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浩然在意识形态化时代的个人叙事

作 者: 潘超青
导 师: 辜也平
学 校: 福建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叙事语法 英雄史诗 阶级叙事 权威话语
分类号: I207.4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216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浩然是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存在,他的代表作《艳阳天》、《金光大道》分别是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的写作范示,而他戏剧性的文学命运也昭示着当代文学变更进程的曲折和艰巨,因此,具体地探讨浩然文革前后的小说创作对认识那特殊时代的文学有特殊的意义。浩然的代表作有一套完整的叙事模式,其主要特征包括:1、叙事语法以阶级斗争为中心,通过人物、环境的全面对垒,映照着现实观念形态的二元对立模式;2、英雄形象构成的内省化与理性化及故事结构的拟史诗特点,使叙事获得了寓言层面上的意义,而作为意识形态化身的“神谕”的意象,更增强了英雄史诗的言说合法性;3、作为叙述分化力量的中间人物形象被逐步地抽象化,以阶级原罪取代人性弱点,使原本可能表达出的质疑的声音被宏大的阶级叙事所覆盖;4、全知话语的权威性受到限制,叙述者最终被权威话语所规定,叙述本身成为权威话语系统中的一个符号。从上述叙事特征可以窥见,文学创作在意识形态空前强化的环境中是以特殊的方式存在的,作家的艺术本真和来自时代的政治理念最终在浩然的小说文本中达成一致,《艳阳天》、《金光大道》才成为时代的模本的。由此可见,文革时期极端意识形态化的文学创作是十七年乃至更早的文学尝试的历史延续,而这种文学在文革时期达到顶峰也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必然。

全文目录


导论  5-11
第一章 故事模式的合法化进程  11-17
  一 二元对立的角色模式  11-13
  二 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叙事语法  13-17
第二章 英雄神话光芒下的精神危机  17-25
  一 英雄塑造与神话史诗结构  17-21
  二 史诗形式的潜在修辞与现实功能  21-25
第三章 叙述分化力量的弱化  25-32
  一 中间人物多维度拓展的话语空间  25-29
  二 中间人物颠覆力量的弱化  29-32
第四章 全知叙述所面临的困境  32-38
  一 叙述视角的游移  32-35
  二 文本罅隙与主体意识  35-38
余论  38-40
注释  40-42
参考书目  42-44
中文摘要  44-47

相似论文

  1. 解放区文学中的女性叙事,I206.6
  2. 论萧红小说中启蒙与民间的双重视角,I207.42
  3. 英雄史诗题材影片研究,J905
  4. 蒙古史诗《江格尔》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战争比较研究,I207.9
  5. 探析《格萨尔王传》的伦理思想,I207.9
  6. 传媒与司法的良性互动,G206
  7. 历史的重与轻,I207.42
  8. 论90年代以来的新疆汉语长篇历史题材小说创作,I207.42
  9. 史诗《狄吉尼斯·阿克里特》与瓦西里二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社会,K134
  10. 迪斯尼影片《花木兰》的跨文化研究,J905
  11. 结构主义视角下的《远大前程》,I561.074
  12. 《最后的大亨》的三个版本,I712
  13. 《伊戈尔远征记》与俄罗斯文学,I512
  14. 格雷马斯叙事学理论在童话创作中的运用,I058
  15. 新闻叙事语法论,G212
  16. 论中世纪法、俄两国英雄史诗中的英雄形象,I565
  17. 蒙古族英雄史诗的结安答母题研究,I207.9
  18. 蒙古英雄史诗考验婚研究,I207.9
  19. 革命历史图景与民族国家想象,I207.42
  20. 金庸小说叙事研究,I207.4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小说 > 新体小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