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另类奇幻的解构性娱乐意态的新兴

作 者: 王文捷
导 师: 樊星
学 校: 武汉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非典型性”游戏影像 解构性娱乐文化 “无厘头”影视 “戏说”历史剧 “真人秀”节目 网络“恶搞”视频
分类号: J90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6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政治色彩浓厚的“典型性”意义的影像文化,一度营造了中国社会“主旋律”影像文化的既成背景。不过在时代变迁中,这种“主旋律”影像艺术也逐步呈现出一些局限性与保守性。而世纪之交“非典型性”影像,则通过对不确定性、平俗化、争议性、奇幻性、另类性、游戏化、新媒体化、多元化等新兴文化症候的综合表征,形成了相异于“主旋律”意义与特色的流行影像文本。一、作为中国当代图像社会一种突出的表征形式,“无厘头”电影在文化理论上可以得到合理性阐释。在后现代观念不断渗透的状态下,“无厘头”电影非连续、非逻辑影像实践可以得到理解。基于视觉图像文化功能的认识,“无厘头”影像同样提供着一种特殊性的知性建构。这种零散性碎片化影像的文化意义,可以通过一些对应性与任意性的感知方式来阐释。周星驰等人的“无厘头”电影承续着香港喜剧文化传统,营构了一种反叛性的后现代游戏娱乐影像。无论是在主题、题材、人物与情节方面,“无厘头”电影都融合了平民世俗人性与夸张喜剧符号的意义。而更为突出的是其中人物的语言特色,即“无厘头”电影创造了一种思维跳跃、逻辑含混的幽默“大话”形式。“无厘头”电影通过更新的相对性认知方式,对人生世相的理解也体现出种种相对主义的精神症候。就其映现生活现实的方式而言,其碎片化影像符码消解了“真实”与“虚构”的差异,它通过影像蒙太奇中某些生活痕迹的延伸,含蓄性地指涉到现实事相的相关意义。而这种文化符号结构,也对历史幻像进行了浅明故意的暴露和显现,其古代文化“残片”亦言说了历史理性力量的虚无。“无厘头”言说彰显了历史话语的游戏特色。在媒介时代强大的传播力量推动下,“无厘头”文化在影视剧领域不断娱乐大众的同时,也对其它媒介文化影像与话语产生了广泛影响。90年代后无论在港台还是内地,不少喜剧电影、电视情景剧目都吸纳了“无厘头”的情节建构与搞笑拼贴形式。而港台、内地的电视综艺、曲艺节目,也承续或呼应了“无厘头”文化的言说意识与娱乐精神。当网络媒介新兴之后,网络写作中也形成了“无厘头”式“世说新语”潮流。充满个性的网民在自在想象与多元文化开拓之中,同样以碎片性文字对社会文化进行另类观照。这种网络文字符码以其游戏精神,同样对社会文化作出解构甚至是粗俗的戏说。其“无厘头”痴语妄言风格,使网络写作成为颇具生命力的一种特殊表达时尚。二、当下影视历史剧不但出现了繁盛的娱乐化制作态势,而其所呈现的历史情景也是题材丰富而铺张眩目。不过这种历史剧模式采用了淡化“历史真实”的表达方式,相关剧情的虚拟架构中,也忽视或模糊了一些既有的历史“通识”规范。这导致当下影视历史剧完整文化知性的缺失,并呈现出一种更新的虚拟文化幻象与景观画卷。影视历史剧创作在本质上说是一种虚构性的历史再阐释,无论“正说”还是“戏说”的历史影像文本,都是某些具有整合与调适意义的当代文化“切片”。历史剧的这种主观性虚构的更新书写,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书写中也是一种常见的传统。故而,当下影视历史剧这种“戏说”与虚构的创作本质,是可以在大众娱乐审美的游戏意义上得到确立的。作为一种影像“符号”建构的“拟像”环境,影视历史剧也是一种契合受众心理的消费文化存在。而其基于映照当代一些社会问题的历史影像符号系统,正在对当下社会大众各种社会困惑与期求作出幻像性抚慰。其通俗化的趣味性与情感性叙事,也基本上守持着非西方化的民族传统审美意识与习惯。大部分帝王将相题材的影视历史剧,多烘托出一种缺失现代观照的传统政治文化意识,家国同构、君主民本、权力本位等传统政治文化得以映射,其浓厚封建意识的张扬则常常惹人非议。