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彷徨于公与私之间的写作

作 者: 杨文军
导 师: 张卫中
学 校: 华中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鲁迅 公共性 私人性
分类号: I21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1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认为鲁迅兼有“战士”和“文人”两种身份,其写作有“公”与“私”两种诉求,其作品也就相应地呈现出“公共性”和“私人性”两种风格。其小说集《呐喊》和大部分杂文属于公共性文本,而《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和《故事新编》则属于私人性文本,这是大体的划分。其复杂性在于:这两种风格表现为一种互渗性特征,即公共性文本的私人化和私人性文本的公共化,由此带来鲁迅作品的“芜杂”。鲁迅的公共性诉求为政治上的肯定性阐释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加快了其作品的经典化进程。而私人性诉求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其赢得了民间知识分子的崇拜。但其强烈的公共性诉求限制了他的天才的充分发挥,其作品的艺术性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本文分为六个部分:引言部分指出1949年以来的鲁迅接受经历了一个由官方主导的公共性崇拜到民间私人崇拜的过程。第一章指出鲁迅有战士和文人两种身份,战士身份表现为在服从性之下的战斗性,文人身份表现为敏感性和消沉性。第二章根据鲁迅战斗性的“起”和“落”,将鲁迅的写作历程分为六个时期,并简要分析了公共性和私人性在不同时期作品中的体现。第三章具体分析了《呐喊》和杂文(《新青年》和左联两个时期)的公共性及《彷徨》和《野草》的私人性。第四章具体分析了《呐喊》作为一个公共性文本的私人化的特征及《朝花夕拾》和《故事新编》作为私人性文本的公共化的特征。结论部分指出鲁迅作品的公共性和私人性为其带来了政治上和思想、艺术上的成功,而过于强烈的公共性诉求限制了其艺术天才的发挥,为其自身和中国文学带来了巨大的遗憾。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4-5
Abstract  5-7
引言 从官方偶像到民间偶像  7-9
第一章 身份论:“战士”与“文人”  9-17
  一、作为“战士”的鲁迅  9-14
  二、作为“文人”的鲁迅  14-17
第二章 目的论:“为公”与“为私”  17-25
第三章 文本论(上):公私分野  25-45
  一、公共性文本  25-36
    (一) 《呐喊》  25-30
    (二) 杂文  30-36
  二、私人性文本  36-45
    (一) 《仿徨》  36-38
    (二) 《野草》  38-45
第四章 文本论(下):公私互渗  45-58
  一、公共性文本的私人化  45-48
  二、私人性文本的公共化  48-58
    (一) 《朝花夕拾》  48-52
    (二) 《故事新编》  52-58
结论 天才的成功与遗憾  58-63
参考文献  63-67

相似论文

  1. 言语生命表现论视野下高中鲁迅小说教学研究,G633.3
  2. 从意识形态操纵角度看鲁迅的翻译思想,H059
  3.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比较鲁迅与林语堂的翻译思想,I046
  4. 鲁迅与摄影,I210
  5. 对弱势群体生存况味的人性化书写,I207.42
  6. 漫步云端的诗意与尴尬,I207.42
  7. 王瑶现代学术思想研究,I209
  8. 鲁迅与延安文艺,I206.6
  9. 丁玲与鲁迅:女性命运的共同关爱与书写者,I207.42
  10. 商标行政执法研究,D922.1
  11. 儿童成长视角中的鲁迅启蒙教学研究,G623.2
  12. 网络条件下青年群体公共和私人领域的构建与维护,C913.5
  13. 大众媒介公共性研究,G206
  14. 鲁迅的书籍装帧艺术研究,J524
  15. 论公共关系视角下城市雕塑艺术的研究,J313.2
  16. 鲁迅回忆性散文中的人物建构,I210.5
  17. 走“近”鲁迅,才能走“进”鲁迅,G633.3
  18. 地域形象的载体,I206.6
  19. 鲁迅杂文否定性意象研究,I210
  20. 人与文:都市体验观照下的鲁迅30年代杂文,I210.4
  21. 论鲁迅的诗歌创作,I210.5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作品集 > 鲁迅著作及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