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陕南古村镇景观构成及其旅游开发研究

作 者: 孙媛媛
导 师: 赵振斌
学 校: 陕西师范大学
专 业: 人文地理学
关键词: 陕南古村镇 景观构成 旅游开发 可持续利用 陕西汉中
分类号: F592.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426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06年全年旅游总收入将达到8000多亿元人民币,旅游业也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然而,陕西作为我国一个旅游大省,旅游格局及旅游产品构成的不适宜已成为其发展的重要阻碍,尤其是起步比较晚的陕南地区。陕南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已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以古村镇为代表的人文旅游资源却一直为研究界和规划界所忽视,而这些人文旅游资源正逐渐为旅游者所青睐。目前,我国国内的旅游市场偏好出现了从名山大川、文物古迹向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度假旅游分流的现象,融合这三者的古村镇旅游随即成了旅游业新的增长点。陕南古村镇在这股旅游热潮中应该而且有能力获得新生。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在陕南古村镇旅游方面涉及甚少,造成资源不清、规划不到位等现象,面临着诸多问题与矛盾。本文撰写基于导师赵振斌副教授主持的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规划课题《陕西省特色古村镇旅游资源状况与开发对策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在2003-2005年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陕西省旅游资源普查》项目部分成果和针对陕南古村镇旅游资源二次详查的数据基础上,运用了文献研读、野外调研、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陕南古村镇旅游资源进行的数据分析,得出数量、类型、品位三方面特征:(1)数量上,从区域上来看,陕南古村镇旅游资源总体上由东到西(商洛—安康—汉中)呈倒“U”字形趋势。(2)类型上,古(城)镇、古村落、古建筑(群)数量相差悬殊,在三地总体分布均衡,各地区内部三类资源数量分布趋势相当。(3)品位上,陕南古村镇旅游资源中优良级资源单体数量相对较少,普通级以下资源单体分布范围广、数量较大,无特品级;各区优良级资源所占比率商洛较高,安康次之,汉中最低;优良级古村镇旅游资源中,古(城)镇、古建筑(群)比重最大,而古村落旅游资源相对较少。2.从景观学角度重新整合了陕南古村镇旅游资源,得出其生态、物态、文态、情态方面特征:(1)生态上师法自然、天人合一、趋利避害;(2)物态上因地制宜、顺法自然、虚实相生;(3)文态上底蕴深厚、委婉细腻、启人思索;(4)情态上南北交融、类型丰富、活动性强。3.针对陕南古村镇景观构成特点提出了对应的旅游开发提出模式与建议:(1)可持续保护发展模式;(2)错位协同发展思路;(3)多元化、多维度项目设计策略;(4)政府主导与当地居民参与相结合的开发前提;(5)因地制宜的形象推介系统。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古村镇旅游进行研究,即景观构成理论,将古村镇丰富而复杂的旅游资源加以整合,形成了相互联系的古村镇景观体系;并在该理念指导下,形成了一套旅游开发模式。本文另外一个创新点即是它的研究范围——陕南,虽然该区域近些年来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但是旅游研究、旅游规划相对落后,特别是以自然旅游产品为主的政策指引下,造成人文旅游开发严重滞后于旅游活动的开展,最终导致该旅游资源的破坏。作者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为陕南旅游业开发提出新的发展思路,促进该区域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1
1. 导论  11-23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3
    1.1.1 研究背景  11
    1.1.2 研究意义  11-13
  1.2 研究现状  13-15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3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15
  1.3 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15-16
  1.4 研究区概况  16-17
  1.5 基本概念与研究指导理论  17-23
    1.5.1 基本概念  17-20
    1.5.2 研究指导理论  20-23
2. 陕南古村镇旅游资源分析  23-28
  2.1 数量特征  23-24
  2.2 类型特征  24-26
    2.2.1 各类型资源的数量特征  24-25
    2.2.2 各类型资源的主要分布特征  25
    2.2.3 各地区内部资源类型组合特征  25-26
