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毒饵法防治红火蚁的研究

作 者: 肖明山
导 师: 廖晓兰;袁会珠
学 校: 湖南农业大学
专 业: 农药学
关键词: 红火蚁 毒饵 防治
分类号: S43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20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一种危害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的入侵性害虫。2004年9月首次在我国台湾省发现,12月在广东省发现,后陆续在广西、湖南等地发生,并已造成较为严重的危害。目前红火蚁在我国尚属局部发生,其危险程度尚不完全清楚。红火蚁的防治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美国自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但仍未能彻底根治红火蚁。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红火蚁,防止其在我国的扩散和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自2004年5月至2006年9月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陆川县,用毒饵法防治方法防治红火蚁进行了试验和探索,结果如下:通过取食选择性试验发现:0.5%硫氟磺酰胺诱饵、自制的7:3诱饵和牛肉干诱饵的诱集效果最好,说明红火蚁对含油脂和糖类含量较高的食物有明显喜好,而松节油、鱼虫和33#诱集效果最差,不适合作为诱集材料;诱饵干燥、味香或腥,对红火蚁引诱力强,颗粒适中、均匀、质轻的诱饵,红火蚁喜好搬运。红火蚁取食的日均变化观察试验发现:红火蚁在8:00-14:00,17:00-19:00两个时间段的取食活动频繁,由于考虑到广西当地高热高湿的气候特征,理想的用药时间应该在17:30-18:30之间,早上和晚间的湿度大,容易加速诱饵的腐败,造成用药效果不佳。几种药剂对红火蚁的室内诱杀药效试验表明:0.001%氟虫腈和0.01%残杀威的灭蚁效果最快,平均1-2d即可达到100%的死亡率;其次是0.01%苯氧威和0.01%云菊,平均3-4d死亡率达100%;药效最缓的是0.5%硫氟磺酰胺和0.1%氟蚁腙,平均要4-5d死亡率达100%。0.5%硫氟磺酰胺、0.001%氟虫腈和0.01%苯氧威3种农药为主要成分的配置的毒饵对红火蚁的大田防效试验表明:0.001%氟虫腈毒饵撒施后15d开始发挥药效,30d后蚁巢中无工蚁活动,药后70d调查显示其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为90.9%;0.5%苯氧威毒饵撒施后40d,在蚁巢中仍能监测到工蚁的活动,70d后调查结果表明其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为84.9%;0.5%硫氟磺酰胺毒饵投放后15d药效开始发挥,药后70d调查结果显示,其对红火蚁的校防治效果达94.1%。统计分析结果说明,0.5%硫氟磺酰胺毒饵和0.001%氟虫腈毒饵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好于0.5%苯氧威诱饵。0.5%硫氟磺酰胺毒饵和0.001%氟虫腈毒饵可以用于红火蚁的防治,0.5%苯氧威毒饵配方需要进一步改进。应用硫氟磺酰胺毒饵在广西陆川防治25hm~2红火蚁的结果表明,施药后3d蚁巢内即有红火蚁个体死亡:施药后7、14、21d的防治效果分别可达81.5%、93.9%和100%;施药后余下的顽固蚁巢和7d后出现的新蚁巢经再度施药后14d全部死亡;从5月23日到11月25日蚁群全部死亡的5次监测、调查,既诱捕不到工蚁,也没有发现新蚁巢。因此,硫氟磺酰胺毒饵不仅具有高效、快速、安全、使用方便等特点,而且硫氟磺酰胺的应用完全可以取代目前国外普遍使用的二步施药法中的灌巢法。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1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25
  1 红火蚁的研究概况  11-15
    1.1 生物学特征  11-13
    1.2 分布区域  13
    1.3 危害  13-14
      1.3.1 对农业、畜牧业的危害  13
      1.3.2 对公共安全的危害  13
      1.3.3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3-14
      1.3.4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4
    1.4 传播途径  14-15
    1.5 在中国的潜在分布  15
  2 红火蚁的主要防治技术  15-21
    2.1 物理防治  15
    2.2 生物防治  15-16
    2.3 化学防治  16-17
      2.3.1 灌巢法  16
      2.3.2 毒饵法  16-17
    2.4 红火蚁防治的发展史  17-21
      2.4.1 红火蚁的早期防治  17-18
      2.4.2 毒饵防治红火蚁的发展历史  18-20
      2.4.3 近期红火蚁药剂的研究  20-21
  3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防治红火蚁的成功案例  21-23
    3.1 政府重视、加大投入是搞好防控工作的根本  21-22
    3.2 科学评估、战略考虑是搞好防控工作的重要前提  22
    3.3 科学防控是搞好防控工作的重要保证  22
    3.4 发动群众是推动防控工作的重要措施  22-23
    3.5 灵活的机制是保证防控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  23
  4 我国红火蚁防控现状  23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3-25
第二章 红火蚁的毒饵法防治研究  25-42
  1 材料与方法  25-31
    1.1 试验地点、时间  25
    1.2 供试材料  25-26
      1.2.1 供试药剂  25
      1.2.2 其他材料  25-26
    1.3 试验方法  26-31
      1.3.1 红火蚁取食不同诱饵的引诱力试验  26
      1.3.2 红火蚁取食的日均变化观察试验  26
      1.3.3 几种药剂对红火蚁的室内诱杀药效试验  26-27
      1.3.4 氟磺酰胺、氟虫腈和苯氧威3种毒饵对红火蚁的防效研究  27-29
      1.3.5 应用硫氟磺酰胺毒饵防治红火蚁  29-31
  2 结果分析  31-39
    2.1 红火蚁取食不同诱饵的引诱力试验  31-32
    2.2 红火蚁取食的日均变化观察试验  32
    2.3 几种药剂对红火蚁的室内诱杀药效试验  32-33
    2.4 氟磺酰胺、氟虫腈和苯氧威3种毒饵对红火蚁的防效研究  33-35
    2.5 应用硫氟磺酰胺毒饵防治红火蚁  35-39
      2.5.1 蚁巢的防治效果  35-36
      2.5.2 有翅蚁的出现及工蚁的活力  36-37
      2.5.3 蚁群死亡后的监测结果  37-39
  3 讨论  39-42
    3.1 红火蚁取食不同诱饵的引诱力试验  39
    3.2 红火蚁取食的日均变化观察试验  39
    3.3 几种药剂对红火蚁的室内诱杀药效试验  39-40
    3.4 氟磺酰胺、氟虫腈和苯氧威三种饵剂对红火蚁的防效初探  40
    3.5 应用硫氟磺酰胺毒饵防治红火蚁  40-42
参考文献  42-49
致谢  49-50
作者简介  50

