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上市公司隧道挖掘行为研究

作 者: 张虹红
导 师: 王斌
学 校: 北京工商大学
专 业: 会计学
关键词: 终极所有者 利益输送/隧道挖掘/掏空 国有产权 大/小股权控制
分类号: F832.5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271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隧道现象(tunneling),又称掏空行为、利益输送行为,即控制性股东为了私利从被控制的公司转移利益的行为,自Sheifer等人首次提出,遂成为公司治理问题又一个焦点。如果这种隐蔽的隧道行为普遍存在,将会产生严重后果。由于外部股东没有得到应有的收益,会阻碍资本市场的发展。而非法的利益输送甚至对上市公司的恶意掏空,会干扰经济的透明度,使会计信息失真,使人们不能正确识别干扰企业持续经营的因素。更严重的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国有资产的代理人可能凭借隧道挖掘行为,侵占国有资产,加剧国有资产流失。中国的上市公司隧道现象广泛存在的证据是什么?谁在通过隧道进行利益输送?具有强烈掏空动机的控制性股东具有什么产权特点?恶意掏空上市公司的是国有资产管理者还是非国有资本股东?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对于揭示利益输送行为的机制,将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受披露程度的影响,国内过去对掏空现象的实证研究,无法追踪到位于金字塔上层的实际控制人甚至是终极所有者对于整个企业集团内利益输送的运作。自2004年起,证监会要求沪深两地的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实际控制人以及控制关系图。对这一规定的执行,为深入揭示实际控制人的隧道挖掘行为提供了前提。本文的研究尝试回答了以上问题,为此类文献提供了补充。我们的结论是:隧道现象存在于中国上市公司,并且由于集团内利益输送隧道的存在,从低现金流权企业消失的收益将会出现在高现金流权企业中。小股权控制由于具有隐蔽性和权责的不对称,相比大股权控制具有更强的掏空动机。而大股权控制的终极所有者有证据表明对其控制的上市公司具有支持(propping)作用。终极所有者性质不同,掏空行为也不同。由于具有更复杂的代理关系和政治家行为特点,国有股东的企业集团相对于民营等非国有股东来说有着更强的利益输送动机。当然,不同性质终极所有者也会因为存在大股权控制或小股权控制的差异而具有显著不同的掏空与利益输送动机。本文主要分为四个内容,具体如下:第一章为文献回顾,在提出本文要研究的问题前,先介绍前人的研究成果,理出文章所研究问题的理论渊源与发展脉络。并提出本文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思路。第二章从理论上分析终极所有者,作为利益挖掘活动或输送/支持活动的最终运作主体和受益者,由于性质的差异在隧道挖掘行为上不同特征的依据,以及什么样的集团股权结构和性质将使得终极控制人具有强烈的掏空动机。第三章是文章的核心,用实证手段验证了从终极所有者出发,掏空行为的存在证据;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揭示了不同性质,不同控股特征的终极所有者在利益输送行为上的差别。第四章紧扣前文,首先用理论模型说明了这种差别出现的机制,提出了终极所有者的代理人私人收益的概念,为解释不同性质终极所有者具有不同行为做了形象的解释。最后总结全文,得出政策建议,并列出研究不足之处。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2-4
Abstract  4-8
引言  8-10
第一章 文献回顾  10-20
  一、追根溯源,此“两权分离”非彼“两权分离”  10-11
  二、企业集团化,引起对隧道挖掘现象的关注,开创以终极所有者和两权分离为特征的研究  11-12
  三、中国的终极所有者研究状况  12-13
  四、对隧道现象的研究及方法论  13-17
    (一) 不同方法论下的文献  13-15
    (二) 值得一提的国内研究  15-17
  五、前人研究方法的不足以及本文的思路  17-20
第二章 终极所有者特征与利益输送行为分析  20-30
  一、不同性质的终极所有者掏空行为  21-24
    (一) 国有股权的掏空动机之辨  21-24
    (二) 私有产权的掏空动机之辨  24
  二、大股权控制与小股权控制的掏空行为分析  24-28
    (一) 不同类型的两权分离结构  24-26
    (二) 小结与实证设计  26-28
  三、本文研究对“终极所有者”采用的替代变量  28-30
第三章 基于终极所有者的利益输送行为检验  30-44
  一、假设的提出  30-32
  二、模型设计  32
  三、关键变量和数据来源  32-38
    (一) 基于终极所有者的两权分离度  32-35
    (二) 报告期业绩的衡量  35-36
    (三) 对行业的处理  36
    (四) 数据来源说明  36-38
  四、假设检验  38-44
    (一) 利益输送的存在检验  38-39
    (二) 大/小股权控制检验  39-40
    (三) 终极所有者性质检验  40-42
    (四) 实证结果  42-44
第四章 结论分析、政策建议以及研究不足  44-49
  一、结论分析  44-47
    (一) 终极所有者的私人收益及其成本  44-45
    (二) 代理人的私人收益  45-46
    (三) 产生的影响及其遏制因素  46-47
  二、政策建议  47-49
  三、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49
注释  49-51
参考文献  51-54
附录:样本数据摘录  54-59
后记  59

相似论文

  1. 论我国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D922.291
  2. 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机制研究,F424;F224
  3. 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研究,F832.51
  4. 国有产权流动竞价影响因素分析,F273.1
  5. 地方企业国有产权代表薪酬制度变迁及发展路径研究,F272.92
  6. 我国管理层收购法律问题研究,D922.29
  7. 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研究,F832.51
  8. 论我国企业国有产权交易信息披露制度,D922.291.91
  9. 温州市国有产权交易管理研究,F123.7
  10. 国有产权退出机制研究,F271
  11.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与上市研究,F832.33
  12. 西安国有产权进场交易运作模式研究,F832.5
  13. 我国国有产权改革中优先股运用的研究,F276.1
  14. 对规制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法理质疑,D922.291.91
  15. 质疑我国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D922.291.91
  16. 甘肃省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规范化研究,F279.21
  17.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机制初探,F276.1
  18. 我国企业国有产权管理层收购问题研究,F279.21
  19. 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资本退出问题研究,F276.1
  20.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F832.33
  21. 政府经济管理:国有产权改革的制度安排与强化监管,F271

中图分类: > 经济 > 财政、金融 > 金融、银行 > 中国金融、银行 > 金融市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