这些传统政治文化中非现代性的意识因素,需要人们进一步作出批判性考量。三、作为一种真人参与的电视表演,“真人秀”节目在电视虚拟影像形式上强化了真实的意义。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里,不断创新、整合不同质态的“真人秀”影像节目,成为人们体验和探索新兴生活意趣与奇观的重要舞台。而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也同样在学习西方同类影像的过程中得到大致同步的发展,这些节目在融合中国国情与文化因素后产生了一些本土化特色。当下中国本土“真人秀”的创制实践异常繁复,各种娱乐至死的综艺“真人秀”、竞争至赢的比赛“真人秀”与体验至奇的生活“真人秀”影像,为当下中国社会大众提供了较为突出而丰厚的娱乐新体验。从文化意义上观照,这些节目作为一种真实复现社会文化景观的“镜象”,生动地表征着当下中国大众社会的平民梦想、英雄情结、草根民主、现实竞争、本真人性等各种人文想象与情态。国内“真人秀”从根本的形式建构上看,明显存在对国外节目的模仿与国内节目相互复制的现象。这种后现代消费文化影像的复制方式,自有其后工业时代机械复制艺术的特殊性意义,也包含着一种通过复制模仿而创新的另类推动因素。不过,真正“中国原创”的“真人秀”节目的稀缺,也引发了节目创制在复制问题上的文化焦虑与观念碰撞。中国电视节目追求收视率的问题逐步显现,其背后蕴含的商业经济利益成为驱动“真人秀”更新的力量。而收视率观念发散的这种张力,则促使“真人秀”必然迎合受众的欣赏旨趣与情感兴味。而此种收视语境下一些被批评的“真人秀”节目探索,显示了主流价值观念与娱乐文化真实的复杂关系。四、新兴互联网及其多媒体视频技术的发展,促发了大众“去影视化”的影像观赏模式,大量“草根”影像制作与交流方式得以出现。网络戏仿文字、诗歌、流行语营构了影像“恶搞”的背景与要素,网络大众获得一种崭新的调侃与游戏文化空间。在对影像形式的解构性探索中,种种戏谑式重新编配的搞怪视频大量充斥于网络。胡戈及其所制视频,是引发网络“恶搞”视频风尚的代表人物及作品。他创作的网络视频,在引领网络大众进行搞笑娱乐的同时,也对当下现实与文化事象作出了讽喻式批评。“恶搞”视频的风靡,意味着对合法化“正搞”方式的思考。这种“正搞”方式同样包含某些局限性,一些正统影像中的固化虚假形态也应得到反思。网络“恶搞”视频属于青年亚文化的新异潮流,渗透出对主流精英文化敏锐的叛逆性思考。不过这种亚文化中种种粗鄙化形态和方式,也明显对社会典范文化产生颠覆性的效果。故而,网络“恶搞”亚文化的最大价值,在于一种推陈出新文化意识的显现,一种青年自我调适式独立话语的表达。在“恶搞”文化的大众狂欢传播状态下,娱乐文化呈现出遵从道德底线还是追求自由理念的争端。这种争端的持续导致了对“恶搞”文化的管理困境。而解决这一困境的出路在于将其纳入法律规范,同时社会各方还要加强文化宽容与开明沟通。还值得强调的是,“非典型性”影像文本抛弃了部分正统影像的旨趣,强化了种种反叛性的游戏性与娱乐性色彩。虽然作为“异化”的文化符号,也具有一些社会亚文化的消极影响并不时引发种种争议,然而社会文化愈加开明宽容与新兴氛围渐趋自由多元,都为“非典型性”游戏影像文本创造提供了空间与路径,我们也应以不断更新的文化观念与姿态对其进行感知、审视与清理。流行文本在当下媒介时代表征着社会文化的丰富内容,其形式与意义亦在各种媒介互动的变迁时尚中,关联着社会文化认知与大众消费娱情意识的更替。世纪之交大众文本特别是“非典型性”的纸媒、影视、网络文本,正在多元复合化地建构着大众文化实践的新理念与新气象。而对当下泛审美化流行媒介文本意识趋向的这种探索,有利于文化观念与主体知性的积极开拓及健康发展。

全文目录


内容提要  8-11
ABSTRACT  11-19
前言  19-33
  一、"典型性"影像娱乐文化:中国当代"主旋律"既成背景  19-26
  二、"非典型性"影像文本命名:多元复合的文化新异征象的表现  26-33
第一章 碎片化"无厘头"影像:现实与历史的特殊认知与审度  33-106