相似论文

  1. 奉化市溪口风景区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S763.3
  2. 不同类型稻田非作物生境的节肢动物多样性,S435.112
  3. 宜兴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的费用效益分析,X592
  4. 根结线虫生防菌的筛选及其生物有机肥研制,S476.1
  5. 黄瓜根结线虫病的生物防治及其生态有机药肥研制,S436.421
  6. 产酶溶杆菌OH11菌株几丁质酶基因的功能研究,TQ925
  7. 南通市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研究与综合评价,X592
  8. 红火蚁(膜翅目:蚁科)监测盒研制及其在集装箱检疫中的应用,S41-30
  9. 荧光定量PCR方法在土传烟草青枯病生防研究中的应用,S435.72
  10. 斑痣悬茧蜂对甜菜夜蛾幼虫的搜寻行为研究,S476.3
  11. 防治土传香蕉枯萎病微生物有机肥研制与生物效应研究,S436.68
  12. 西藏生防芽孢杆菌鉴定及其脂肽化合物分析,S476.1
  13. 蓖麻提取物和淡紫拟青霉对南方根结线虫的生物防治作用研究,S482.51
  14. 茄子青枯病生防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微生物有机肥的生物效应研究,S436.411
  15. Bacillus subtilis fmbj对桃软腐病菌Rhizopus stolonifer拮抗机理及应用研究,S476
  16. 芽孢杆菌yczE基因生防功能分析及表达Harpin蛋白的工程菌防病效果研究,S476.1
  17. 水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防治作用研究,S435.111.4
  18. 油菜田日本看麦娘的抗药性研究,S451.2
  19. 防治土传棉花黄萎病微生物有机肥研制与生物效应研究,S435.621
  20. 甲基硫菌灵和代森锰锌喷施对芝麻品质影响研究,S565.3
  21. 不同管理模式稻田节肢动物多样性研究,S51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虫害及其防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