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遗传性白内障与基因突变和蛋白质功能改变
作 者: 李飞峰
导 师: 马旭
学 校: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专 业: 遗传学
关键词: 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 基因突变 生物信息学 蛋白质稳定性 蛋白聚集
分类号: R776.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4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一、研究目的:1.1、利用等位基因共享分析与定位候选克隆的策略,对两个临床表现类型不同的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进行基因定位。1.2、对已经发现的基因突变,从生物信息学和蛋白结构与功能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疾病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二、研究方法:1.1、临床表型的研究1.1.1、知情同意后,采集静脉血5 mL。家系患者在北京同仁医院接受全身及眼部检查,非患者仅接受眼部检查。1.1.2、散瞳后经裂隙灯和眼底镜检查确定临床表型,对未手术患者进行眼部的图像数码采集和处理。1.2、基因定位的研究1.2.1、通过目前掌握的资料,分析遗传性白内障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位点,初步确定高怀疑基因突变位点。1.2.2、排除性分析,Linkage软件包计算LOD值,基因测序确定基因突变位点。1.2.3、DHPLC分析家系中所有患者、非患者以及100个与家系无关的正常人,进一步确定基因突变位点。1.3、生物信息学的研究1.3.1、Vector NTI、DNAMAN、BioEdit等生物信息学软件,以及NCBI、UCSC等数据库,分析基因和蛋白质的一般性质。1.3.2、Swiss-model software(version 3.5)、CLC protein workbench 3(version 3.0.2)、ExPaSy、Radar、Phyre software(version 0.2)等网络蛋白质预测软件,分析蛋白质突变型和野生型疏水性、复杂性等特殊性质的特点和差异。1.4、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研究1.4.1、调取目的基因的cDNA序列,点突变法构建突变型cDNA序列;原核表达野生型和突变型目的蛋白;分离纯化目的蛋白。1.4.2、远紫外圆二色(CD)光谱、内源和外源荧光、透射电子显微镜等于段,研究内源荧光光谱、外源荧光光谱、持续扫描光谱等,分析蛋白质野生型和突变型亲疏水性、稳定性和聚集等性质的特点和差异。三、主要结果:3.1、致病基因定位及其突变检测,首次发现CRYGD基因p.G61C突变可以导致遗传性先天性珊瑚型/核型白内障;首次发现BFSP2基因p.R339H突变可以导致遗传性先天性板层型白内障。3.2、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发现:p.G61C突变和p.R339H突变位于进化保守区,使蛋白基本性质和氨基酸的组成比例发生变化;突变位点区域氨基酸测链、蛋白质亲疏水性、复杂性、疏水力矩和二级结构都发生改变,精氨酸和组氨酸pKr(R)值差异较大。3.3、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发现:突变对蛋白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影响不大,但使得CRYGD蛋白的稳定性显著降低。在蛋白质遭受热和化学变性剂时,突变体蛋白更容易发生变性,并伴随着严重聚集的出现,暗示稳定性的降低和更容易发生聚集可能与遗传表型相关。BFSP2蛋白的突变使得其体外组装的速度变慢,组装形成的纤维的单体数量变小,表明突变显著影响了BFSP2的正常生理功能。四、主要结论:4.1、先天性珊瑚型/核型白内障家系,突变基因为CRYGD基因,此临床表型在该基因中有很大的代表性;先天性板层型白内障家系,突变基因为BFSP2基因,此临床表型在该基因中首次发现,并且首次发现5号外显子上的突变位点。4.2、发现CRYGD基因的p.G61C突变以及BFSP2基因的p.R339H突变可以导致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4.3、p.G61C突变对CRYGD蛋白质三级结构的影响不明显,但60位点左右性质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到整个蛋白质的亲疏水性和稳定性,进而影响到蛋白质的功能,进而导致白内障的生成;BFSP2基因p.R339H突变对蛋白质三级结构的影响不明显,但精氨酸和组氨酸pKr(R)值的较大差异、二级结构性质的改变以及339位点左右蛋白疏水力矩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到蛋白质的功能,进而导致白内障的生成。4.4、成功构建CRYGD基因野生型、BFSP2基因野生型、CRYGD基因p.G61C突变型、BFSP2基因p.R339H突变型的cDNA序列;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得到CRYGD基因和BFSP2基因野生型和突变型蛋白,发现CRYGD蛋白为可溶性表达,BFSP2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借助多种生物物理技术手段,分析了两种蛋白的生化和生物物理性质,发现CRYGD蛋白突变型比野生型更容易在胁迫下发生聚集、稳定性下降、环境耐受性下降,BFSP2蛋白突变型比野生型形成正常功能纤维的能力降低。
