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脂肪酸等生物标志物在海洋食物网研究中的应用
作 者: 王娜
导 师: 吴莹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海洋化学
关键词: 食物网 稳定同位素 生物标志物 脂肪酸 单分子脂肪酸 长江口毗邻海域
分类号: Q17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415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利用生物标志物脂肪酸分析,结合稳定同位素分析、元素分析,对长江口毗邻海域食物网中主要生物的脂肪酸组成、稳定同位素特征及有机碳氮含量进行研究。建立特定化合物稳定同位素技术(GC/C-IRMS)测定单分子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的方法,并选取研究海域内采集的部分生物样品,测定其特征脂肪酸的碳同位素比值,从分子水平构建食物网中主要生物的摄食关系。研究生物包括浮游植物、桡足类、水母、箭虫、磷虾类等浮游动物、黄鲫、带鱼、小黄鱼、龙头鱼等海洋鱼类,以及中华管鞭虾、似对虾、褐管蛾螺等底栖动物,总计32种,237个样品。碳氮元素分析采用元素分析仪(Vario ELⅢ),稳定同位素分析采用稳定同位素质谱仪(Thermo Finnigan Delta plus XP),脂肪酸分析采用气相色谱仪(Varian CP3800),单分子脂肪酸稳定同位素分析采用气相色谱-稳定同位素质谱联用(Thermo Finngan气相色谱仪和Thermo Finngan Delt plus XP稳定同位素质谱仪联用)。鱼类肌肉的有机碳含量42.1~55.8%,有机氮含量9.2~15.5%,有机碳、氮含量呈现线性负相关(R2=0.60),表明长江口毗邻海域鱼类的肌肉中脂肪和蛋白质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特征脂肪酸能够用于辨别食物网中主要生物的有机质来源,及指示物质在食物网中的传递途径。海洋藻类的脂肪酸标志物二十碳五烯酸(EPA,20∶5n3)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22∶6n3),随生物种类和生物生长发育期的不同在1~30%波动。在长江口毗邻海域,对于鱼类来说,DHA比EPA具有更高的生物吸收、转化速率,是鱼类生存发育的重要脂肪酸。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多不饱和脂肪酸18∶2n6、18∶3n3、20∶4n6、20∶5n3、22∶5n6、22∶5n3、22∶6n3等存在明显差异。随着营养级的升高,鱼类体内源于浮游植物的16∶1n7和源于浮游动物的22∶1n11不断转化减少,同时多不饱和脂肪酸EPA逐渐增加。性别和生长期是鱼类脂肪酸组成的重要影响因素。11cm是小黄鱼食性发生转变的关键体长,其食性可能由甲壳类、鱼类混合食性转变为鱼类食性为主。以带鱼为例研究发现,随体长增加,雄性带鱼脂肪酸有机碳增加,雌性带鱼脂肪酸有机碳减少。由于母体的贡献,带鱼卵脂肪酸有机碳含量非常高,其中绝大部分是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有机碳。将脂肪酸分析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等聚类分析手段结合,将鱼类划分成不同的食性类群。浮游食性为主的鱼类,主要是中小型中上层鱼类及其他鱼类幼鱼;它们虽然主要以浮游动、植物为食,但所摄食的主要种类又各有偏重。食底栖动物的鱼类,主要是一些底层和近底层鱼类。建立GC/C-IRMS技术测定生物体单分子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的方法,应用于长江口毗邻海域主要生物种类带鱼、小黄鱼、黄鲫等海洋鱼类,桡足类、箭虫、水母等浮游动物,中国毛虾、周氏新对虾、中华管鞭虾等底栖生物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北部生物的脂肪酸的碳同位素值-19.8~-32.2‰,最低值是浮游植物的22∶6n3,最高值是竹荚鱼的22∶1n11。不饱和度越高,δ13C-FA值越低。单分子脂肪酸的碳同位素特征与聚类分析手段结合,能够更准确辨别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水生生物体内普遍存在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不能通过生物自身合成,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且在消化吸收过程中极少发生结构改变,因此是反映食物来源信息的良好标志物。测定食物来源的某些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的稳定碳同位素信息,便可指示食物来源的贡献。
|
全文目录