  一、"无厘头"电影:作为后现代图像文化意义的理论探讨  34-41
    (一) 图像作为文化表征:"无厘头"电影后现代方式更替的合理性  34-37
    (二) 后现代的"图绘"转向:"无厘头"影像新型认知功能确立  37-39
    (三) 零散性碎片化感知:"无厘头"影像的对应阐释与任意性意义探索  39-41
  二、周星驰电影结构类型特征:"无厘头"后现代文化的反叛性面貌  41-53
    (一) 承续喜剧传统的反叛性探索:"无厘头"类型电影的后现代特色  41-46
    (二) 主题、题材、人物与情节:平民世俗人性与夸张喜剧符号的融合  46-50
    (三) 语言方式:思维跳跃和逻辑含混的特殊幽默"大话"  50-53
  三、更新的相对性认知方式:现实与历史的碎片化与踪迹化表征  53-68
    (一)"无厘头"影像方式的更新:相对主义认知意识的渗透  53-57
    (二) "无厘头"影像的符码:生活现实的碎片化表征  57-62
    (三) "无厘头"影像碎片:历史文化的解构性痕迹  62-68
  四、"大话影像"与"世说新语"普泛:"无厘头""大话"的强大影响  68-106
    (一) 影视曲艺中的"大话"意识:"无厘头"影像文化的普泛  68-92
    (二) 网络新媒介中的"无厘头"写作碎片:哲理性的另类妄言异语  92-106
第二章 虚幻的历史剧:历史文化的娱乐性"戏说"  106-162
  一、影视历史剧的繁盛状态:"历史真实"的缺失与断裂  107-122
    (一) 影视历史剧的繁盛:眩目铺张的影像景观  107-111
    (二) 淡化"历史真实"后的虚构:对历史通识与禁忌的忽视  111-117
    (三) 历史文化知性的缺失:更新的虚拟文化幻象与景观画卷  117-122
  二、历史叙事的虚构特性:"戏说"历史剧的合理化意义  122-138
    (一) 主观化的历史再"阐释":影视历史剧的"正说"与"戏说"  122-126
    (二) 传统文化中历史的更新阐释:影视历史剧虚构性书写成为常态  126-133
    (三) 影视历史剧本质、功能与要求:娱乐审美游戏与现代人文意识  133-138
  三、历史影像的消费性符号:社会迷幻心理与民族审美意识的融汇  138-148
    (一) 影视"符号"的"拟像"环境:契合受众心理的历史剧消费  138-141
    (二) 历史的影像"符号"系统:对社会大众困惑与期求的抚慰  141-144
    (三) 通俗化"趣味"与"情感"叙事:对民族传统审美习惯的守持  144-148
  四、皇国史观与大国强者形象:历史剧中的传统政治亚文化批判  148-162
    (一) 皇国史观下的历史剧:传统政治文化意识的烘托  148-154
    (二) 矛盾性的传统政治亚文化:权谋政治文化与大国强者意识  154-162
第三章 复制的"真人秀":大众社会奇异景观的镜象  162-224
  一、真人参与的"秀"场:从西方到中国的电视游戏表演浪潮的崛起  162-180
    (一) 电视"真人秀"形式:在影像虚拟中植入和强化真实元素  162-166
    (二) 国外主要的"真人秀":探索生活新兴意趣与奇观的"舞台"  166-172
    (三) 中国电视"真人秀"的发展:形态的引进与本土化元素融合  172-180
  二、本土"真人秀"的表达镜像:中国社会文化景观的复现  180-195
    (一) "真人秀"节目的繁复:影像实践中的中国大众娱乐新体验  180-191
    (二) 电视"真人秀"的文化观照:社会景观的镜象化复现  191-195
  三、"真人秀"的复制与模仿力量:对"中国原创"问题的焦虑  195-206
    (一) 国内"真人秀"模仿方式:后现代影像复制的创新力量  195-202
    (二) "真人秀""本土原创"焦虑:复制方式引发的文化碰撞  202-206
  四、"真人秀"收视率的追逐:商业市场利益驱动下的复杂意义  206-224