  2.3 品位特征  26-28
    2.3.1 各地区品位分布特征  26-27
    2.3.2 各类型资源品位分布特征  27-28
3. 陕南古村镇景观特色分析  28-38
  3.1 陕南古村镇景观生态分析——师法自然、天人合一、趋利避害  28-30
    3.1.1 仿生象形  28-29
    3.1.2 风水理论  29-30
    3.1.3 资源利用  30
  3.2 陕南古村镇景观物态分析——因地制宜、顺法自然、虚实相生  30-34
    3.2.1 古村镇布局  30-31
    3.2.2 古村镇民居布局  31
    3.2.3 特殊标志性建筑  31-34
  3.3 陕南古村镇景观文态分析——底蕴深厚、委婉细腻、启人思索  34-36
    3.3.1 三雕艺术  34-35
    3.3.2 楹联匾额  35
    3.3.3 民间文艺  35-36
    3.3.4 民间手工艺  36
  3.4 陕南古村镇景观情态分析——南北交融、类型丰富、活动性强  36-38
    3.4.1 婚俗  36-37
    3.4.2 饮食习惯  37-38
4. 陕南古村镇景观的旅游开发模式分析  38-52
  4.1 可持续保护发展模式  38-39
  4.2 错位协同发展思路  39-41
  4.3 多元化、多维度项目设计策略  41-45
    4.3.1 多元化旅游项目设计策略  41-43
    4.3.2 多维度项目设计策略  43-45
  4.4 政府主导与当地居民参与相结合的开发前提  45-47
    4.4.1 政府主导  45-46
    4.4.2 社区参与  46-47
  4.5 因地制宜的形象推介系统  47-52
    4.5.1 形象设计  47-50
    4.5.2 市场营销  50-52
5. 实证分析  52-61
  5.1 上元观古镇概况  52-53
  5.2 上元观古镇景观构成分析  53-56
    5.2.1 上元观古镇景观生态分析  53-54
    5.2.2 上元观古镇景观物态分析  54
    5.2.3 上元观古镇景观文态分析  54-55
    5.2.4 上元观古镇景观情态分析  55
    5.2.5 总结  55-56
  5.3 上元观古镇景观旅游开发研究  56-61
    5.3.1 可持续发展模式——保护前提下的利用  56-57
    5.3.2 错位协同发展思路——附带与联合开发相结合  57
    5.3.3 多元化、多维度项目设计策略——人文与自然、静态与动态项目设计  57-59
    5.3.4 政府主导与当地居民参与相结合的开发前提——政策氛围营建与落实  59-60
    5.3.5 因地制宜的形象推介系统——生态形象强化与生态手法使用  60-61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61-63
  6.1 结论  61
  6.2 研究展望  61-63
参考文献  63-66
附录: “国标”评价体系说明  66-70
  1. 评价体系  66
  2. 计分方法  66
  3. 计分与等级划分  66-70
致谢  70-71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1

相似论文

  1. 城市历史街区交通问题研究,TU984.191
  2.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利益分配机制的社区影响研究,D422.6
  3. 体验经济视角下芜湖地区体育旅游开发与营销研究,G812.7
  4. 建宁县生态旅游开发研究,F592.7
  5. 古商城文化旅游开发研究,F592.7
  6. 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策略研究,TU986.5
  7. 风景名胜区村落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TU984.114
  8. 风景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性利用研究,G122
  9. 邯郸市峰峰矿区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研究,G122
  10. 天府水文化旅游开发研究,F592.7
  11. 沅水中下游流域旅游开发研究,F592.7
  12. 广西客家传统民居旅游开发研究,F592.7
  13. 遗址类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F592
  14. 中原黄帝神话传说及旅游价值研究,F592.7
  15. 促进我国能源可持续利用的税收政策研究,F812.42
  16. 都江堰延伸景区开发研究,F592.7
  17. 攀枝花ASD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F592.7
  18. 都市遗产旅游开发路径研究,F592.7
  19.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F301
  20. 基于可持续利用的土地供需平衡研究,F301
  21.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证研究,F127;F224

中图分类: > 经济 > 旅游经济 > 中国旅游事业 > 地方旅游事业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