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荷戟独行的“战士”

作 者: 荆丽霞
导 师: 樊洛平
学 校: 郑州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陈映真 台湾左翼 理想乌托邦 孤独与坚守
分类号: I206.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3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带来的诸多矛盾的激化,无产阶级运动日渐展开。1922年,无产阶级诗人马雅科夫斯基组织和领导的“左翼艺术阵线”最早用“左翼”命名,用政治上左翼激进派来标榜自己革命的政治色彩。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空前的经济危机,劳资矛盾加剧,从而引发了世界性左翼运动的高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左翼文学运动中得到广泛的传播,并在论争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左翼文学实际上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中国的反映,也是这个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28年,创造社、太阳社接受苏联“拉普”、理论家波格丹诺夫“文艺组织生活论”、日本左翼文艺理论家藏原惟人的“新写实主义”等的影响,在中国文坛正式揭起左翼革命文学的旗帜。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台湾左翼文学的出现与大陆有着相似的背景。在世界性的左翼文学思潮发生发展之时,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社会,在民族存亡的危机时刻,很容易共鸣于左翼思潮。日本殖民者的经济盘剥和政治压迫,促使台湾左翼文学运动高涨。从20世纪30年代“乡土文学”的倡导,到光复初期台湾文坛的重建;从70年代“乡土文学”论战,到八九十年代以陈映真、吕正惠和《左翼杂志》、《人间》为中心的传统左翼思潮的新发展,左翼文学思潮在台湾文学中一直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以“台湾乡土文学的一面旗帜”、“台湾的鲁迅”而饮誉海内外的陈映真,无疑是台湾当代文坛一个杰出的代表。最早从对鲁迅与大陆30年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到对左翼理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接受,陈映真的人生与创作始终与“左翼”密不可分。左翼文学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注,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探索,对政治诉求的表达,这种现实关怀的现实主义精神,这一左翼思想最本质的内涵,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得到鲜明深刻的体现。从60年代对现代主义思潮的批判,70年代“乡土文学”论战,到八九十年代创办《人间》杂志,反对“台独”论战,左翼精神使他永远站在维护民族团结、统一的第一线。陈映真自称为“概念先行”的作家,永远坚持“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写作仅仅是为了有话要说。他始终站在左翼文学立场上,将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对台湾社会诸多问题的思考,用手中的如椽大笔尖锐地呈现于文本中。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的贫困艰辛、小知识分子乌托邦理想的破灭、在台湾的大陆人的生存境遇、对战争的批判、对新殖民主义体制下台湾社会畸形发展的忧虑、对50年代历史的清理与反思,他的作品中绝没有风花雪月,而是充满了对台湾社会现实问题的凝重的审视、思考。陈映真左翼精神使他颇具人格魅力。他拥有坚定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信念,面对台湾社会的崇洋媚外痛心疾首,呼吁建立民族自信,建立文学的民族风格;在“乡土文学”论战和反对文化“台独”、文学“台独”的斗争中,陈映真作为斗争的旗手,积极地站在了第一线参加了战斗。由于自幼家庭宗教氛围的熏陶与五六十年代席卷台湾的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在陈映真的思想中或多或少地融入了基督教与现代主义的东西,但他对此并不是盲目地全盘接受,而是有选择地吸收。在左翼一直被看作“异端”、“另类”的台湾,长久以来,陈映真是不被理解的、孤独的;在大陆,对于经历了“文革”疯狂,正享受着商品大潮带来的丰富的物质生活与自由空气的人们来说,陈映真的思想是不合时宜的。相信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诸多社会、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终会理解陈映真的价值。本文通过对台湾左翼文学思潮发生背景原因的分析,来探讨陈映真左翼思想的萌芽;通过对其文学文本的解读,分析其左翼文学观念逐渐发展、成熟所历经的几个阶段,探讨他文学观中基督教文化、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的融入。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英文摘要  6-9
引言  9-11
第一章 台湾左翼文学传统与陈映真  11-19
  第一节 台湾左翼文学的现实批判传统  11-15
  第二节 “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的写作哲学  15-19
第二章 陈映真左翼文学立场的发展历程  19-37
  第一节 理想乌托邦的追寻与失落  19-23
  第二节 “社会人而非珍域人”的苦涩悲歌  23-26
  第三节 战争与殖民体制下的灵魂扭曲  26-31
  第四节 历史真实下的人性反思  31-33
  第五节 统一大旗下的庄严抒写  33-37
第三章 陈映真文学立场的独特建构  37-48
  第一节 对基督教思想的反思  37-43
  第二节 对现代主义的自省  43-48
第四章 陈映真的现实处境与左翼精神价值的再思考  48-53
  第一节 陈映真的孤独与坚守  48-51
  第二节 左翼精神价值的再思考  51-53
结语  53-55
参考文献  55-58
致谢  58

相似论文

  1. 陈映真小说论,I207.42
  2. 死亡的聚会与狂欢,I207.42
  3. 中国历史上的大同思想,F092
  4. 国民性的百年寻探,I206.6
  5. 时代的灵魂之镜,I207.42
  6. 穿越历史的后街,I206.7
  7. 陈映真小说论,I207.42
  8. 论陈映真的“人间”关怀,I206.7
  9. 孤独的白杨,I207.42
  10. 大学理想:追求完善人格,G640
  11. 汉代“七”体研究,I206.2
  12. 面朝黄土,背负青天,I206.6
  13. 伪满时期文学与政治的游移,I206.6
  14. 《淮南子》中“三代”人物研究,I206.2
  15. 先秦典籍里的酒意象,I206.2
  16. 《礼记·乐记》之“象德”观探析,I206.2
  17. 从文学到革命—丁玲《北斗》、《解放日报》文艺栏时期心态研究,I206.6
  18. 30年代林语堂新闻传播思想研究,I206.6
  19. 清世祖《御注道德经》研究,I206.2
  20. 论白璧德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及其影响,I206.6
  21. 顾随文学思想研究,I206.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现代文学(1919~194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