    (一) "真人秀"收视率的驱动力量:商业经济与情感顺应  206-215
    (二) 主流观念与文化真实:"真人秀"收视效应中的复杂性  215-224
第四章 网络"恶搞"视频:新媒体里的戏谑亚文化讽喻  224-290
  一、从网络语言"恶搞"到影像"恶搞":"恶搞"文化的众生世态  225-245
    (一) 互联网新媒介促发"去影视化":"草根"性网络视频出现  225-228
    (二) 戏仿文字、诗歌与流行语文"恶搞":网络大众的调侃与游戏  228-238
    (三) 网络影像的"恶搞":戏谑式的重新编配与搞怪  238-245
  二、胡戈与网络"恶搞"视频:对主流"正搞"文化的思索  245-263
    (一) 胡戈的"恶搞"视频试制:对现实文化的娱乐性讽喻  245-255
    (二) 网络"恶搞"视频娱乐:对虚伪"正搞"文化的厌弃  255-263
  三、网络"恶搞"视频兴盛:青年亚文化内容与形态的颠覆性表现  263-276
    (一) 亚文化中的青年新异潮流:网络"恶搞"影像文化张力的激发  263-266
    (二) "恶搞"亚文化泛滥:对正统典范文化的"粗鄙化"颠覆  266-273
    (三) 网络"恶搞"的亚文化价值:追新逐奇中的自由精神诉求  273-276
  四、狂欢状态下的"恶搞"文化争端:网络"恶搞"面临的管制困境  276-290
    (一) "恶搞"视频传播的本相:大众娱乐文化的狂欢  276-281
    (二) "恶搞"文化争端:遵从文化道德底线还是追求自由创作理念  281-285
    (三) 文化宽容与开明沟通:法律法规框架下的管理  285-290
余论 "非典型性"影像的反叛色彩:审视文化更新的一种路径  290-298
  一、影像"娱情"游戏功能的强化:对"非典型性"文本影响的忧虑  290-294
  二、开明与自由的文化更新路径:"非典型性"影像创造的机制  294-298
作为结论媒介时代的流行文本:社会文化意识的更新  298-306
  一、流行文本的媒介化传播:关联社会文化意识的更替  298-301
  二、流行文本的丰富媒介形态:重构当下文化意识的多维情势  301-304
  三、探索流行媒介文本中的意识:拓新多元文化观念与知性  304-306
参考文献  306-325
攻博期间发表科研成果目录  325-326
致谢  326-327

相似论文

  1. 真人秀节目版式的法律保护,D923.41
  2. 中国电视相亲节目研究,G222.3
  3. 消费文化影响下的“真人秀”节目探析,G222
  4. 解析《超级女声》:媒体、企业、大众的共谋,G222.3
  5. 类型理论视野中的中国大陆表演选秀真人秀节目,G222
  6. 中国选秀类“真人秀”节目发展的传播学思考,G222
  7.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的叙事模式分析,J905
  8. 影视剧时尚元素研究,J905
  9. 湖南卫视自制电视剧研究,J905
  10. 对现代图像媒介的几点思考,J905
  11. 张一白城市电影的创作研究,J905
  12. 传奇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研究,J905
  13. 景观电影生存发展研究,J905
  14. 新世纪好莱坞影片对我国电影的启示,J905
  15. 近代商贾题材电视剧的悲剧审美,J905
  16. 文学的影像诠释—张艺谋电影改编中的审美转换,J905
  17. 关于我国情景喜剧传播问题及对策研究,J905
  18. 数字电影对受众的影响分析,J905
  19. 2003-2008年美国动画发展综述,J905
  20. 电影叙事对文学叙事的继承与突破,J905
  21. 大众文化的小众流行,J905

中图分类: > 艺术 > 电影、电视艺术 > 电影、电视艺术理论 > 电影、电视的评论、欣赏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