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色氨酸酶基因工程菌的构建与表达

作 者: 林陈水
导 师: 张建国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生物物理学
关键词: 色氨酸酶 基因克隆 表达 大肠杆菌K-12 L-色氨酸 酶法生产 代谢产物抑制 L-半胱氨酸 吲哚 丙酮酸
分类号: Q7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2年
下 载: 34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用PCR方法从大肠杆菌K-12中得到色氨酸酶操纵子DNA片段,该片段除带有完整的色氨酸酶基因外,还带有负责表达的启动子和调节基因,将这个DNA片段克隆到T载体上,经过测序发现其核苷酸序列与文献报道的完全一致。 将含有色氨酸酶操纵子DNA的T载体的菌株在含有色氨酸的M9培养基中37℃培养能表达大量的目标蛋白,与空宿主相比其酶活只有略微的提高。 为了证明质粒上的基因能表达出有活性的色氨酸酶,将这个DNA片段克隆到PET28c质粒的BamHI和HindⅢ位点上,使该片段受T7 RNA聚合酶的启动子控制,然后转化噬菌体DE3的溶源菌BL21(DE3)。用IPTG诱导表达T7RNA聚合酶,以表达质粒上的目的基因。在葡萄糖存在的条件下,用常规方法发酵和诱导(37℃/1mM IPTG),发现表达的蛋白质条带的分子量与理论上计算的分子量一致。但是发酵液中检测不到吲哚,表明虽然表达了目标蛋白,但表达的蛋白质没有酶活性。在葡萄糖存在的条件下由于分解代谢产物阻遏,基因组上的色氨酸酶基因不表达,加入IPTG只表达质粒上的基因,如果在合适条件下测得色氨酸酶活性,则可以证明质粒上的基因能表达出有活性的色氨酸酶。检测发酵液中有无吲哚的形成,是定性检测酶活的最简单的办法。摸索发酵条件,如改变培养温度和IPTG浓度等,发现在30℃培养条件下,0.2mM IPTG诱导时,发酵液中的吲哚含量最高,表明低浓度的诱导剂或低温诱导有利于表达出有活性的色氨酸酶。在该条件培养得到的菌体能将吲哚、丙酮酸和氯化铵在pH9的条件下转变为色氨酸。总之,根据测序、表达的分子量和酶活性可以证明克隆到的DNA片段确实含有色氨酸酶基因。 上述构建的质粒,含有两个启动子。可以分别用IPTG和色氨酸诱导表达色氨酸酶基因,本论文分别对两种诱导方法进行了发酵条件优化。用IPTG诱导表达实验结果表明:利用T7启动子在胞内能表达出有活性的酶;IPTG与温度的合适组合可以得到较高活性的色氨酸酶,在0.2mM以下浓度的IPTG诱导时,37℃是最适温度,而用较高浓度的IPTG诱导,低温是表达有活性的色氨酸酶的必要条件,而且诱导时间要短。0.2mM IPTG对菌体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在细胞对数生长期前期诱导抑制最强烈,0.1mM IPTG基本不抑制生长;临界浓度0.15mM的IPTG和 37aC是比较好的组合。钙离子能提高酶活10%以上。在葡萄糖存在的条件下,用 IPTG诱导的酶活是不用IPTG诱导的91倍。用色氨酸诱导时添加易利用的碳源, 菌体密度显著提高,总酶活反而降低:诱导剂色氨酸是最佳碳源,酵母膏和硝酸 铰分别是最适有机和无机氮源。镁离子能显著提高酶活,0.01%的泡敌不影响酶活。 另外,还考察了利用不同宿主表达色氨酸酶的情况,发现BL21(DE3)是最佳宿主。 也比较了T载体和pET28C两种载体对生产色氨酸酶的影响。工程菌 BL21①E3)/pET28c1naA的活性是宿主菌 BL21rpE3)的 2.1倍。用色氨酸诱导得 到的菌体比活较用IPTG诱导的高。 然后在10LB.Braun发酵罐上观察了工程菌的发酵过程曲线,底物梢耗以及 酶活曲线。并利用所得的菌体做色氨酸合成实验,分别以吼跺和L-半脐氨酸、叼 跺和丙酮酸以及铰盐作为底物分别合成色氨酸,产物浓度分别达到Zgh4.Zgh。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英文摘要  6-7
第一章 文献综述  7-19
第二章 色氨酸酶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19-42
  2.1 前言  19-26
  2.2 材料与方法  26-29
    2.2.1 菌种  26
    2.2.2 仪器与DNA分析软件  26-27
    2.2.3 试剂与培养基  27
    2.2.4 质粒抽提  27-28
    2.2.5 连接与转化  28
    2.2.6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8
    2.2.7 SDS-PAGE  28-29
    2.2.8 甘油冷冻法简易保存菌种  29
  2.3 目的基因的克隆  29-34
    2.3.1 引物设计  29
    2.3.2 细菌基因组DNA的抽提  29
    2.3.3 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29-31
    2.3.4 用T载体连接、转化JM109  31-32
    2.3.5 讨论  32-34
  2.4 目的基因的鉴定  34-42
    2.4.1 测序  34
    2.4.2 表达实验,SDS-PAGE初略测定目标蛋白的分子量  34-35
    2.4.3 消除本底的酶活性、单独表达外源导入基因  35-39
      2.4.3.1 将目的基因克隆到pET系统的载体  35-38
      2.4.3.2 表达实验  38-39
      2.4.3.3 初步摸索发酵条件,表达有活性的酶  39
    2.4.4 利用含外源基因表达的色氨酸酶的菌体合成色氨酸  39-40
    2.4.5 结论  40
    2.4.6 讨论  40-42
第三章 发酵条件的优化  42-71
  3.1 材料与方法  42-45
    3.1.1 菌种与质粒  42
    3.1.2 仪器与设备  42
    3.1.3 吲哚的定量测定  42-44
    3.1.4 色氨酸的定量测定  44-45
    3.1.5 利用菌体中色氨酸酶合成L-色氨酸  45
  3.2 用IPTG诱导表达有活性的色氨酸酶  45-59
    3.2.1 IPTG浓度对色氨酸酶的表达的影响  45-48
    3.2.2 添加不同pH缓冲液对色氨酸酶表达的影响  48-50
    3.2.3 底物与辅酶对色氨酸酶表达的影响  50-51
    3.2.4 L-Arg对色氨酸酶表达的影响  51
    3.2.5 磷酸盐浓度对色氨酸酶表达的影响  51-52
    3.2.6 金属离子对色氨酸酶表达的影响  52
    3.2.7 葡萄糖浓度对色氨酸酶表达的影响  52-53
    3.2.8 发酵液装量对色氨酸酶表达的影响  53-54
    3.2.9 诱导时机与时间的选择  54-57
    3.2.10 诱导温度对色氨酸酶的表达的影响  57-58
    3.2.11 总结  58-59
  3.3 用色氨酸诱导表达色氨酸酶  59-71
    3.3.1 温度对色氨酸酶生产的影响  59-60
    3.3.2 碳源对色氨酸酶生产的影响  60-61
    3.3.3 氮源对色氨酸酶生产的影响  61-63
    3.3.4 金属离子对色氨酸酶生产的影响  63
    3.3.5 磷酸盐对色氨酸酶生产的影响  63-64
    3.3.6 维生素对色氨酸酶生产的影响  64-65
    3.3.7 初始pH对色氨酸酶生产的影响  65
    3.3.8 正交试验  65-66
    3.3.9 不同宿主对色氨酸酶活性的影响  66-67
    3.3.10 不同载体对色氨酸酶活性的影响  67
    3.3.11 发酵过程曲线  67
    3.3.12 总结  67-69
    3.3.13 两种诱导方法的比较  69-70
    3.3.14 利用菌体中色氨酸酶合成L—色氨酸  70-71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71-74
参考文献  74-76
致谢  76

