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建设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研究

作 者: 程革
导 师: 殷孟波
学 校: 西南财经大学
专 业: 金融学
关键词: 不良资产 处置模式 内部集中模式 成本中心 利润中心 移交定价
分类号: F83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9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从商业银行的视角出发,研究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结合作者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实践经验,首先介绍并分析比较国内外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接着回顾建设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历程和背景,整体思路及方案。文章的重点在于作者结合重庆建设银行的实践经验,提出重庆建设银行创新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和实践探索过程。不良资产处置一直以来是银行界的重要探索课题,作者选题的目的在于,将不良资产处置置于全球模式下进行宏观分析,同时与本土实践的经验总结相结合,将建设银行的总体思路方案与重庆建行的特殊创新模式相结合,为研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提供一个全景视野下的理论探论和实践总结,为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最优模式,提供建议和参考。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绪论部分,介绍了不良资产的定义和其经济学上的认定指标五级分类。第二部分,作者介绍各国处置不良资产的管理模式,即内部模式和外部模式。其中作者着重介绍的是内部模式,又分为集中模式、分散模式和半集中模式三种。作者选取银行经营中较为关键的成本、效率和风险三个指标,对比分析了各种模式的优缺点,并得出分论点:在集中模式下,不良资产项目处置的效率高,相应带来的管理成本和激励成本也高,风险集中但是容易控制;在分散模式下,管理成本和激励成本低,风险分散且不利于控制,处置工作的效率低;在半集中模式下,处置工作的效率相对较高,管理成本和激励成本适中,风险适度集中,并且可以有效地识别、防范和控制。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结合对模式的分析比较,作者提出了模式选择所必须考虑因素:不良资产的规模和分布特点、银行现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外部政策和环境约束、银行的发展战略。通过对影响因素的论述,作者提出分论点:条件成熟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采取集中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处置的效率和效益,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由半集中模式向集中模式的过渡中,难度远大于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需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应具有灵活性,以保证改革的平稳性和延续性,建议把握现实的基础下,采取“三步走”来实现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的构建:集中经营、到直接经营过渡,从直接经营到独立经营,即最终的事业部制。第三部分,作者将视角投向中国建设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内部集中模式上。首先,从宏观、微观层面介绍了建设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内部集中模式的背景;其次作者对建设银行的内部集中模式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了总结。其中建设银行内部集中模式的特点在于独立核算,责任和利益明晰,资源支配权与责任相匹配,业务单元总部向经营中心转变,垂直管理资产保全分支机构。通过特点的分析,作者总结出建设银行内部集中模式的的专业优势、反应优势、信息优势、资源优势。和运营优势。第三,作者在论述建设银行内部集中模式选择的基础上,国内外内部集中模式的定位及发展趋势展开论述了中国建设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内部集中模式的定位,尤其是论证了成本中心利润中心的定位取舍及原因。作者认为现阶段不良资产处置内部集中模式定位为“成本中心”,是现实而客观的,等各方面的条件成熟以后,再将逐步从“成本中心”过渡到“利润中心”。第四部分,作者在第三部分的理论探讨基础上,介绍了建设银行从财务核算、资产定价、业绩考评、组织架构等四个方面搭建了建设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内部集中模式的基本框架:财务核算上,采用“非嵌入式”财务管理组织模式,即对不良资产处置内部集中模式不建立独立的账务核算体系,资产保全部作为责任中心,只实行模拟的独立核算;资产保全条线内也不设立专门的财务组织,而仅在现有的总、分行计财部门内设立专业财务组及财务人员。资产定价上,建设银行是以毕马威审计结果为主要依据确定预期损失率,计算不良资产的内部移交价格,以资产原值*(1-预期损失比率)计算资产内部转移定价。考核评价上,遵循“效率与效益并重”、“物理量考核与价值量考核并重”的原则,以业务考核为主,财务考核为辅,兼顾管理能力考核。组织结构上,采用分步走的方式建立以适应集中模式为主要特色的“垂直化、扁平化”的资产保全组织架构。在第四部分最后,作者通过数据统计,将建设银行的不良资产内部集中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归纳,反映不良资产处置中成本、效率、风险的最佳组合的成果。第五部分,作者立足于本职工作和所在地区,介绍重庆建行不良资产处置内部集中模式的实践经验和创新之处。重庆建行资产保全部根据总行的总体改革方案,结合自身特点,按照“直接经营、成本中心、模拟核算、单独考核”的原则进行了探索,于2008年底基本完成了独特的不良资产处置内部集中管理模式,作者从重庆分行集中模式的组织结构,财务模拟核算模型,成本核算方法,收益确认方法和资产保全集中模式财务报告体系各方面进行了介绍,此外,鉴于在不良资产移交定价上,重庆行与建设银行总行模式不尽相同,作者对重庆行独特的不良资产内部移交定价模型内容进行了阐述并分析认为重庆行的定价模式有利于合理公平的划分资产保全部门和经营管理部门的职责;作为彻底的集中模式建立起前作过渡性定价方法,有利于减少经营管理部门、资产保全部门在移交定价中的磨擦。最后,作者通过两个案例的分析和评述,总结了重庆建行集中模式实施效果,并对重庆分行特殊的内部集中模式进行了评价全文在研究方法上,大量运用了比较研究方法,结合运用了有大量的数据、模型分析、案例研究法等。通过比较世界范围内主要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以数据分析为基础,揭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选择的必然性,全面介绍建设银行的模式,并落脚于重庆分行的特别实践经验、,具体案例及实践效果,为其它研究者进一步研究不良资产处置模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启示。

