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蒋介石、张学良与中东路事件

作 者: 王佳
导 师: 陈答才
学 校: 陕西师范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蒋介石 张学良 中东路事件
分类号: K262.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43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东路事件是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后涉外事件中的一例。1929年,年轻气盛的张学良蒋介石南京中央的支持下,以武力接管中东铁路,挑起了中东路事件。当时的历史大背景是这样:1928年底东北易帜后,南京国民党政权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这时的蒋介石对外打出民族主义的旗帜,希望通过“革命外交”的手段实现中国的独立,对内蒋介石则考虑如何成功压制正蠢蠢欲动的各个反蒋派别;在东北,张学良平定了杨宇霆、常荫槐的叛乱之后,雄心勃勃地打算在东北有所作为。在中东路事件的发动中,张学良持非常积极主动的态度,并不像有的文章所说,完全是受蒋介石的指使;但是仅仅依靠东北的力量是不可能收回中东铁路的,对此张学良心里十分清楚,所以张学良想要收回中东铁路,还需要蒋介石南京中央的支持,换句话说,张学良发动中东路事件的确需要蒋介石南京中央的大力支持。从张学良决策的依据和事件发展的结果及影响上来看,其此举属鲁莽、轻率的举动。中东路事件发生后,苏联反应强烈,除了向南京中央政府发出照会表示抗议外,在军事上也积极采取行动,不断在中苏边境制造滋扰事件。面对苏联军事上的挑衅,张学良开始主动谋求与苏联的和解。在中苏第一次直接交涉中,原本处于主动地位的张学良,由于完全听命蒋介石南京中央的命令,在交涉中拒不让步,导致交涉中止,结果却使自己陷入外交上受制于蒋介石南京中央,军事上受苏联打击的被动地位。在由德国居间斡旋的中苏第二次间接交涉中,张学良更是处于无力境地,面对苏联不断升级的军事袭扰,除了催促蒋介石南京中央,赶快与苏联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中东路冲突,别无他法。最后,面对苏联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东北军损兵折将,张学良再也对蒋介石南京中央不抱希望,积极谋求东北地方当局与苏联的直接交涉,在完全接受苏联提出的条件的情况下,与苏联签订了《中苏伯力协议议定书》。《伯力协定》签订后,中东路恢复了原状,苏方停止了军事行动并撤军,至此,中苏冲突停止。蒋介石在大力推行“革命外交”之机,对张学良发动中东路事件持支持赞同态度。蒋介石确有乘机收回国家主权的动机,但不是依靠本国实力,而是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即想利用英美与苏联的矛盾,借英美的力量收回中东铁路。另一方面,蒋介石也想用中东路事件,把张学良与南京中央捆绑在一起,从而增加其对抗冯玉祥的筹码。正因为中东路事件中蒋介石采取的是以夷制夷的策略,所以在中苏两次交涉中,蒋介石在军事上没有做充分的准备,但却在外交谈判中态度强硬。后因国内政局不稳,加之各国列强多不赞同中国的做法,反而转向同情苏联,蒋介石的希望也只能落空。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8
前言  8-11
  一、名词解释  8
  二、选题意义  8
  三、研究概况  8-9
  四、写作思路  9-11
第一章 中东路问题及中东路事件  11-16
  第一节 中东路问题  11-13
  第二节 中东路事件  13-16
第二章 张学良与中东路事件  16-34
  第一节 张学良与中东路事件的发动  16-22
    一、张学良发动中东路事件确属鲁莽之举  16-19
    二、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地方当局对于中东路事件的发动持积极主动态度,但又确实需要南京中央的支持  19-22
  第二节 张学良与中苏直接交涉  22-27
    一、武力接管中东铁路初期,苏联的军事滋扰,张学良态度的变化  22-24
    二、张学良在第一次对苏交涉中失去主动  24-27
  第三节 张学良与中苏间接交涉  27-31
    一、中苏直接交涉破裂后,苏联不断升级的军事袭扰,张学良的窘迫境况  27-28
    二、中苏第二次交涉中,张学良处于无力境地  28-31
  第四节 军事失败后的城下之盟  31-33
    一、中苏柏林交涉陷入僵局后,苏联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31
    二、军事失败后的城下之盟  31-33
  本章小结  33-34
第三章 蒋介石与中东路事件  34-45
  第一节 蒋介石与中东路事件的发动  34-39
    一、蒋介石妄图采用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收回中东铁路  34-37
    二、蒋介石支持张学良发动中东事件,也有趁机控制张学良的目的  37-39
  第二节 两次对苏交涉中,蒋介石军事上软弱,外交上强硬  39-43
    一、在与苏联的第一次交涉中,蒋介石军事上软弱,外交上强硬  39-41
    二、第二次交涉中,蒋介石的态度与第一次交涉中的态度如出一辙  41-43
  本章小结  43-45
参考书目  45-47
致谢  47-48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论文成果  48

相似论文

  1. 1923年蒋介石的苏联之行及其影响,D829.512
  2. 蒋介石的“不抵抗”与张学良的“不抵抗”,K264
  3. 蒋介石与汪精卫在二次合作格局下的斗争与合作,K263
  4. 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与中共的关系,K264.8
  5. 论张学良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K263
  6. 论杨虎城与西安事变,K264.8
  7. 传统文化对青年张学良的影响,K827
  8. 张学良时期东北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K263
  9. 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研究,D092
  10. 蒋介石与长城抗战,K264.3
  11. 试论中国台湾自由主义谱系中的李敖,D675.8
  12. 1950年代初中国国民党改造运动研究,D675.8
  13. 战时蒋介石对美外交思想研究(1937-1945),K265
  14.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D693
  15. 二十世纪二十—四十年代毛泽东、蒋介石关于中国农民问题的理论与实践之比较,K26
  16. 蒋介石与民末宪政,K266
  17. 蒋介石对地方实力派的策略研究(1928-1936),K263
  18. 蒋介石治下台湾地区的腐败治理,D675.8
  19. 黄埔训练时期蒋介石治校研究,K262
  20. 法西斯主义在中国的困境及原因分析,K262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年) > 国民党南京政府(1927年以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