6m2/g,平均孔容量0.034cc/g,平均孔径11.9nm。材料二次颗粒平均粒度约0.18μm,分布比较均匀。材料中存在不同的氧物种:表面弱吸附氧、氧空位吸附氧和晶格氧。A位Sr的掺杂使得表面吸附氧量增加,而B位元素对氧物种的影响较小;A、B双掺杂的材料比单掺杂的材料La3d5/2和O1s结合能都有所降低,说明化合物中存在着离域d电子,材料的导电性好。A位和B位的掺杂促进了高价离子的生成。材料的混合电导率在所测温度范围内(200℃-850℃)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呈现类似半导体的导电特性;所制备的材料电子电导率高,有一定的离子电导。材料与钙钛矿型氧化物电解质La1-xSrxGa1-yMgyO3-δ(LSGM)化学相容性好。对EDTA螯合溶胶-凝胶法和甘氨酸-硝酸盐法(GNP)两种工艺的特点进行了比较:两者均可得到纯钙钛矿相复合氧化物粉末,但粉末形貌显著不同;EDTA螯合溶胶-凝胶法合成粉末粒度小而均匀,粉末颗粒分散性好,但所需合成时间较长;甘氨酸-硝酸盐法合成粉末的优势在于合成时间大大缩短,合成粉末孔隙度高,比表面大,有利于阴极材料的氧传输。采用甘氨酸-硝酸盐法(GNP)制备了在B位上同时掺杂两种元素的(LSCCuF)和(LSCFM)阴极材料。元素组成为(LSCCuF-0.3)时得到无杂相的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结构,材料的实际组成与设计组分相符。采用直流四探针法测量了LSCCuF系列材料的电导率,得到其电导率随Cu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LSCCuF-0.3的电导率随温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600℃达到最大值(1809.47S/cm),LSCCuF-0.3在空气气氛中的电导率大于在氩气气氛中的电导率。LSCCuF-0.3与LSGM化学相容性较好。合成的LSCFM系列材料为单一的钙钛矿相,没有其他杂质相的存在。该系列材料的氧非化学计量值(δ)随x的增大而减小。该材料制备的膜片用扫描电镜(SEM)和能谱仪(EDS)进行形貌观察和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材料致密度高,组成符合设计组分,无杂质元素。材料的电导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同时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其中x=0的电导率最大,在850℃时达到了64.54S·cm-1。采用甘氨酸-硝酸盐法(GNP)合成了A位上同时掺杂两种元素的La0.8Sr0.04Ca0.16Fe1-zCOzO3-δ(LSCaFC)材料,为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结构,材料的组成成分与设计相符。得到的粉末比表面积大,粒度小,有团聚现象。随着Co/Fe比例的增加,材料的氧非化学计量值δ增加,氧空位浓度增加;Sr和Ca的同时掺杂能促进氧空位的生成。LSCaFC材料的电导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其中La0.8Sr0.04Ca0.16Fe0.4Co0.6O3-δ材料电导率较高,从550℃到850℃的电导率均大于100S/cm,可以满足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阴极材料的电导率要求。LSCaFC材料与LSGM电解质的化学相容性好。采用合成的阴极材料及课题组制备的电解质和阳极材料,用丝网印刷-共烧结成膜技术、旋涂-共烧结成膜技术制作平板式SOFC单电池,并进行性能考察。以H2(0.5L/min)为燃料,空气(0.5L/min)为氧化剂,以La1-xSrxCr1-yMnyO3.δ(LSCrM)为阳极,La1-xSrxGa1-yMgyO3.δ(LSGM)为电解质,LSCF掺杂50% LSCrM材料为阴极的LSCrM| LSGM| LSCF (LSCrM50%)单电池在850℃时的开路电压为0.998V,最大功率密度为97mW/cm2;以H2(0.1L/min)为燃料,空气(0.14L/min)为氧化剂,650℃时,以La1-xSrxCr1-y-zMnyCozO3-δ(LSCrMC)掺杂30% CDC(CaO掺杂的CeO2)为阳极,La1-xSrxGa1-yMgyO3-δ(LSGM)为电解质,LSCF掺杂30%CDC为阴极的LSCrMC (CDC30%)| LSGM| LSCF (CDC30%)单电池开路电压为0.93V;LSCrMC (LSGM40%)| LSGM| LSCaFC (LSGM40%)单电池的开路电压随温度升高降低,最大功率密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电池在850℃的开路电压为0.914V,最大功率密度为76mW/cm2。可以发现电池的开路电压较高,而功率密度较小。电池的制备工艺和电池材料的选择同等重要,电池的制备工艺有待优化。
|
全文目录
摘要 5-8 ABSTRACT 8-15 第一章 绪论 15-32 1.1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现状 15-21 1.2 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构件材料 21-25 1.3 钙钛矿型阴极材料的结构特性 25-29 1.4 本论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29-32 第二章 材料设计与表征 32-52 2.1 钙钛矿型阴极材料的设计 32-38 2.1.1 t判据计算 33-36 2.1.2 电负性 36-37 2.1.3 表面氧交换系数和氧离子扩散系数 37-38 2.2 钙钛矿型阴极材料的合成 38-42 2.3 钙钛矿型阴极材料结构表征 42-45 2.3.1 差热-热重分析(TG-DTA)、X射线衍射分析(XRD) 42 2.3.2 激光粒度分析和电子显微镜 42-43 2.3.3 比表面积的测定 43 2.3.4 碘滴定法测定氧非化学计量值 43-44 2.3.5 氧程序升温热脱附(O_2-TPD) 44 2.3.6 