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乙烷氧氯化制氯乙烯催化剂的研制

作 者: 任萍
导 师: 程铁欣
学 校: 吉林大学
专 业: 物理化学
关键词: 催化剂的制备 γ-Al2O3 衍射峰强度 催化剂性能 制氯 流失现象 BET比表面 氯乙烯单体 接触时间 金属表面
分类号: TQ2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129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聚氯乙稀(PVC)应用的推广,如何高效地生产其原料——氯乙烯单体(VCM),已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课题之一。目前,生产氯乙烯的方法主要有乙炔法、乙烯法及乙烷氧氯化法。其中,乙烷氧氯化法是以乙烷、氯化氢及空气为原料。原料气资源丰富,生产成本较低,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本论文主要讨论了乙烷氧氯化制氯乙烯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催化剂的制备;反应装置及反应条件;影响催化剂性能的因素;催化剂的表征及讨论。乙烷氧氯化反应采用的催化剂是以γ-Al2O3为载体,以CuCl2为主催化剂,以KCl和稀土(镧、铈、镨、钕、钐)氧化物为助催化剂,通过浸渍法制备而成的。乙烷氧氯化反应是通过固定流式反应床进行的,产物以乙烯和氯乙烯为主,同时还包括CO、CO2以及多种一氯代或二氯代烃类化合物。产物采用氢火焰检测器通过程序升温的方法进行分析。色谱柱箱的初始温度为40℃,以8℃/min升温到160℃,检测器的温度为180℃,检测结果用记录仪进行记录。我们通过查找文献及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找到适合该反应的条件:反应温度T=500℃;接触时间t=2~4s;铜的质量百分含量为5%;钾的质量百分含量为6%。在该条件下,乙烷转化率、乙烯选择性及氯乙烯选择性分别可以达到95%、50%和30%以上。 <WP=73>影响催化剂性能的因素很多,催化剂的组成、反应温度、反应气流速、接触时间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催化剂的性能。对镧系列(含镧分别为1、3、5、7、9%)及镨系列(含镨分别为1、3、5、7、9%)的催化剂分别做相同条件下的反应,研究了稀土含量的多少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对含La3%和含La5%的两种催化剂分别做寿命考察。结果表明,含La3%的催化剂在所选反应条件下的寿命为30小时;而含La5%的催化剂寿命可达100小时以上,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我们对一些新催化剂和反应后的催化剂做了一系列表征,包括XRD、BET、TG—DTA、ICP及SEM等测试手段。从催化剂的XRD表征结果可以看到,反应后催化剂KCl及γ-Al2O3的衍射峰强度较反应前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对多数催化剂来说,KCl的衍射峰强度在反应后减小,原因是KCl的晶相遭破坏或发生了钾的流失现象。这是导致催化剂失活的原因之一。从BET比表面测试结果来看,负载了活性组分的γ-Al2O3比表面比纯γ-Al2O3比表面有所减小,这是因为有一些组分的颗粒进入了γ-Al2O3的孔隙中,从而使其比表面减小。从对反应起催化作用的角度来看,真正起催化作用的并不是所测得的这个物理表面,而是含有活性中心的表面。我们分别对含La3%、5%、7%的催化剂做10小时、20小时和40小时的反应,并对反应后的催化剂做差热分析。从TG—DTA分析结果可以看到,主要出现三种类型的峰:200℃以下由物理吸附水的脱附生成的峰;333℃附近由沉积在催化剂金属表面上的碳燃烧生成的峰;765℃左右由沉积在催化剂酸性中心上的碳燃烧生成的峰。之所以出现两种不同类型的积碳峰,是由于碳沉积的位置和机理不同,沉积在金属表面上的碳比较容易烧掉,而沉积在酸性中心上的碳不容易被烧掉,因此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从扫描催化剂反应前和反应后的电镜图片来看,反应前催化剂比较均匀地分散在催化剂表面;而反应后催化剂组分明显出现了结块,进一步说明了在反应中会出现积碳现象。催化剂在反应中积碳也是导<WP=74>致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之一。从ICP分析结果来看,反应后催化剂中铜组分的含量明显较反应前减小,而其它组分的含量变化都不是很大。说明在反应中,铜出现了流失现象。铜的流失也会造成催化剂的失活。

