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康德美学中的自由观

作 者: 夏清宇
导 师: 谭好哲
学 校: 山东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康德美学 自由 感性 理性 席勒 黑格尔 马尔库塞
分类号: I0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32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感性理性在艺术中的和谐及主体从这种和谐中得到的自由为中心,以康德美学为主要的阐述对象,并涉及席勒黑格尔马尔库塞美学对康德的继承。全文内容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康德美学对感性与理性的调和。第一节总论康德哲学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在中世纪,主体一切认识和行动都应遵照上帝的启示,服从上帝在世间的代言人即教会,所以主体是没有自由的。在中世纪之后,信仰被理性所取代。理性主义者认为主体应该积极主动地运用自身的理性,让理性来引导自己的认知,依据理性的判断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在理性中找到自由。文艺复兴时期,大陆理性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在广义上都属于理性主义,都有这样的倾向。而德国古典哲学则更加清晰地强调了理性与自由的问题。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启者,他在《什么是启蒙》一文中说启蒙就是要唤起人们自主地运用理性,而不是听信权威与教条。康德所主张的理性主义的确使主体从信仰的压迫与愚弄中解放出来,得到自主。但是对理性过分标举必然会引起对感性的压抑,感性因为受到压抑而不自由,理性在与感性的不协调关系中也不自由。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感性与理性就处于对峙或分立的状态,康德便以其美学来对二者进行调和。第二节论述鉴赏判断中知性与想象力的自由游戏。在康德的认识论中,知性能力规约着感性的感官能力与想象力,使得感性质料必须在知性范畴中以固定的方式受到整合。知性能力对感性认识能力的这种规约使得双方都不自由。而在审美鉴赏判断中,一方面知性不再以明确的概念来规约想象力,因此想象力得以自由地活动;另一方面,想象力也没有排除知性能力而成为鉴赏判断的全部,知性对于审美活动仍然具有某种规约性,使得审美判断虽然没有概念的参与却与科学判断一样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第三节论述道德原则与快乐原则在崇高体验中的和谐状态。在康德的伦理学中,感性欲求与道德原则处在对峙之中,主体被要求无条件地服从道德原则而压抑感性的快乐原则,因此产生痛苦和不自由感。而在康德美学对崇高体验的界定中,崇高感包含了一个从痛感到快感的转化过程,先是主体的感性能力受挫或感性存在受到威胁,使主体感到痛苦,然后道德原则被激发起来克服了一切障碍,使主体感到快乐,可见道德原则在这里与快乐原则得到了统一。第四节论述本体与现象在美之中的合一。从康德的整个哲学体系来看,道德的本体与由知性规则和感性原则所支配的现象是分裂的,主体就处在这种分裂的世界中。虽然康德想以“至善”概念来统一分裂的双方,但这种统一完全依赖于几个公设,依赖于信仰,没有现实性。在美学理论中,康德以“美的理想”、“天才”、“美是道德的象征”等概念或命题对分裂的现象与本体进行了另一种结合,使得道德理念在审美现象中呈现出来。康德美学对感性与理性的一系列调和都是以理性为重心的,调和的目的是将美作为一个过渡,引导主体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他仍然将理性设定为主体真正的自由来源,把感性与理性的和谐放到中心位置,但客观上为后人昭示了一个探索的方向。下编:席勒、黑格尔、马尔库塞对康德美学的继承发展。第一节论述席勒对康德美学的继承。席勒认为主体同时具有有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二者分别代表了主体的感性与理性、主动与被动的两方面,二者常常处在冲突中,只有第三种游戏冲动可以调和它们。游戏冲动的对象是“活的形象”,也就是一种审美表象,它由感性质料与理性形式组成,是主体和谐与自由的显现。第二节论述黑格尔对康德美学的继承与发展。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的整个哲学体系阐述的是理念的自我异化自我认识的过程,理念经历了从自在状态到异化为感性存在再回到自身的过程,而艺术美处于理念与感性形式最和谐的一个阶段。席勒与黑格尔都继承了康德的思想,将美与艺术作为感性与理性之间的过渡,认为理性才是主体最终的自由所在,所以他们阐述的感性与理性在艺术中的和谐也是以理性为主导的。他们对康德美学的发展在于将康德美学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转变为客观唯心主义,将感性与理性主观上的和谐设定为客观的存在。席勒的美学思想在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之间徘徊,黑格尔则以其客观唯心主义美学完成了这个转变。第三节论述马尔库塞对康德美学的修正。德国古典主义美学都是在理性为主导的基础上对感性与理性进行调和,充分体现了理性主义时代的特点。在后工业时代,批判理性蜕化为科技理性,科学思维成为唯一具有合理性的思维方式,科学主义笼罩了整个社会的运转(包括经济与政治体系的运转),渗透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主体完全受制于理性秩序,成为理性系统上的一个被动的齿轮,完全失去了主动性,创造性,丰富性。在此时代与思想背景之下,马尔库塞要求标举感性,借助感性与现实理性秩序之间的“异在性”来实现主体的自由。但他所说的感性自由并不是弗洛伊德意义上的具有破坏性的感性,而是符合道德原则并与物质生产相和谐的感性,所以他所要求的是感性与理性相结合而形成的新感性。弗洛伊德认为感性与理性不能真正得到调和,而马尔库塞从康德席勒那里获得思想资源,认为通过艺术可以实现和谐状态,并能通过艺术中的和谐来改变现实中的不和谐。马尔库塞对前人的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提倡以感性为主导的感性与理性的调和,改变了前人对理性的偏重,使相应的问题在时代演变的过程得到另一个角度的挖掘。二是他更关注社会实践,关注美学乌托邦的现实性。依据康德的思想,感性与理性在美和艺术中的和谐局限于主观领域,席勒和黑格尔则认为这种和谐与自由客观存在于审美表象中,但他们没有完全跳出艺术与美的领域,关注现实中的和谐与自由,陷于美学的乌托邦中。而马尔库塞则一贯对社会制度层面比较关注,所以对美学乌托邦的现实性进行了一定的考量。单纯依靠美和艺术能否解放人类,他是有所怀疑的,但他没有找到更好的方式,最终还是回到原处。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8
ABSTRACT  8-12
引言  12-14
上编 康德美学感性理性的调和  14-29
  第一节 康德哲学中的理性与感性的关系  14-15
  第二节 鉴赏判断中知性与想象力的自由游戏  15-21
  第三节 崇高:道德原则与快乐原则的和谐状态  21-24
  第四节 美的理想:本体与现象合一  24-29
下编 席勒黑格尔马尔库塞对康德美学的继承和发展  29-40
  第一节 席勒对康德美学的继承  29-31
  第二节 黑格尔对康德美学的继承和发展  31-35
  第三节 马尔库塞对康德美学的修正  35-40
结束语  40-42
参考文献  42-44
致谢  44-45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5

