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GIS的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土壤有效含水量研究

作 者: 周文佐
导 师: 潘剑君;刘高焕
学 校: 南京农业大学
专 业: 土壤学
关键词: 土壤 质地 有效含水量 模型
分类号: S152.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458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土壤有效含水量(AWC)在研究区域土壤湿度和灌溉管理、农业生态区划和评价作物生长潜力、模拟因受经济因素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全球土地覆盖变化等方面有重要作用。通过实验的方法获得土壤有效含水量数据,不仅费用高、耗时多,而且往往因为研究尺度大,土壤在空间上高度变异而不可行。运用少量的已知数据,构建土壤AWC经验估算模型是一种较好的方法,简单可行。如再结合GIS技术,构建土壤AWC地理空间模型,对于区域土壤AWC进行定量评价、区域土壤耐旱性评价、指导农业灌溉和以土壤AWC为参数进行植物生产力的估算,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一是初步构建我国典型土壤类型以及区域土壤的土壤AWC经验估算模型,并进行土壤AWC估算;二是运用GIS技术,构建我国土壤AWC地理空间模型,并进行空间分异分析。 研究中分别以黑土、褐土、区域综合土壤为对象,以收集到的土壤理化性状为基础,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和曲线拟合的方法,对土壤AWC的估算模型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AWC估算模型,对于其它类型不一定适用。并且,对于不同的土壤类型的土壤AWC来说,不同的土壤参数的重要性不同。基于土壤质地和土壤有机质的数理统计模型对于模拟估算大尺度区域的土壤有效含水量很适用,操作简单可行。研究所得的土壤AWC估算模型,对于个别土壤类型不适用,但对于粗略地估算大区域范围的土壤水分常数是基本上可行的。 将研究所得的土壤AWC估算模型,结合收集整理的土壤理化数据,进行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土壤AWC估算。结果表明,我国土壤AWC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16%-22%之间,土壤AWC高于25%和低于10%的土壤类型都很少。 运用GIS技术,进行土壤AWC空间建模。土壤图的数字化,并结合收集整理的土壤类型理化数据,构建我国土壤AWC地理空间模型并进行分析。总体来说,我国土壤AWC的区域差异明显,东南部土壤AWC普遍高于西北部,但大区域范围内,也有小区域的局部变异;土壤的有效含水量一般在11-23%之间,而且相对集中在17-21%之间。 研究中对基于土壤质地和土壤有机质的我国土壤AWC模型进行了空间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土壤有效含水量主要集中分布在17.2-21.2%之间,其次是分布在12.0-15.0%之间。总体上来说,东部湿润土壤区域的土壤AWC分布较集中,集中在17.2-21.2%之间;西北干旱土壤区域以及西南高寒土壤区域的土壤AWC主要分布在12.0-21.2%之间,而且有相当大面积的土壤,其土壤AWC分布于12.0-15.0%之间。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基于土壤理化性质估算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土壤有效含水量,并运用GIS技术构建了我国土壤AWC地理空间模型。对于区域土壤AWC研究来说,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只是初步探索,在以后的土壤AWC研究中,估算模型的研究方法、参数的确定、地理空间模型的构建、模型精度等多个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8
图表索引  8-10
第一章 绪论  10-32
  1.1 引言  10
  1.2 土壤有效含水量及其相关的概念和计算  10-12
    1.2.1 相关的概念  10-11
    1.2.2 土壤AWC计算方法  11-12
  1.3 文献综述  12-23
    1.3.1 土壤AWC经验估算的理论基础  12-14
    1.3.2 土壤AWC经验模型研究进展  14-18
    1.3.3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土壤学中的应用  18-23
  1.4 研究区域及土壤概况  23-24
    1.4.1 研究区域简介  23
    1.4.2 土壤概况  23-24
  1.5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24-26
    1.5.1 研究的目标  24
    1.5.2 研究的数据来源  24
    1.5.3 主要内容  24-25
    1.5.4 技术路线  25-26
  参考文献  26-32
第二章 土壤有效含水量经验估算模型研究  32-52
  2.1 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32-33
  2.2 东北黑土土壤AWC估算模型研究  33-36
    2.2.1 研究区域简介、材料和方法  33
    2.2.2 结果与分析  33-35
    2.2.3 模型检验  35-36
  2.3 褐土土壤AWC估算模型研究  36-42
    2.3.1 研究区域、材料和方法简介  36
    2.3.2 结果与分析  36-41
    2.3.3 模型检验  41-42
  2.4 多种土壤组合的区域土壤AWC估算模型研究  42-49
    2.4.1 材料及方法  42
    2.4.2 结果与分析  42-47
    2.4.3 模型检验  47-49
  2.5 小结  49-51
  参考文献  51-52
第三章 土壤有效含水量模拟估算  52-60
  3.1 土壤理化数据及其整理方法  52
  3.2 土壤AWC模拟估算  52-58
  3.3 结果与讨论  58-60
第四章 土壤有效含水量数据及相关数据空间建模  60-80
  4.1 1:400万《中国土壤图》数字化  60-64
    4.1.1 编码设计  60
    4.1.2 与土壤图数字化有关的说明  60-62
    4.1.3 土壤空间数据的编辑  62
    4.1.4 土壤属性数据的编辑  62-64
  4.2 土壤质地及土壤有机质空间建模  64-70
    4.2.1 土壤砂粒含量模型  64-65
    4.2.2 土壤粉砂粒含量模型  65-66
    4.2.3 土壤粘粒含量模型  66-68
    4.2.4 土壤质地类型空间模型  68-69
    4.2.5 土壤有机质含量模型  69-70
  4.3 土壤AWC地理空间模型  70-79
    4.3.1 基于经验估算方法的土壤AWC空间模型  70-76
    4.3.2 基于国外模型的土壤AWC空间模型  76-77
    4.3.3 土壤AWC地理空间模型比较分析  77-79
  4.4 小结  79
  参考文献  79-80
第五章 土壤有效含水量的空间分异分析  80-85
  5.1 土壤有效含水量分区  80
  5.2 基于土壤质地和土壤有机质的土壤AWC空间分异分析  80-82
    5.2.1 东部湿润土壤区域  80-81
    5.2.2 西北干旱土壤区域  81-82
    5.2.3 西南高寒土壤区域  82
  5.3 基于国外模型的土壤AWC空间分异分析  82-84
    5.3.1 东部湿润土壤区域  82-83
    5.3.2 西北干旱土壤区域  83-84
    5.3.3 西南高寒土壤区域  84
  5.4 小结  84
  参考文献  84-85
第六章 结论和讨论  85-88
  6.1 结论与创新点  85-86
    6.1.1 结论  85
    6.1.2 本研究的创新点  85-86
  6.2 讨论  86-87
    6.2.1 土壤AWC估算模型研究  86
    6.2.2 土壤AWC空间模型研究  86
    6.2.3 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86-87
  6.3 展望  87-88
    6.3.1 土壤AWC估算模型构建方法需进一步改进  87
    6.3.2 土壤AWC地理空间模型精度有待提高  87-88
附录  88-105
作者简介  105-106
致谢  106