全文目录


目 录  6-9
第一章 前 言  9-19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9-12
    1.1.1 市场前景广阔l  9-12
      1.1.1.1 氯乙烯的主要用途  9
      1.1.1.2 聚氯乙烯市场广阔  9-12
    1.1.2 原料资源丰富  12
  1.2 氯乙烯的制备方法  12-18
    1.2.1 乙烯法制氯乙烯  13-15
    1.2.2 乙炔法制氯乙烯  15-16
    1.2.3 乙烷氧氯化法制氯乙烯  16-18
  1.3 乙烷氧氯化反应机理  18-19
第二章 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方法  19-23
  2.1 催化剂制备所用化学试剂及仪器设备  19-20
  2.2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20-21
  2.3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21-23
第三章 催化剂催化性能评价  23-41
  3.1 评价催化剂催化性能采用的反应装置及反应条件  23-26
    3.1.1 评价催化剂活性采用的反应装置  23-25
    3.1.2 评价催化剂活性采用的反应条件  25-26
  3.2 影响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因素  26-31
    3.2.1 催化剂组成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26-30
      3.2.1.1 铜含量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26-27
      3.2.1.2 钾含量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27-30
      3.2.1.3 稀土元素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30
    3.2.2 其它影响催化剂性能的因素  30-31
  3.3 催化剂活性及寿命考察结果与讨论  31-40
    3.3.1 不同镧含量催化剂之间活性的比较  31-34
    3.3.2 不同镨含量催化剂之间活性的比较  34-36
    3.3.3 含铡3%催化剂寿命考察结果与讨论  36-38
    3.3.4 含镧5%催化剂寿命考察结果与讨论3O  38-40
  3.4 本章小结  40-41
第四章 催化剂的表征  41-64
  4.1 XRD表征结果与讨论  41-54
    4.1.1 镧系列催化剂的XRD表征  41-47
      4.1.1.1 不同镧含量催化剂反应前的XRD谱图对比  41-43
      4.1.1.2 不同镧含量催化剂反应后的xRD谱图对比  43-44
      4.1.1.3含镧3%催化剂反应前后的xRD谱图对比  44-45
      4.1.1.4 含镧5%催化剂反应前后的XRD谱图对比  45-46
      4.1.1.5 含镧7%催化剂反应前后的XRD谱图对比  46-47
    4.1.2 镨系列催化剂的XRD表征  47-54
      4.1.2.1 不同镨含量催化剂反应前的xRD谱图对比  47-48
      4.1.2.2 不同镨含量催化剂反应后的XRD谱图对比  48-49
      4.1.2.3 含镨1%催化剂反应前后的XRD谱图对比4l  49-50
      4.1.2.4 含镨3%催化剂反应前后的XRD谱图对比  50-51
      4.1.2.5 含镨5%催化剂反应前后的XRD谱图对比  51-52
      4.1.2.6 含镨7%催化剂反应前后的XRD谱图对比  52-53
      4.1.2.7 含镨9%催化剂反应前后的XRD谱图对比  53-54
  4.2 比表面表征结果与讨论  54-55
    4.2.1 含不同稀土元素催化剂的比表面表征  54-55
    4.2.2 含镨1 %催化剂反应前后的比表面表征  55
  4.3 差热分析结果与讨论  55-60
    4.3.1 含镧5%催化剂的差热分析结果与讨论  56-58
    4.3.2 含镧7%催化剂的差热分析结果与讨论  58-60
  4.4 ICP表征结果与讨论  60-61
  4.5 扫描电镜表征结果与讨论  61-62
  4.6 本章小结  62-64
结论  64-67
参考文献  67-72
中文摘要  72-75
英文摘要  75-77

相似论文

  1. 基于锥形微纳光管的亚波长聚焦及其应用的研究,TN25
  2. 超声冲击对钢轨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TG115.58
  3. 水环境因子对腐植酸与蒽之间作用的影响,X13
  4. 涂装前金属表面预处理的工艺研究,TG174.4
  5. 首饰加工废水处理工艺及机理研究,X703
  6. 甲烷在过渡金属表面吸附和反应的第一原理研究,O647.31
  7. 纳米金胶体及金属表面的增强荧光效应研究,O433.5
  8. 贵金属表面和团簇催化反应机理的第一性原理研究,O469
  9. 金属(银,铜,镍和钴)纳米线的制备及其生长机理,TB383.1
  10. UHF RFID系统标签天线快速设计与测量,TP391.44
  11. 金属表面工艺的特征与现代首饰设计的工艺表现,J526.1
  12. 316L不锈钢血管支架表面精整技术研究,TG175.1
  13. 新型硅烷偶联剂的合成与应用,TB383.1
  14. 分子和分子片段在过渡金属表面吸附的微观动力学,O643.1
  15. 纯铝/铝合金基底上SiO_x陶瓷膜层的CVD制备及其性能研究,TG174.4
  16. 修饰纳米金属及其组装形态的研究,O611
  17. 硅酸盐粉末对金属表面的摩擦修复效应研究,TH117
  18. 多功能等离子弧金属表面改性处理装置应用基础研究,TG174.44
  19. 表面活性剂胶团强化超滤去除水中的镉离子,X703
  20. 近金属表面里德堡氢原子的回归谱,O562.3
  21. 基于BLM生物传感器应用的基础研究,TP212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化学工业 > 基本有机化学工业 > 脂肪族化合物(无环化合物)的生产 > 脂肪族烃卤代衍生物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