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CT灌注成像在肾脏的初步研究

作 者: 张兴华
导 师: 张雪林
学 校: 第一军医大学
专 业: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关键词: 肾脏 灌注 X线断层照相术,计算机 血流动力学 诊断,鉴别
分类号: R816.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91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研究目的1.应用去卷积模型,探讨肾脏CT灌注成像的扫描方法、后处理技术及应用。2.定量分析肾脏占位性病变各灌注指标的变化,探讨CT灌注成像在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将49例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受检者分为正常组和占位组,正常组21人,均为双侧肾脏,共42例。占位组28例,均为单侧发病,分为良性组18例,其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8例,肾囊肿6例,血肿3例,脓肿1例;恶性组10例,透明细胞癌6例,嫌色性肾细胞癌1例,肾盂癌1例,肾母细胞瘤1例,Bellini集合管癌1例。取病变对侧肾脏作为对照组,共28例。2.检查方法使用GE公司Lightspeed 16排螺旋CT,在所有受检者行常规CT扫描后,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根据常规肾脏扫描图像,选取肾门或病变中心附近层面。选择Cine Full轴扫模式,层厚5mm×4,扫描时间1s,间隔时间2s,电压120kV,电流40mAs,矩阵512×512。静脉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40ml,速度为4.0ml/s,注射后延迟8s开始扫描,共30次,产生120张图像。3.图像后处理及数据收集在AW4.2工作站上,用Perfusion3软件打开灌注扫描序列,选择肾脏模式,选择腹主动脉为输入动脉,勾画肾脏皮质及病变感兴趣区(regions ofinterest,ROI),可自动生成相应的时间—密度曲线以及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 area product,PS)等灌注指标。观察TDC形态,记录各组BF、BV、MTT、PS,所有指标均重复取2次,记录平均值。4.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各指标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两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Samples T Test)比较正常组左肾与右肾BF、BV、MTT、PS;对照组、良性组及恶性组BF、BV、MTT、PS进行方差齐性检验(Levene检验)后,方差齐性者采用单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比较各组灌注指标,并采用LSD法进行两组间比较;方差不齐者则采用F检验Welch法进行比较,并采用Dunnett T3法进行两组间比较,检验水平a=0.05,P<0.05被认为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果1.TDC形态表现主动脉TDC:为单峰型,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基线段、上升段、下降段及水平段4阶段。基线段短暂、平直,然后骤升骤降形成尖锐高耸的波峰,其幅度最高,最后是平直并缓慢下降的水平段,维持时间最长。肾皮质TDC:为单峰型,同主动脉类似也可分为基线段、上升段、下降段和水平段。基线段平直,较主动脉持续时间略长;上升段斜率及峰值高度低于主动脉;随后缓慢下降,并形成接近主动脉高度的水平段。恶性组TDC:为单峰型,可分为基线段、上升段、下降段和水平段,恶性组TDC峰值上升缓慢,幅度略小,低于或接近正常肾皮质;下降程度小且平缓,延续为平直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水平段,其高度低于正常肾皮质;良性组TDC:表现为小峰或呈无峰型,同对侧肾脏皮质TDC形态差异较明显。2.灌注指标比较正常组中肾脏皮质BV为24.55±5.63 mL·100g-1,BF为446.95±103.97mL·min-1·100g-1,MTT为4.46±1.14s,PS为64.52±13.10 mL·min-1·100g-1,且两侧肾脏灌注指标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良性组BV为6.85±9.43 mL·100g-1,恶性组BV为15.95±12.53 mL·100g-1,对照组BV为24.82±7.35 mL·100g-1,各组间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F=21.561,P=0.000,对照组最高,良性组最低。良性组BF为87.71±141.09 mL·min-1·100g-1,恶性组BF为240.79±219.14mL·min-1·100g-1,对照组BF为413.09±138.77 mL·min-1·100g-1,各组间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F=24.160,P=0.000,对照组最高,良性组最低。良性组MTT为10.52±5.79 s,恶性组MTT为7.78±3.44 s,对照组MTT为5.34±2.52 s,各组间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F=7.469,P=0.004。进一步的两两比较显示,良性组同对照组间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但恶性组与良性组及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良性组PS为11.24±13.49 mL·min-1·100g-1,恶性组PS为23.22±14.28mL·min-1·100g-1,对照组PS为58.21±15.83 mL·min-1·100g-1,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F=59.871,P=0.000,对照组最高,良性组最低。因此肾脏占位性病变BV、BF及PS均低于对侧肾脏皮质,且良性占位性病变BV、BF及PS低于恶性病变。结论1.应用去卷积模型,CT灌注成像技术可较好地应用于肾脏皮质血流量的检测,并可从多角度对肾脏功能进行评价,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是一种重要的功能影像学技术。2.在肾脏CT灌注技术中,检查前准备及ROI的选取对灌注结果有着较大的影响,可在临床工作中可较为简单地应用。3.CT灌注成像可定量地反映血流动力学状态,对于肾脏占位性病变,BF、BV及PS均低于对侧肾脏皮质,且恶性病变BF、BV、PS均高于良性病变,对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大的价值。4.在诊断工作中,应以常规CT表现为基础,结合TDC、灌注测量指标及灌注伪彩图从血流动力学角度综合考虑。

全文目录


摘要  3-7
ABSTRACT  7-12
第一章 对健康成人肾脏皮质 CT灌注成像的技术应用研究  12-30
  材料和方法  12-13
  结果  13-15
  讨论  15-25
  结论  25-26
  参考文献  26-30
第二章 CT灌注成像在肾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30-49
  材料和方法  30-31
  结果  31-40
  讨论  40-46
  结论  46-47
  参考文献  47-49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49-5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50-52
致谢  52-53

相似论文

  1. 基于导师临床经验的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蛋白尿的研究,R277.5
  2. 张炳厚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应用地龟汤类方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经验研究,R249.2
  3. 日粮营养对前胃上皮生长和组织形态的影响,S815.1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预移植1周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损伤的修复作用,R542.22
  5. 腺苷介导的侧脑室吗啡预处理对缺血后心肌保护作用,R542.22
  6. 肝脏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小鼠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R614
  7. HIF-1α在犬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心肌胰岛素抵抗中的表达及意义,R654.1
  8. 1130例肾内科住院患者疾病构成比分析,R692
  9. 影响慢性肾脏病住院患者肾功能进展的危险因素分析(附348例分析),R692
  10. 万胜化风丹的急性肝肾毒性及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R285.5
  11. 颅脑肿瘤血管异质性的磁敏感加权成像与动态磁敏感灌注成像的联合应用研究,R739.4
  12. 明胶海绵微粒化疗栓塞肝癌疗效的双源CT灌注成像评估,R735.7
  13. Nrf2-ARE通路在离体鼠心缺血/吡那地尔后处理中作用的研究,R96
  14. 黄芪注射液对小儿机械性肠梗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R272
  15. 动静脉足泵对下肢血流动力学及左室收缩功能影响的超声研究,R445.1
  16. 彩色多普勒在判断围产儿预后的临床应用,R714.7
  17. 乙醛脱氢酶2在法舒地尔心肌保护中的作用探讨,R54
  18. 内镜下套扎治疗食道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对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观察,R575.2
  19. 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肾脏中解偶联蛋白2的表达及其意义,R587.1
  20. 自体冷血心脏停搏液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肌MMP-2影响,R726.5
  21. MHD人群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CKD-MBD)单中心横断面研究,R692.5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特种医学 > 放射医学 > 各部位及各科疾病的X线诊断与疗法 > 泌尿及男性生殖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