相似论文

  1. 基于巨磁阻抗效应磁测传感器及地磁匹配算法研究,P318
  2. 电火花加工中的电极损耗机理及控制研究,TG661
  3. 油漆焦油基单颗粒危险废物热解和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X705
  4. 卫星姿态的磁控制方法研究,V448.222
  5. 光纤陀螺温度漂移建模与补偿,V241.5
  6. 轨道交通引起周围环境竖向振动的振源特性分析,U211.3
  7. 基于LIN总线的电动车窗控制方法研究,U463.6
  8. 径向振动模式压电变压器的等效电路模型与应用,TM406
  9. 基于信息熵的课堂观察量化评价模型研究,G632.4
  10. SOA高校迎新系统中的SDO模型的研究与实现,G647
  11. 多重ANN/HMM混合模型在语音识别中的应用,TN912.34
  12. 带径向速度观测的跟踪算法研究,TN953
  13. 基于VRPF的机动目标跟踪的研究,TN957.52
  14. 网络语音传输丢包的恢复技术,TN912.3
  15. 分布式系统的故障注入方法研究,TP338.8
  16. 面向SMDA的服务建模方法及工具实现,TP311.52
  17. 支持XML数据查询的F&B索引结构的研究,TP311.13
  18. 统计机器翻译中结构转换技术的研究,TP391.2
  19. 基于特征的软构件建模方法及其在VMI管理系统中的应用,TP311.52
  20. 基于纹理特征的视频编码技术研究,TP391.41
  21. 光电对抗试验系统软件平台开发,TP311.52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业基础科学 > 土壤学 > 土壤物理学 > 土壤水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