相似论文

  1. 转玉米高光效C4型PEPC基因小麦光合生理特性研究,S512.1
  2. 丙酮酸、肌酸及丙酮酸肌酸对肉鸡氨基酸谱的影响及相关酶活性的研究,S831.5
  3. 丙酮酸肌酸对肉鸡脂肪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的影响,S831.5
  4. 丙酮酸肌酸对大鼠蛋白质代谢的影响,S865.12
  5. 采后黄冠梨有机酸变化及代谢酶调控研究,S661.2
  6. 丙酮酸钠对体外循环犬红细胞能量代谢和血浆内NO浓度的影响,R654.1
  7. 3-溴丙酮酸诱导骨肉瘤细胞株MG63凋亡的实验研究,R738
  8. 蛋白酶A敲除对工业啤酒酵母生理代谢和发酵的影响,X792
  9. 家蚕丙酮酸脱氢酶激酶基因的表达特性分析及原核表达,S881.24
  10. 转甘蔗pepc基因籼稻及其与光合作用相关的生理特性分析,S511.21
  11. 蓝藻PEPC基因转化烟草的生理生化效应研究,Q943.2
  12. 提升光滑球拟酵母酸耐受性加强丙酮酸合成,TQ921.7
  13. 强化聚唾液酸合成及唾液酸单体制备的研究,TQ460.1
  14. 油茶丙酮酸激酶基因的全长cDNA及部分基因组序列克隆,S794.4
  15. M2-PK、C-erbB-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R735.2
  16. 丙酮酸乙酯对人胰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R735.9
  17. 丙酮酸乙酯对CIA大鼠关节炎症及滑膜组织HMGB1的影响,R593.22
  18. 丙酮酸激酶在活化离子和底物诱导下的构象变化机理研究,R341
  19. 玉米ppdk转化籼稻及其对光合特性影响的研究,S511.21
  20. 转玉米C_4型pepc基因小麦光合生理特性的研究,S512.1
  21. 丙酮酸高产菌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的研究,TQ922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分子生物学 > 基因工程(遗传工程)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