光电子能谱(XPS) 44-45 2.4 钙钛矿型阴极材料性能研究 45-52 2.4.1 化学稳定性 45-46 2.4.2 钙钛矿型阴极材料的电导率 46-48 2.4.3 钙钛矿型阴极材料的氧还原催化活性 48-49 2.4.4 单电池制备及测试 49-52 第三章 EDTA溶胶-凝胶法制备LSCF阴极材料 52-88 3.1 LSCF阴极材料的合成 52-65 3.1.1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52 3.1.2 制备流程 52-53 3.1.3 实验制备样品 53-55 3.1.4 EDTA螯合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关键 55-65 3.2 EDTA螯合溶胶—凝胶法制备LSFC工艺优化 65-72 3.2.1 pH值的影响 65-67 3.2.2 螯合剂的影响 67-68 3.2.3 乙二醇量的影响 68-70 3.2.4 脱水温度的影响 70-71 3.2.5 焙烧温度的影响 71-72 3.2.6 优化工艺确定 72 3.3 LSCF材料结构和性能研究 72-86 3.3.1 EDS分析 72-74 3.3.2 LSCF材料的化学稳定性 74-75 3.3.3 LSCF材料的电导率 75-78 3.3.4 氧程序升温热脱附(O_2-TPD) 78-79 3.3.5 光电子能谱(XPS)结果与讨论 79-86 3.4 小结 86-88 第四章 甘氨酸-硝酸盐法制备LSCCuF和LSCFM阴极材料 88-112 4.1 阴极材料的合成 88-90 4.1.1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88-89 4.1.2 样品的制备流程 89-90 4.2 LSCCuF材料的表征和性能研究 90-101 4.2.1 样品的XRD分析 90-93 4.2.2 SEM及EDS分析 93-95 4.2.3 电导率测量结果与分析 95-98 4.2.4 LSCCuF与电解质的化学相容性研究 98-101 4.3 LSCFM阴极材料的表征及性能研究 101-110 4.3.1 差热-热重分析 101-102 4.3.2 粉体焙烧和膜片的制备 102-103 4.3.3 XRD检测 103 4.3.4 扫描电镜 103-104 4.3.5 能谱分析 104-105 4.3.6 电导率σ和电导活化能E_a 105-108 4.3.7 碘滴定法 108-110 4.4 小结 110-112 第五章 甘氨酸-硝酸盐法制备LSCaFC阴极材料 112-124 5.1 La_(1-x-y)Sr_xCa_yFe_(1-z)Co_zO_(3-δ)阴极材料的合成 112-113 5.1.1 实验仪器及药品 112 5.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112-113 5.1.3 GNP法制备流程 113 5.2 LSCaFC阴极材料表征 113-119 5.2.1 XRD分析和EDS分析 113-115 5.2.2 SEM和BET结果 115-116 5.2.3 激光粒度分析 116-119 5.3 碘滴定法测量样品的氧非化学计量值 119-122 5.3.1 LSCaFC滴定结果 119-120 5.3.2 LFC滴定结果 120-122 5.4 材料性能研究 122-123 5.4.1 材料电导率 122-123 5.4.2 LSCaFC与LSGM电解质的化学相容性 123 5.5 小结 123-124 第六章 单电池制备及检测 124-135 6.1 几种材料的比较 124-125 6.2 阴极材料与LSGM电解质之间的热匹配 125-126 6.3 电极薄膜的微观形貌 126-128 6.4 单电池性能考察 128-133 6.5 本章小结 133-135 第七章 结论 135-138 致谢 138-139 参考文献 139-150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150-151
|
相似论文
- 基于超声波的泥浆密度测试机理的研究,TE256.7
- LSGM电解质薄膜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TM911.4
- 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O643.36
- 导电聚苯胺的电化学合成与应用研究,O633.21
- 基于杂多酸盐无机—有机复合质子导体的设计、合成和性能,O621.3
- (类)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催化消除N2O的研究,X701
- 拟南芥神经酰胺酶基因的功能分析,Q943
- 新型季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TQ423
- 聚苯胺及碳质材料/聚苯胺复合物电化学性质的研究,TB383.1
- 全钒液流电池用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TM910.1
- 纳米苯基硅树脂的制备与应用,TB383.1
- 不锈钢纤维及织物的防辐射性能研究,TS106
- 燃料电池用新型聚醚砜类电解质膜的制备及性能,TM911.4
- 多嵌段型磺化聚芳醚砜质子交换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TM911.4
- 平面涡流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TP212
- EH-4在云南金牛厂铅锌矿的应用研究,P618.4
- 高强度高电导率铸造铝合金的研制与性能研究,TG292
- 掺杂态聚苯胺的高电导率合成和性能研究,TB34
- 碳纳米管薄膜场致发射性能研究,TB383.1
- 樟脑磺酸掺杂制备可溶性聚苯胺,O633.21
- 聚醚离子液体的合成研究,O631.3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电工技术 > 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 > 化学电源、电池、燃料电池 > 燃料电池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