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甘肃省农业循环产业发展研究

作 者: 张斌
导 师: 王忠贤
学 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专 业: 林业
关键词: 农业 循环产业 发展模式
分类号: F323.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96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甘肃省地处西北,身居内陆,自然环境较为恶劣,是我国生态保护薄弱地区,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落后省份,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甘肃省如何抓住机遇,将生态环境的治理恢复和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既要缩小东西部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又要降低农业生产消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者兼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家目前高度重视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这为甘肃省发展农业循环产业提供了机遇,最近制定的环境管理法规制度及政策也为甘肃省积极发展农业循环产业打造了一定的制度基础。因此,本文研究的目的一方面是将国家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企业的具体发展情况进行切实可行的结合,将国家的政策落在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为甘肃省企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行的行动方案。另一方面,为改善甘肃省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的经济和技术环境,为甘肃省农业产业化积极探索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为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的涉农企业今后持续发展开拓新的思路,提供系统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经营模式及建设方案,提升西北地区涉农企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本文正是基于上述目的,采取基于生态效率的工业生态学方法,还有系统科学方法,定性调查方法以及技术经济学中的产业模型及评价方法,在自己所在企业在农业循环产业方面的经营实践活动上,对甘肃省农业循环产业发展进行研究。本文的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甘肃省农业循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找出了甘肃省农业循环产业过程中的约束条件,提出发展农业循环产业的必要性。其次,对农业循环产业的概念进行改进性说明;第三,以宏丰公司农业循环产业的实际运行情况为案例,从企业的角度构建了符合甘肃省实际情况的农业循环产业模型,并阐述了该模型的推广价值;最后在该模型基础上,提出农业循环产业的评价体系,为验证整个农业产业体系的良性运转提供参考。通过对本文涉及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最终得出如下结论:甘肃省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应该将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循环产业模式当作重点进行推广,这样做既符合国家众多政策,又能够有效地结合甘肃省的实际省情,并能够兼顾市场经济,是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手段和有效途径。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8
第一章 导论  8-12
  1.1 研究背景  8
  1.2 研究目的  8-9
  1.3 研究意义  9-10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0-11
  1.5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1
  1.6 主要创新  11-12
第二章 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12-22
  2.1 循环经济的基础理论  12-14
  2.2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与层次  14-17
  2.3 循环经济的基本分析方法  17
  2.4 国内外循环经济实践发展  17-22
第三章 甘肃省农业循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2-29
  3.1 农业循环产业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22-23
  3.2 甘肃省环境资源的概况  23-24
  3.3 生态农业建设的状况  24-25
  3.4 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  25
  3.5 水土约束型的农业产业状况  25-26
  3.6 甘肃省农业循环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26-27
  3.7 问题成因分析  27-29
第四章 甘肃省农业循环产业发展目标及影响因素  29-35
  4.1 甘肃省农业循环产业的主要发展目标  29-30
  4.2 甘肃省农业循环产业发展的政策性影响因素  30-32
  4.3 甘肃省农业循环产业发展的资源性影响因素  32-35
第五章 甘肃省农业循环产业的发展模式  35-43
  5.1 农业循环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  35
  5.2 甘肃省农业循环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宏丰模式”  35-40
  5.3 甘肃省涉农企业循环产业发展经营成果的推广  40-43
第六章 甘肃省农业循环产业评价的指标体系  43-47
  6.1 甘肃省农业循环产业评价的基本特性  43
  6.2 甘肃省农业循环产业评价指标的设置  43-44
  6.3 企业型农业循环产业评价的指标体系  44-47
第七章 甘肃农业循环产业的保障机制  47-53
  7.1 农业循环产业中参与农户的保障  47
  7.2 农业循环产业中龙头企业的保障  47-52
  7.3 农业基本生态环境的保障  52-53
结论  53-54
参考文献  54-56
致谢  56-57
作者简介  57

相似论文

  1. 稻—蛙、瓜—蛙—鱼生态种养及养分平衡的研究,S-0
  2. 不同类型稻田非作物生境的节肢动物多样性,S435.112
  3. 河南境内淮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X52
  4. 宜兴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的费用效益分析,X592
  5.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模式发展研究,F320.1
  6. 淮南市农民增收对策研究,F323.8
  7. 南通市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研究与综合评价,X592
  8. 金山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F320.1
  9. 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发展障碍研究,F320.1
  10. 寿光市信息农业发展研究,F320.1
  11. 基于GIS的温州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S126
  12. 不同管理模式稻田节肢动物多样性研究,S511
  13. 温州市现代农业组织创新研究,D422.6
  14.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业高职院校发展研究,G718.5
  15. 淮安市农民培训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G725
  16. 里下河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研究,X592
  17. 盐城市农业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F320.1
  18. 农业信息化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F320.1
  19. 农业供应链系统网络平台的构建,S126
  20. 黄海农场农业机器选型与配备的研究,S232.3
  21. 县域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探索,D630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中国农业经济 > 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 > 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 >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