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动脉病变与临床分型(OCSP分型)的关系

作 者: 王大明
导 师: 刘建仁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神经病学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脑动脉狭窄 全前循环梗死 部分前循环梗死 腔隙性梗死 后循环梗死 颈内动脉颅外段 大脑中动脉 椎动脉颅外段 椎动脉颅内段 基底动脉 OCSP分型
分类号: R743.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7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研究目的采用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Angiography,CEMRA)方法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动脉病变(指狭窄或者闭塞)的部位、发生率,与危险因素、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xfordshire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型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至2006年8月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的连续性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例,排除非浙江省内常住居民后共计1008人,其中完成颅内和/或颈部CEMRA扫描的病例有340人。脑梗死诊断标准符合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的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在脑梗死病例中排除入院时病程大于2周的40例病例,及有以下情况的病例39例:其它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的脑梗死(脑动脉夹层1例,烟雾病3例,梅毒2例,颈部外伤2例,血液病1例,红斑性狼疮1例)、心源性脑梗死(房颤24例,二尖瓣钙化1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心肌节段性运动异常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症1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最后研究共纳入脑梗死病例261例,病例的年龄(经身份证号码校正后)范围为23-89岁(平均值±标准差=61.8±13.08岁),男性186例(71.3%)。按颅内和颈部CEMRA扫描范围或者方法,将病例分为6个分析组:完成一次性颅内和颈部CEMRA扫描组、仅完成颅内CEMRA扫描组、仅完成颈部CEMRA扫描组、分次完成颅内和颈部CEMRA扫描组、所有完成颅内CEMRA扫描组、所有完成颈部CEMRA扫描组。对261例卒中病例进行OCSP分型,比较各常见卒中危险因素在各亚型中的发生率;分析完成一次性颅内和颈部CEMRA扫描及分次完成颅内和颈部CEMRA扫描的140缺血性卒中病例,比较血管病变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别对上述6组病例进行OCSP分型,分析卒中分型与脑动脉病变的关系。连续变量统计描述采用平均数±标准差,组间频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根据自变量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著性差异的标准是P<0.05(双侧检验)。结果26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全前循环梗死组(tot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s,TACI)20例(7.66%),部分前循环梗死组(parti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s,PACI)102例(39.08%),后循环梗死组(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s,POCI)72例(27.59%),腔隙性梗死组(lacunar cerebral infarcts,LACI)67例(25.67%),OCSP各型中各危险因素组间无显著性差异;140例均完成颅内和颈部CEMRA扫描的卒中患者中,有血管病变的103例(73.6%),有颅外血管病变的62例,有颅内血管病变的79例,颅内外血管病变病例数比较有显著差异(p=0.042):在各危险因素中,年龄≥65岁(OR值=2.094,95%可信区间1.017-4.315,p=0.045)是颅内段血管病变的独立预测因子,所有的危险因素都不是颅外血管病变的独立预测因子;在206例所有完成颅内CEMRA扫描病例中,全前循环梗死组(TACI)和部分前循环梗死组(PACI)的大脑中动脉(MCA)血管病变发生率分别为52.9%和46.3%,显著高于腔隙性梗死组(LACI)和后循环梗死组(POCI)(p=0.040),后循环梗死组(POCI)的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VAi+BA)病变血管病变发生率为32.8%,显著高于其他OCSP亚型(p=0.047);在195例所有完成颈部CEMRA扫描病例中,颈内动脉颅外段(ICAe)、椎动脉颅外段(VAe)血管病变发生率在各OCSP亚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颈内动脉颅外段(ICAe)血管狭窄病例中腔隙性梗死(LACI)比例(46.4%)明显高于颈内动脉颅外段(ICAe)血管闭塞病例的腔隙性梗死(LACI)比例(11.5%)(P=0.007);椎动脉颅外段(VAe)血管病变后循环梗死组显著高于前循环梗死组(P=0.046),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VAi+BA)血管病变后循环梗死组显著高于前循环梗死组(P=0.015),而颈内动脉颅外段(ICAe)、大脑中动脉(MCA)血管病变在前循环梗死和后循环梗死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是本研究人群中最多见的缺血性卒中类型;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脑卒中的OCSP分型无关;年龄大于65岁是颅内血管病变的独立预测因子;全前循环梗死(TACI)和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按OCSP分型)这两类卒中和MCA血管病变密切相关;后循环梗死(POCI)和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VAi+BA)的血管病变密切相关;颅外段脑动脉在各OCSP亚型中的的血管病变发生率类似;颈内动脉颅外段(ICAe)血管狭窄者出现腔隙性梗死(LACI)病例较血管闭塞者多见;椎动脉颅外段(VAe)、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VAi+BA)血管病变均明显与后循环梗死有关,而颈内动脉颅外段(ICAe)、大脑中动脉(MCA)在前循环梗死和后循环梗死病例的血管病变发生率类似。

全文目录


一、缩略语与中文对照表  4-5
二、中文摘要  5-8
三、英文摘要  8-12
四、正文  12-44
  1、前言  12-14
  2、材料与方法  14-19
  3、结果  19-33
  4、讨论  33-38
  5、结论  38-39
  6、参考文献  39-43
  7、附录  43-44
五、综述  44-54
六、致谢  54

相似论文

  1. 初发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分析,R749.1
  2. 缺血性脑卒中OCSP分型及其相关临床研究,R743.3
  3. 魏执真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及养阴平肝降逆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研究,R249
  4. 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临床观察,R246
  5. 定眩合剂对VBI模型兔血中NO,ET含量及脑组织ATP酶活性,胆碱能系统的影响,R285.5
  6. 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床旁评估的临床研究,R743.3
  7.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OCSP分型及相关因素关系的分析,R743.3
  8. 基底动脉高密度征对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短期预后的研究,R743.3
  9. 动脉溶栓37例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分析,R743.32
  10. 尼莫地平对H_2O_2诱导动脉血管平滑肌损伤的保护作用,R96
  11. 低浓度哇巴因对缺氧豚鼠基底动脉的调节作用,R96
  12. 上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脑血管痉挛预防作用及其机制探讨的实验研究,R743.35
  13. 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应用研究,R743.3
  14. 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200例临床疗效观察,R255.3
  15. 颈性眩晕的治疗手法研究,R274
  16. SPECT脑灌注显象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R743
  17. 家兔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模型的建立及蜕皮甾酮干预观察,R743.3
  18. 针刺颈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的临床观察,R246.9
  19.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分析,R743.3
  20. 麦普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R277.7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神经病学 > 脑血管疾病 >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