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初探

作 者: 刁娅君
导 师: 房鑫亮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关键词: 北平研究院 史学研究所 历史研究 古籍整理 考古
分类号: K09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0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是民国时期存在达20年之久的地方性专业研究机构,拥有包括徐炳昶、顾颉刚、白寿彝、苏秉琦等著名学者在内的大批史学人材,在历史学及考古学等领域进行多方面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根据大量相关史料,经过勾稽、分析,试图对其学术成就作出较为全面的论述。北平研究院在民国教育行政制度改革的背景下于1929年成立,同年人地部成立史学研究会。1935年,北平研究院进行了机构改革,为进一步推动研究工作顺利进行和提高效率,史学研究会也于1937年7月改制为史学研究所。此后直至1949年北平解放,史学研究所共存在20年,其间大致经历了抗日战争前的快速发展时期(1929—1937)、抗战期间颠簸流离时期(1937—1945年)、抗战胜利至最终并入中国科学院(1946—1949年)三个时期。史学研究所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组织机构渐次完善,人员大量增加,并创办了自己的史学专业期刊《史学集刊》,开展了诸多历史研究和考古活动,在学术界的影响日渐扩大。作为一家地方性研究机构,史学研究所预新史学之潮流,目光敏锐,适时地规划研究工作。它依托北平丰富的历史文献和文物古迹,运用实地调查等新方法,力图编纂出适合时代发展的新《北平志》,而就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来看,确实做到了突破旧方志的窠臼,富有新意。与此同时,史学研究所极为关注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学术研究为社会和现实服务,整理了大量边疆史地和社会史史料,出版了多种论著。同时,在顾颉刚主持下,还对《史记》进行整理,为建国后点校二十四史积累了可贵的经验。白寿彝等人通过史学研究所的严格训练,奠定了日后的学术地位。中国的考古学事业起步于20世纪初,发展迅速。史学研究所设立考古组后,立即开展了一系列的考古发掘工作。先后与北京大学及古物保管委员会组成“燕下都考古团”,开始了对燕下都的科学发掘;与陕西省政府合组陕西考古会,连续对陕西丰镐、大邱、雍、阿房宫、陈宝祠等遗址进行调查,并在宝鸡县发掘斗鸡台周墓,在西安发掘唐中书省遗址,为推进先秦各民族初期文化及相关历史研究作出了贡献;为研究和保护与敦煌、龙门石窟同样珍贵的河北磁县南北响堂寺及其周边的石窟,徐炳昶、顾颉刚等人倾注了大量精力进行调查、摩拓及研究,出版了不少相关论著。这些开拓性贡献,为建国后的进一步考古发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学研究所既集众人之力又发挥个人所长,在长期动乱时期排除各种困难,坚持学术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造就了一大批富有潜力的青年学者,其贡献值得后人铭记。

全文目录


论文摘要  6-8
ABSTRACT  8-11
绪论  11-13
第一章 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沿革  13-35
  第一节 北平研究院的创建  13-14
    一、创立背景  13
    二、筹设经过  13-14
  第二节 组织结构  14-18
    一、行政部门  14
    二、学术研究部门  14-18
  第三节 史学研究所沿革  18-31
    一、从史学研究会到史学研究所  18-19
    二、人员构成  19-23
    三、主要工作  23-31
  第四节 顾颉刚与史学研究所  31-35
    一、参与初创  31
    二、主要贡献  31-33
    三、学术活动  33-35
第二章 《北平志》编纂  35-46
  第一节 背景及撰写过程  35-41
    一、编纂背景  35-36
    二、撰写过程  36-41
  第二节 编纂特点  41-43
    一、重视时代的变迁  41-42
    二、内容的多样性  42
    三、编纂方法的创新  42-43
    四、重视制定凡例和编写长编  43
  第三节 缺点与不足  43-46
第三章 史学研究  46-53
  第一节 史料整理  46-52
    一、政治社会史料  46-47
    二、整理民族和边疆史料  47-50
    三、交通和经济史料的整理  50
    四、整理《史记》  50-52
  第二节 宋元学术史研究  52-53
第四章 考古工作  53-59
  第一节 燕下都考古  53-54
  第二节 陕西斗鸡台考古  54-57
    一、调查工作  54-55
    二、发掘工作  55-57
    三、整理研究工作  57
  第三节 南北响堂寺考古  57-59
结语  59-60
主要参考文献  60-63

相似论文

  1. 甘青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及族属研究,K872
  2. 三峡地区古代陶瓷窑炉的考古发现与窑业技术研究,K878
  3. 中国考古学大众化历程研究,K872
  4. 延安时期电化教育历史研究与经验启示,K265
  5. 从滕固的交游看其美术史学思想的渊源及形成,J209.2
  6. 宋元时期西藏止贡噶举派历史研究,B946.6
  7. 罗振玉与古器物学研究,K87
  8. 从仰韶到先周:全新世中晚期气候变化对黄、淮河流域文化发展的影响,P532
  9. 河南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史研究,K872
  10. 论梁启超与清华国学院,K263
  11. 黄永年文献学思想研究,G256
  12. 先秦乐器铜铙研究,K875.5
  13. 安徽江淮地区西周考古学文化研究,K872
  14. 福柯知识考古学方法研究,K854
  15. 奥运会吉祥物设计及价值历史演进研究,J53
  16. 考古旅游景区开发中的利益相关方冲突管理,F592
  17. 基于剖面的田野考古探方三维建模方法研究,P208
  18. 李济与中国近代考古学之构建,K85
  19. 饮食考古初论,K87
  20. 长江忠县、巫山考古遗址的古环境研究,K878
  21. 美国SAT考试历史变迁研究,G633.51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史学理论 > 史学史 > 中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