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东北冷涡过程对江淮梅雨期降水影响机制的分析

作 者: 王丽娟
导 师: 何金海
学 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专 业: 气象学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东北冷涡 江淮梅雨期降水
分类号: P426.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5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利用1954-200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国160站月平均降水和温度资料以及740站逐日降水资料,通过对挑选出的青藏高原西部热源偏强年和偏弱年进行合成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西部热源对东北冷涡活动的影响:从6年梅雨偏多年的梅雨期中选出10次比较强的东北冷涡过程进行合成分析,分析了东北冷涡对江淮梅雨期降水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5月份青藏高原西部加热偏强时对应着乌拉尔山地区和鄂霍茨克海地区的反气旋式环流和贝加尔湖地区的气旋式环流,于是在亚洲的中高纬地区出现了“两脊—槽型”的异常形式,这反映了高原加热和中高纬环流的相互作用。发现5月份高原西部加热可激发出一条沿亚洲大陆东岸由中低纬度地区向东北方向传播的Rossby波列,它可以以能量频散的方式影响梅雨期东北冷涡的发生发展,使得当5月份青藏高原西部热源偏强时,梅雨期东北冷涡也偏强,当5月份青藏高原西部热源偏弱时,梅雨期东北冷涡也偏弱。(2)东北冷涡出现以后,随着它的加强南压与西伸的副高之间相互作用,将使我国江淮地区南侧气压梯度力加强,气压梯度力加强使得动能增大,而动能由高层向低层传输,最终导致江淮地区南侧的西南低空急流形成。低空急流形成以后,将大量的暖湿气流输送到我国江淮地区。同时东北冷涡的发生发展也使得大量的中高纬度的干冷空气南下入侵到江淮地区,冷暖空气在江淮地区交汇,有利于梅雨锋的形成和维持,激发江淮地区低层对流不稳定增加,上升运动强烈发展,从而导致江淮梅雨降水的活跃。(3)1983年和1999年分别为典型的5月份青藏高原西部热源偏强年和偏弱年。1983年梅雨期从蒙古到东北地区500hPa上出现负的高度场距平、正的涡度距平,东北地区的地面温度是负距平、降水是正距平,这些气象要素场的配置说明东北冷涡比较活跃。而1999年梅雨期上述气象要素场的分布正好与1983年相反,说明1999年梅雨期东北冷涡偏弱。(4)1983年梅雨期东北冷涡出现的频率高于1999年的,且1983年西太副高西伸更明显,对流层中上层动能下传的过程和冷空气的南下的过程更多,北上水汽输送更强。因此1983年梅雨期江淮地区降水明显要比1999年的偏多。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7-8
英文摘要  8-10
第一章 绪论  10-18
  1.1 引言  10-11
  1.2 东北冷涡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1-12
  1.3 关于青藏高原热源的研究概况  12-14
  1.4 关于青藏高原热力对大气环流影响的研究概况  14-16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16-17
  1.6 本文的创新之处  17-18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18-22
  2.1 本文所用资料  18
  2.2 研究方法  18-20
    2.2.1 旋转EOF分析  18-19
    2.2.2 Pearson相关系数及相关性检验  19-20
  2.3 大气热源的计算方法  20
  2.4 东北冷涡指数的计算  20-22
第三章 5月份青藏高原西部热源与梅雨期东北冷涡的相关研究  22-32
  3.1 5月份青藏高原西部大气热源强弱年  22-23
  3.2 青藏高原西部大气热源与梅雨期东北冷涡的相关分析  23-27
    3.2.1 5月份青藏高原西部热源与中国梅雨期温度、涡度的相关  23-25
    3.2.2 青藏高原西部热源强弱年500hPa上垂直运动场、位势高度场和水平风场以及300hPa上的纬向风的合成分析  25-27
  3.3 5月份青藏高原西部热源异常与北太平洋海温之间的联系  27-30
  3.4 本章小结  30-32
第四章 东北冷涡过程对江淮梅雨期降水影响机制的分析  32-40
  4.1 东北冷涡过程与梅雨期降水过程的分析  32-34
  4.2 东北冷涡在西南低空急流形成中的作用  34-36
  4.3 东北冷涡影响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过程的可能机制  36-39
  4.4 本章小结  39-40
第五章 5月份高原西部热源偏强年与偏弱年的个例对比分析  40-46
  5.1 梅雨期500hPa高度场、涡度场和160站温度、降水距平的对比  40-42
  5.2 梅雨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西南风速、水汽通量和假相当位温逐日演变的对比  42-44
    5.2.1 西太副高西伸脊点的对比  42-43
    5.2.2 江淮流域(28°-34°N,115°-120°E)平均西南风速时间-高度剖面对比  43
    5.2.3 梅雨期沿115°-120°E纬向平均整层积分的水汽通量的对比  43
    5.2.4 梅雨期沿115°-120°E纬向平均假相当位温的对比  43-44
  5.3 本章小结  44-46
第六章 总结和讨论  46-49
  6.1 主要结论  46-47
  6.2 问题和展望  47-49
参考文献  49-52
论文附图  52-82
致谢  82

相似论文

  1. 青藏高原草地野生双孢蘑菇遗传多样性及主要性状评价,S646
  2. 青藏高原上空重力波的观测和模拟分析,P312
  3. 川西高原甘孜黄土A剖面的粒度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P532
  4. 吉隆盆地构造、环境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P544.4
  5. 基于D-InSAR技术的青藏高原区域冻土变形监测研究,P642.14
  6. 青藏高原东缘深部速度结构远震层析成像,P315
  7. 龙门山地区构造地貌及其水系的研究,P931
  8. 青藏高原黄耆属植物的分子系统学研究,Q949.751.9
  9. 基于ITS和trnL-F序列对青藏高原棘豆属植物的分子系统学研究,Q941
  10. 歌与唱—浅谈我在学习演唱《青藏高原》等作品中的体会与认识,J616
  11. 青藏高原湖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P461.5
  12. 青藏高原东缘9种风毛菊属植物挥发油成分研究及其系统学意义,Q946
  13. 青海省活动断裂展布特征及其对公路工程的危害,P642.2
  14. 青藏高原东缘二十六种风毛菊属植物超微结构研究,Q944
  15. 七种风毛菊幞植物在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的适应对策,Q948
  16. 东北春夏极端低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全球海温异常的关系,P731.11
  17. 青藏高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研究,G127
  18. 青藏高原东缘高寒沼泽化草甸植物群落物候及其与其它性状的关系,Q948
  19. 青藏高原赭红尾鸲的繁殖生态,Q958
  20. 青藏高原“渐进阶梯式”旅游开发模式研究,F592.7
  21. 三维遥感图像模型在川藏公路典型地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P694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气象学) > 气象基本要素、大气现象 > 水汽、凝结和降水 > 降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