摘要 8-10 Abstract 10-12 前言 12-14 第一章 绪论 14-31 第一节 海洋食物网的结构功能及研究意义 14-15 第二节 食物网的研究方法 15-27 一、食性分析 15-16 二、稳定同位素分析 16-20 三、脂肪酸分析 20-25 四、单分子脂肪酸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25-27 第三节 国内食物网研究现状 27-29 第四节 本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 29-31 第二章 研究区域和研究背景 31-38 一、东海海域的自然环境 31-33 二、东海海域的生物资源分布 33-37 三、研究背景 37-38 第三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38-52 第一节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38-42 第二节 元素分析 42 第三节 稳定同位素分析 42-43 第四节 脂肪酸分析 43-47 第五节 单分子脂肪酸稳定同位素分析 47-50 第六节 数据处理 50-52 第四章 东海北部食物网主要生物的脂肪酸及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 52-100 第一节 东海北部浮游生物的脂肪酸和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 52-61 一、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元素分析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 52-55 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生物的脂肪酸分析结果 55-59 三、小结 59-61 第二节 东海北部底栖生物的脂肪酸和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 61-72 一、底栖动物的元素分析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 62-63 二、底栖动物的脂肪酸组成 63-70 三、小结 70-72 第三节 东海北部鱼类的脂肪酸和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 72-86 一、东海北部几种主要鱼类的体长和湿重的关系 72-74 二、东海北部主要鱼类的元素分析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 74-76 三、东海北部主要鱼类的脂肪酸特征 76-77 四、小结 77-86 第四节 基于脂肪酸、碳氮稳定同位素的食物网特征 86-95 一、东海北部食物网中有机质的来源 86-87 二、稳定同位素分析和脂肪酸分析构建食物网的营养级结构 87-89 三、营养物质的吸收转化 89-91 四、基于脂肪酸组成的鱼类摄食关系 91-93 五、小结 93-95 第五节 个体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95-100 一、体长因素 95-97 二、性别因素 97-100 第五章 GC/C-IRMS技术在东海食物网中的应用 100-108 一、食物来源的判别 100-104 二、食性转变的判别 104-105 三、基于脂肪酸碳同位素的食物链关系 105-107 四、脂肪酸分析方法与脂肪酸碳同位素方法结果比较 107-108 结论 108-110 致谢 110-111 参考文献 111-125 附录 125-135
|
相似论文
-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R542.22
- 四川宁南银厂沟—骑骡沟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P618.4
- 氯代甲氧基脂肪酸甲酯的合成及应用研究,TQ414.8
- 低温胁迫对荷那龙罗非鱼脂肪酸组成与含量的影响,S917.4
- 鸡Δ~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启动子区域多态性及基因时空表达的研究,S831
- 不同蛋白源饲料对褐点石斑幼鱼生长利用、能量收支及血液学指标的影响,S963
- 脂肪酶催化猪油合成L-抗坏血酸脂肪酸酯,TS221
- 二次杀菌南京盐水鸭风味及脂肪氧化的影响分析,TS251.68
- 脂肪酶催化猪油合成Vc脂肪酸酯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TS202.3
- 洋葱假单胞菌S31脂肪酶的分离提取及其在食品中应用,TS201.25
- 三种水生植物生长对土壤性状和根际氮、磷耗竭的影响,S154.4
- 不同海拔地区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油分、脂肪酸积累差异分析,S565.4
- 普洱绿茶精粉对反式脂肪酸副作用的保护作用,R285.5
- 芜菁子化学成分的基础研究,R284
- 玉米皮膳食纤维对TFA致高脂血症小鼠血脂调节及抗氧化能力的研究,R589.2
- 两个与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与鉴定及七个与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S562
- 不同改良剂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S154.3
- 健康与腹泻仔猪粪样菌群的比较及猪源肠道丁酸产生菌的分离,S828
- 腹内高压兔模型相关指标的测定与肠道屏障功能相关性的研究,R656
-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在重度颅脑外伤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研究,R651.1
-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基础与临床研究,R575.5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普通生物学 > 水生生物学 > 水生生物生态学和地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