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施尼特凯《钢琴五重奏》创作技法研究

作 者: 康长安
导 师: 贾达群;朱敬修
学 校: 河南大学
专 业: 音乐学
关键词: 施尼特凯 《钢琴五重奏》 核心动机贯穿 结构对位 复风格
分类号: J62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207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阿尔弗雷德·加里耶维奇·施尼特凯(Alfred Garriyevich Schnittke,1934-1998)是20世纪中后期俄罗斯现代音乐的代表人物,一位杰出的、富于创新精神的作曲家。施尼特凯一生创作颇丰,且形式多样,其中不乏优秀、经典之作,为其赢得了国际性声誉。他的音乐作品逐渐已成为作曲家与分析家们的研究热点。施尼特凯的《钢琴五重奏》(Quintett für Klavier, zwei Violinen,Viola und Violoncello)创作于1972-1976年间,是作曲家创作历时最长的一部作品,也是他惟一的一部钢琴五重奏。在该作品中,作曲家扬弃了二战后先锋派的序列技法和比较理性的美学观念,转向突出音乐的抒情性和质朴性,在处理音高、结构以及音乐风格诸方面,堪为经典。该作品是施氏之创作进入“全新创造性年代”的标志;同时从1978年作曲家把《钢琴五重奏》重新改编为乐队版——《In Memorian》观之,足见《钢琴五重奏》在其一生创作中的中心地位。目前,国内外对施尼特凯音乐作品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对《钢琴五重奏》这部作品,尚未作全面、透彻的分析。鉴于此,本文拟以施尼特凯的《钢琴五重奏》为分析、研究对象,运用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分析学和音乐史学等相关研究方法,从音高、结构、风格等视角,以文字说明与图谱诠释相结合的方式,对施尼特凯的《钢琴五重奏》中所体现出来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创作技法进行分析。通过具体的分析研究,客观地评述施氏《钢琴五重奏》中的核心动机贯穿、多重结构对位、多元风格复合等创作技法以及在创作中所受到的时代背景和相关作曲家的影响作用,从而为探索施尼特凯在20世纪中后期,经历了理性的序列技法之后,如何审视“调性”、如何为作品结构布局、如何进行多元风格拼贴等方面提供一个具体的实证。

全文目录


摘要  7-8
ABSTRACT  8-9
序言  9-14
  一、时代背景及俄罗斯战后先锋派概述  9-10
  二、施尼特凯生平简介  10-11
  三、施尼特凯音乐创作概述  11
  四、《钢琴五重奏》在施尼特凯创作中的地位  11-12
  五、《钢琴五重奏》创作技法研究的意义  12
  六、本文写作说明  12-14
第一章 音高组织手段  14-50
  第一节 核心动机贯穿  14-22
    一、核心动机原形及其结构层次  14-16
    二、核心动机各结构层次的重复及变形原则  16-21
    三、主题派生  21-22
  第二节 传统和弦结构的改造  22-26
    一、改造方式  22-23
    二、同三音大、小三和弦叠置(交替)  23-26
  第三节 传统“功能性思维”的借鉴  26-35
    一、“导七和弦”及其复杂化  26-30
      1. “导七和弦”的直接运用  26-28
      2. “导七和弦”复杂化  28-30
    二、传统“属音持续”手法的夸张处理  30-32
    三、传统“功能性”衔接在结构衔接中的借鉴  32-35
  第四节 “十二半音”及“微分音”的运用  35-41
    一、静态陈述  35
    二、动态过程  35-39
      1. 外扩式  35-37
      2. 内聚式  37-39
    三、微分变形  39-41
      1. “五音核心动机”的微分变形  39
      2. “巴赫签名动机”的微分变形  39-40
      3. “死亡主题”的微分变形  40-41
  第五节 “调性”概念外延的拓展  41-50
    一、“主音”、“主和弦”概念外延的拓展  41-42
    二、对“主音”、“主和弦”支持与强化手段的拓展  42-44
      1. “五音核心动机”贯穿  42
      2. “属音”持续对核心动机的支持  42
      3. 导七和弦及其复杂化对核心动机及核心音的支持  42
      4. 轴体运动对核心音的支持  42-44
    三、复合性调性思维——传统调性主题与非调性主题的综合  44-47
      1. 横向综合  44
      2. 纵向综合  44-47
    四、有关《钢琴五重奏》“调性”思维的结论  47-50
第二章 结构布局原则  50-72
  第一节 主要结构原则  51-61
    一、回旋原则  51-54
      1. 回旋原则的微型处理  51-53
      2. 回旋原则的宏观运用  53-54
    二、变奏原则  54-61
  第二节 多重结构对位  61-65
    一、“结构对位”的概念  61
    二、“结构对位”在《钢琴五重奏》中的具体表现  61-65
  第三节 各乐章结构阐释  65-72
    一、第I 乐章  65-66
    二、第II 乐章  66-69
    三、第III 乐章  69-70
    四、第IV 乐章  70-71
    五、第V 乐章  71-72
第三章 “复风格”技术运用  72-88
  第一节 “复风格”的概念及历史流变  72-74
    一、“复风格”的概念  72-73
    二、“复风格”历史流变  73-74
  第二节 “复风格”技术在《钢琴五重奏》中的具体运用  74-88
    一、“复风格”形成的材料来源  74-85
      1. 具有象征意义的材料  74-76
      2. 自行设计的传统风格材料  76-78
      3. 表现“自我”的现代风格材料  78-85
    二、风格对比的位置关系  85-88
      1. 乐章与乐章之间的风格对比  86
      2. 乐章内部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风格对比  86-87
      3. 段落内部声部与声部之间的风格对比  87-88
结语  88-89
主要参考文献  89-95
附录(一)音乐历史中的“复风格”技术概述  95-98
附录(二)施尼特凯音乐中的“复风格”技术简述  98-107
后记  107-108

相似论文

  1. 施尼特凯弦乐四重奏创作技法研究,J614
  2. 中国新音乐的拼贴技术及复风格运用技法研究,J692
  3. “结构对位”的思维及其实践,J614
  4. 自由十二音、卡农、引用与拼贴,J614
  5. 阿尔弗莱德·施尼特凯的四首《大协奏曲》创作技法研究,J614
  6. 施尼特凯大协奏曲中多风格及其复调技法研究,J614
  7. 多元的变化与整体的统一,J622.3
  8. 本特松《平均律钢琴曲集》复调技法研究,J614
  9. 阿沃·帕特钟鸣音乐研究,J605
  10. 陈怡交响乐作品中的“多重结构”解读,J605
  11. 克热内克弦乐四重奏中的十二音技法研究,J614
  12. 谭盾歌剧研究,J822
  13. 高师钢琴教学中关于中国钢琴作品的研究,J624.1
  14.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624.1
  15. 关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几点思考,J624.1
  16. 《炎黄风情·二十四首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曲》之研究,J624.1
  17. 钢琴伴唱《红灯记》中三首唱段的和声研究,J624.1
  18. 异工同曲论“夕阳”,J624.1
  19. 论《霍尔堡组曲》与《冬》在手风琴上改编的研究与探析,J624.3
  20. 拉威尔早期钢琴作品的和声语言探究,J624.1
  21. 莫扎特《G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演奏版本比较研究,J624.1

中图分类: > 艺术 > 音乐 > 器乐理论与演奏法 > 键盘、簧乐理论和演奏法 > 钢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