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斑级管理中的群体效应

作 者: 包宗丽
导 师: 孟繁华
学 校: 首都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管理
关键词: 班级管理 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 群体整合
分类号: G45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2年
下 载: 419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在查阅了大量有关班级管理的文献的基础上,针对班级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同类型的群体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在理论阐述过程中,分别对班级中的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同时,问卷调查的分析也证明了学生对两种群体作用的认同。从而得出结论: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发挥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必须做好两种群体的整合工作。 一、对正式群体作用的剖析。群体的发展分为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本位群体)几个阶段。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巨大力量。同时,班集体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还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所以,组建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对非正式群体作用的分析。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的,因而具有不同于正式群体的特点。在满足学生需要方面,非正式群体起到了正式群体难以替代的作用。自我概念的形成、学生心目中的参照群体、中学生的同伴关系、社会化问题等都是影响中学生成长的重要内容。同时,他们也与非正式群体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可否认,非正式群体在对中学生成长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特别是“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 三、对初中二年级三个班的学生作了问卷调查。了解每个班学生的同伴关系情况,以及他们对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态度。结果表明,中学生对正式群体还是基本认同的,并开始意识到了同伴在他们学习、生活中的作用,从而证明了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在中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都有相互之间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班级管理中应重视群体效应的观点。一方面,要有意识地组建班集体。另一方面,要注意对班级中的两种群体的整合。惟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班级中两种群体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全文目录


第一部分 引言  5-10
  一、 选题缘起  5-6
  二、 论题研究的意义  6
  三、 概念的界定  6-10
第二部分 班级管理中群体的作用  10-23
  一、 充分发挥正式群体的作用  10-13
    1. 群体发展的几个阶段  10-11
    2. 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11-13
  二、 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13-23
    1. 非正式群体的产生  13-14
    2.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14
    3. 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14-20
    4. 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20-23
第三部分 问卷分析  23-39
  一、 三个教学班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状况  23-24
  二、 学生友伴关系的差异性  24-39
第四部分 结论及建议  39-46
  一、 组建班集体  39-42
  二、 班级群体的整合  42-46
参考文献  46-48
附录  48-50
后记  50-51

相似论文

  1. 东莞市镇区普通高中班级自主管理的研究,G635.1
  2. 基于和谐理念的初中班级管理研究,G635.1
  3. 初中班级小组合作管理研究,G632.4
  4. 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管理沟通的研究,G635.5
  5. 高校非正式群体的现状研究及思想引导,G641
  6. 非正式群体成员自我差异和自我监控水平研究,C912.2
  7. 非正式群体对中职生思想品德的影响与教育对策,G711
  8. 基于社会系统理论的小组合作学习实验研究,G424
  9. 初中学生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现状及管理策略研究,G635.1
  10. 企业组织中非正式群体的效应研究,C936
  11. 论非正式群体对中学生社会化的积极影响,G630
  12. 非正式群体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B844.2
  13. 初中非正式群体对班集建设影响的实践探索,G635.1
  14.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研究,G718.2
  15. 中专学校语文课堂管理浅谈,G633.3
  16. 非正式群体状况及班级管理策略,G451
  17. 企业非正式群体理论及作用研究,F270
  18. 加强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德育工作,G631
  19. 初中实行“导师制”的策略研究,G632.0
  20. 贫困地区农村初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研究,G635.5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教师与学生 > 教师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