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短群签名的批验证及分级群签名体制的研究

作 者: 游伟
导 师: 陈少真
学 校: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专 业: 密码学
关键词: 群签名 匿名性 短群签名 批验证 基于身份 私钥产生中心 分级群签名体制
分类号: TN918.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3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群签名作为一种特殊的数字签名,它允许群中的任何一个成员代表群进行签名,且签名满足匿名性.当发生争议时,群管理员还可以通过打开算法来撤消匿名性.它实现了认证性和匿名性的统一,在信息安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群签名的特殊构成和应用需求,如何缩短签名的长度和签名的验证时间、如何实现群成员的撤销以及如何减轻密钥管理的负担一直是群签名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许多机构现正着眼于提高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和效率,他们研究的焦点都集中在车辆安全通信网络,它对应用的密码元件有着特别的要求.第一、要求签名长度短;第二、能够快速验证大量不同来源的消息;第三、隐私保护.本文的第一个工作是基于Furukawa和Imai的高效群签名体制提出了一个批验证算法,其中验证运算的主要部分只需要2个双线性对,而逐个验证η个签名将需要2η个双线性对.鉴于FI群签名体制的长度较短以及群签名本身所具有的匿名性,这样就实现了上面的全部要求.另外,基于FI群签名体制,本文还提出了一个高效的撤销算法.在基于身份的群签名体制中,当群中的用户数量很大时,私钥产生中心PKG,此处即群管理员的计算负担将会非常大.一方面,私钥生成的代价是很高的;另一方面, PKG需要验证用户的身份并且建立安全通道传输给用户私钥.于是,本文的第二个工作是首次将分级管理模式引入到群签名体制中.分级群签名体制的特点是:群管理员可以授权给下层的PKG进行私钥生成和身份认证,让它们来分担自己的计算压力.进一步,本文提出了两个在随机预言模型下可证安全的分级群签名体制.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7
第一章 引言  7-11
  1.1 背景介绍  7-8
  1.2 研究现状  8-10
  1.3 本文的内容安排及工作简介  10-11
第二章 预备知识  11-13
  2.1 双线性映射  11
  2.2 数论假设  11-13
第三章 一种高效短群签名批验证和撤销  13-19
  3.1 FI 群签名体制的批验证  13-17
  3.2 FI 群签名体制的高效撤销算法  17-18
  3.3 小结  18-19
第四章 无随机预言模型下可证安全的分级群签名体制  19-28
  4.1 基于分级身份的签名体制  19-22
  4.2 基于分级身份的群签名体制  22-25
  4.3 安全性证明  25-28
第五章 一种长度短的基于分级身份群签名体制  28-38
  5.1 匿名分级签名体制  28-31
  5.2 短的基于分级身份群签名体制  31-32
  5.3 安全性证明  32-38
第六章 结束语  38-39
  6.1 本文工作总结  38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8-39
参考文献  39-43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43-44
致谢  44

相似论文

  1. 基于身份的多重数字签名及签密算法研究,TN918.1
  2. 基于身份的加密和签名研究,TN918.1
  3. 光盘授权播放系统安全通信研究与设计,TP309
  4. 匿名通信系统中的群签名机制研究,TN918.1
  5. 属性基加密及签名体制的研究,TP309.7
  6. 基于双线性对的特殊数字签名方案研究,TN918.1
  7. 数字签名批验证的研究,TN918.1
  8. 关于安全多方计算协议的研究,TP393.08
  9. 身份公钥加密体制的应用研究与实现,TN918.1
  10. 匿名通信系统中重路由机制的研究,TP393.08
  11. VANETs安全问题研究,TN918.1
  12. 在线/离线签名验证的加速机制研究,TN918.1
  13. 电子商务中电子现金的研究,F713.36
  14. 一种基于Crowds的改进匿名通信方案研究,TP393.08
  15. 指定验证人代理签名体制研究,TP309
  16. VoIP系统中私钥分发及用户加密认证中心的构建及实现,TN918.73
  17. 一种在标准模型下强不可锻造的基于属性的群签名方案及其应用,TN918.1
  18. 群签名的理论研究及应用,TN918.1
  19. 数字签名应用研究,TN918.2
  20. 可信云平台的远程证明,TP393.08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 通信 > 通信保密与通信安全 > 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