相似论文

  1. 羟基化锌催化臭氧化去除水中2-MIB的研究,X703
  2. 基于μ综合的二自由度控制方法及应用研究,TP273
  3. 电动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特性分析与控制,TP242.2
  4. 基于导师临床经验的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蛋白尿的研究,R277.5
  5. 测量微波材料介电常数的新方法研究,O441.6
  6. 基于感性工学的家具把手及拉手设计研究,TS664.01
  7. 高性能聚丙烯腈的合成与表征,O631.3
  8. GMA的ATRP聚合及立构规整性的研究,O631.3
  9. 布克金生态政治学思想研究,D09
  10. 中国区域行政合作的非均衡演进研究,D630
  11.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研究,C913.68
  12. “综合社会契约论”研究,B82-05
  13.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研究,A811
  14. 权力和利益界定的国家战略,D80
  15. 醉态犯罪研究,D917
  16. 介孔二氧化钛光催化降解橙黄Ⅱ的研究,X791
  17. 五种不同甜樱桃砧木旱涝和高温胁迫适应性评价,S662.5
  18. 蜂胶软胶囊增强免疫功能和毒理性研究,R285
  19. 劳思光文化哲学思想控赜,G02
  20. 阿马蒂亚·森发展观的伦理解读,B82-05
  21. 农村社会救助中村集体对民间救助资源的整合,F323.89

中图分类: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文艺美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