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我国刑法中的空白罪状

作 者: 贺宽
导 师: 薛进展
学 校: 华东政法大学
专 业: 中国刑法与经济刑法
关键词: 空白罪状 罪行法定 补充规范
分类号: D92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90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我国1997年新修订的刑法典中,空白罪状的数量创历史最高。与此同时,修订后的刑法典又首次确立了罪刑法定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此后学界就空白罪状是否违反罪刑法定原则,即空白罪状是否有违罪刑法定所蕴涵的民主法治、法律专属性和法律明确性原则,进行了很多质疑。但是,罪刑法定作为来源于西方社会的法文化观念与我国刑法学界之间的隔膜,加之学界对空白罪状本身的若干问题研究的缺失,使得这种批判的观点未能推动对空白罪状与罪刑法定原则之间关系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也未能凭借修订后的刑法中空白罪状增多与罪刑法定被确立为刑法基本原则这一看似相互冲突的事实,进一步深化对空白罪状性质及罪刑法定原则的认识和理解运用,也使得空白罪状相关若干问题悬而未决。本文立足于空白罪状的定义,明确了空白罪状的本质特征,进而通过空白罪状与民主法治、法律专属性和法律明确性原则的关系的逐一分析,揭示了罪刑法定原则与构成要件理论内部的良性互动关系,阐明了空白罪状与罪刑法定原则在刑法哲学层面上深厚的内在一致性,为空白罪状的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结合现实需要,阐述了空白罪状的现实基础。并以理论和现实基础为基点,深入分析空白罪状中补充规范的范围、溯及力、解释等问题,从而有利于司法实践。全文分三部分,共三万二千余字。在文章第一部分,先对我国刑法学界在空白罪状定义,以时间远近为顺利,进行了罗列。通过学界对空白罪状各种定义的比较,明确了其本质特征为“被其类型化的具体犯罪构成的行为要件本身必须参照其他有关规范性文件”,同时,将空白罪状的表现形态分为相对空白罪状和绝对空白罪状。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本章分别阐述了空白罪状的理论与现实基础。就理论基础而言,由于空白罪状对犯罪构成要件的规定并不完整,它将犯罪构成要件的具体内容让诸于其他规范性文件来补充,从而导致空白罪状与罪刑法定原则之间似有罅隙。为此,必须回答:行政管理法规作为空白罪状的补充规范,是否符合罪刑法定主义之民主法治原则?是否符合作为罪刑法定之法律专属性原则?空白罪状对犯罪构成要件的规定留有空缺而有失完备,这与罪刑法定的明确性原则是否相一致?对此,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通过对上述三个问题的逐一分析,揭示了罪刑法定原则与构成要件理论内部的良性互动关系,阐明了空白罪状与罪刑法定原则在刑法哲学层面上深厚的内在一致性。就现实而言,空白罪状数量繁多并将继续增加,是现代化时代刑法所特有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过程。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最广泛性是空白罪状产生的内在动因。现代社会中大量法律、法规所调整领域的专业化、复杂性,是空白罪状产生的外在需要。刑法立法容量的有限性是空白罪状产生的现实根据,这些都构成了空白罪状的现实基础。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以第二部分的分析、结论为理论依据,对空白罪状中的补充规范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补充规范是空白罪状中用以指明具体犯罪中行为要件的参照,补充规范的范围、其溯及力以及其解释问题,直接涉及空白罪状功能的发挥,对此仍应从空白罪状与罪刑法定原则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入手,使空白罪状既有法的安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弹性,而“弹性不是安定的反对概念”,相反两者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相互联系,借助构成要件的开放性保障刑法的安定性。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0
导言  10-11
第一章 空白罪状的概念  11-20
  第一节 空白罪状定义概览  11-13
  第二节 空白罪状定义的比较分析  13-16
    一、空白罪状的载体  13
    二、空白罪状与参见罪状  13-14
    三、空白罪状的结构  14-16
  第三节 空白罪状的特征及表现形态  16-20
    一、空白罪状的特征  16-17
    二、空白罪状的表现形态  17-20
第二章 空白罪状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20-32
  第一节 空白罪状的理论基础  20-29
    一、空白罪状与罪刑法定主义之民主、法治原则  20-24
    二、空白罪状与罪刑法定主义之法律专属性原则  24-26
    三、空白罪状符合罪刑法定主义之法律明确性原则  26-29
  第二节 空白罪状的现实基础  29-32
    一、空白罪状产生的内在动因  29-30
    二、空白罪状产生的外在需要  30
    三、空白罪状产生的现实根据  30-32
第三章 空白罪状中的补充规范  32-44
  第一节 补充规范的范围  32-37
    一、中外空白罪状立法中有关补充规范的表述概况  32-34
    二、补充规范范围的确定  34-37
  第二节 补充规范的变更与空白罪状的溯及力  37-41
    一、补充规范的变更  37-39
    二、空白罪状的溯及力  39-41
  第三节 补充规范的解释  41-44
结束语  44-45
参考文献  45-48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8-49
后记  49-50

相似论文

  1. 空白罪状与罪刑法定之冲突及其解决路径,D924.11
  2. 论非法经营罪,D924.3
  3. 空白罪状问题研究,D924.3
  4. 空白罪状问题探讨,D924.3
  5. 我国环境刑法空白罪状刍议,D924.3
  6. 空白刑法规范的协调和衔接,D924
  7. 刑事司法中的法官解释研究,D926.2
  8. 非法经营罪构成理论和司法实践探析,D924.33
  9. 论空白罪状,D924.1
  10. 论对非法经营罪堵漏条款适用的合理限制,D924.3
  11. 非法经营罪堵漏条款之适用探讨,D924.3
  12. 论“非法经营罪”堵漏条款的合理限制,D924.3
  13. 非法经营罪之立法完善,D924.3
  14. 博客刑事责任问题探究,D914
  15. 我国刑法空白罪状现状反思与完善,D924
  16. 论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的认定,D924.3
  17. 见危不救行为入罪的法理分析,D924.3
  18.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司法认定,D924.392
  19. 受贿罪若干问题案例分析,D924.392
  20. 论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D924.3
  21. 受贿罪主体相关问题研究,D924.392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刑法 > 总则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