全文目录


摘要  4-7
Abstract  7-13
1. 绪论  13-16
  1.1 引言  13
  1.2 不良资产定义  13-16
    1.2.1 "一逾两呆"分类法  14
    1.2.2 五级分类法  14-16
2. 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分析  16-26
  2.1 内部模式  16-17
    2.1.1 集中模式  16
    2.1.2 分散模式  16-17
    2.1.3 半集中模式  17
  2.2 外部模式  17-18
  2.3 各种模式的优缺点比较  18-21
    2.3.1 集中模式  18-19
    2.3.2 分散模式  19-20
    2.3.3 半集中模式  20-21
  2.4 模式选择中的影响因素  21-23
    2.4.1 不良资产的规模和分布特点  21-22
    2.4.2 银行现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  22-23
    2.4.3 外部政策和环境约束  23
    2.4.4 银行的发展战略  23
  2.5 商业银行"集中模式"的差别化选择  23-26
3. 中国建设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内部集中模式探索  26-34
  3.1 中国建设银行不良资产状况及处置模式发展历程回顾  26-27
  3.2 中国建设银行实行不良资产处置内部集中模式的背景  27-29
    3.2.1 宏观层面  27
    3.2.2 微观层面  27-29
  3.3 中国建设银行实行不良资产处置内部集中模式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29-30
    3.3.1 主要特点  29-30
    3.3.2 主要优势  30
  3.4 中国建设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内部集中模式的定位  30-34
    3.4.1 国内外内部集中模式的定位及发展趋势  30-32
    3.4.2 "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的比较  32-33
    3.4.3 中国建设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内部集中模式定位的现实选择  33-34
4. 中国建设银行建立不良资产处置内部集中模式的整体思路和方案  34-43
  4.1 不良资产经营绩效实行事业部制模拟财务核算  34-36
  4.2 不良资产内部移交定价和计算方式  36-39
    4.2.1 不良资产移交定价的国外经验  36-39
    4.2.2 中国建设银行的内部移交定价  39
  4.3 不良资产处置绩效的考核评价  39-40
  4.4 建立不良资产处置矩阵式的组织构架  40-41
  4.5 中国建设银行内部集中模式进程及效果  41-43
5. 重庆建设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内部集中模式的实践探索  43-60
  5.1 集中模式的组织结构  43-44
  5.2 财务模拟核算模型---经济增加值的计量模型  44-48
    5.2.1 集中模式成本核算方法  45
    5.2.2 集中模式收益确认方法  45-47
    5.2.3 资产保全集中模式财务报告体系  47-48
  5.3 重庆建设银行的不良资产内部移交定价模型  48-53
    5.3.1 定价对象  48
    5.3.2 定价思路  48-49
    5.3.3 定价原则  49-50
    5.3.4 定价方法  50-52
    5.3.5 定价步骤及移交程序  52-53
    5.3.6 定价模型的评价  53
  5.4 集中模式的考核方式  53-54
  5.5 集中模式的资源配置  54
  5.6 集中模式的绩效分配  54
  5.7 重庆建行集中模式实施效果和模式评价  54-60
    5.7.1 重庆银星集团案例  54-55
    5.7.2 朝华科技案例  55-56
    5.7.3 集中模式实施效果  56-58
    5.7.4 集中模式运行评价和推广价值  58-60
参考文献  60-62
后记  62-63
致谢  63-64

相似论文

  1. 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法律问题研究,F123.7
  2. 商业性债权转股权之法律问题研究,D922.29
  3. 上海电气电站临港工厂成本控制管理案例研究,F406.7
  4. 我国M_2/GDP高比值原因的实证分析,F222.34
  5. CC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F832.2
  6. 构建DZ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利润中心模式,F272.92
  7. 提升成本中心企业绩效管理有效性问题的研究,F272.92
  8. 山西省煤矸石生态处置模式研究,X752
  9.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债转股法律机制研究,D922.287
  10. 山东中烟工业公司“模拟利润中心”项目计划与控制研究,F426.8
  11. 论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规制,D922.28
  12. 扬广播之优势 做警觉的信息守望者,G220
  13. A公司ERP项目的实施,F270.7
  14. 施工项目运行机制的研究,F426.92
  15. 企业内部市场化及其信息系统框架研究,F272
  16. 我国银行业处置不良资产的思路和途径研究,F832
  17.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模式的探讨,F832.4
  18.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证研究,F832.51
  19.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创新研究,F832.33
  20. 组合拍卖理论在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的应用,F832

中图分类: > 经济 > 财政、金融 > 金融、银行 > 中国金融、银行 > 银行制度与业务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