|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8 Abstract 8-11 缩写词表 11-12 前言 12-15 1、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的研究现状和特点 12-13 2、晶状体蛋白质研究现状 13 3、细胞骨架蛋白研究现状 13 4、蛋白质的变性与去折叠 13 5、本论文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3-15 第一章 珊瑚型/核型先天性白内障与基突变和蛋白质功能的改变 15-55 第一部分 珊瑚型/核型白内障的致病基因定位及其突变检测 15-26 1. 研究对象与实验材料 15 2. 研究方法 15-18 3. 研究结果 18-23 4. 讨论 23-25 5 附图 25-26 第二部分 CRYGD基因突变所致白内障分子生物信息学的研究 26-35 1. 研究目的 26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6 3. 研究结果 26-33 4. 讨论 33-35 第三部分 CRYGD基因突变所致蛋白功能改变研究 35-55 1. 研究对象与实验材料 35 2. 研究方法 35-38 3. 研究结果 38-45 4. 讨论 45-47 5 附图 47-55 第二章 板层型先天性白内障与基因突变和蛋白质功能的改变 55-84 第一部分 板层型白内障的致病基因定位及其突变检测 55-62 1. 研究对象与实验材料 55 2. 研究方法 55 3. 研究结果 55-59 4. 讨论 59-61 5 附图 61-62 第二部分 BFSP2基因突变所致白内障分子生物信息学的研究 62-70 1. 研究目的 62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62 3. 研究结果 62-69 4. 讨论 69-70 第三部分 BFSP2基因突变所致蛋白功能的改变研究 70-84 1. 研究对象与实验材料 70 2. 研究方法 70-72 3. 研究结果 72-77 4. 讨论 77-79 5 附图 79-84 第三章 结论 84-86 1. 论文总结 84-85 2. 下一步工作 85-86 参考文献 86-98 文献综述:先天性白内障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98-103 附本论文中遗传分子标记及基因特异引物序列 103-107 附本论文所用溶液及其配制 107-110 个人简历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110-112 致谢 112-113
|
相似论文
- BioLab面向生物计算服务的网格系统,TP399-C8
- 南极冰藻GPx、GST和SAHH基因的克隆、定量分析及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Q943.2
- 高温蛋白酶Pgsey及解旋酶Htc16特征的初步研究,Q814
- 红曲霉洛伐他汀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克隆与分析,TQ927
-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hrp基因簇部分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S436.5
-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致病相关基因筛选及luxR基因功能分析,S436.5
- 八种昆虫转录组数据中OBP、CSP和RyR基因预测及序列分析,S433
- 小麦基因电子表达分析平台的构建及相对于水稻的小麦特异基因的鉴定,S512.1
- 两个玉米转录因子ZmC4HC3和ZmNAC的克隆与表达分析,S513
- 迟发的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与CRX基因突变相关性的研究,R774.1
- 水稻Rho家族OsRacD及其5种潜在互作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S511
- 斯氏按蚊感染约氏疟原虫后24小时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分析,R531.3
- 温度影响体外培养大鼠精原细胞SCF/c-kit增殖通路及细胞周期,R698
- 斑状角膜营养不良CHST6基因突变及组织病理学研究,R772.2
- 中国人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IGT/IFG患者患者成对盒基因6基因突变/变异的筛查,R587.1
- 家蚕HSP基因的表达调控研究,S881.2
- 电离辐射诱发microRNA表达改变及其对辐射损伤调控机制,R144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与发病机制的研究,R554.6
- 青岛地区乙肝病毒BCP基因突变与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研究,R512.62
- 启东肝癌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前C/C区变异与肝癌发生关系的研究,R735.7
- 上海近郊某地区犬Torque Teno virus感染率调查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S858.292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眼科学 > 晶状体与玻璃体疾病 > 白内障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