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华夏地块下三叠统岩石重磁化研究

作 者: 丁敬海
导 师: 沈忠悦;董传万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矿物学 岩石学 矿床学
关键词: 早三叠世 古地磁 重磁化 华夏地块 扬子地块 华南板块
分类号: P585.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8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华夏地块上的福建(175块)、广东(246块)和广西(283块)的下三叠统700余块独立定向样品进行了古地磁研究。大多数样品受到后期重磁化而掩盖了原生特征剩磁,只有黄坌早三叠世大冶组样品分离出高温特征剩磁。对福建永安上京镇周边所采的早三叠世溪口组、广东黄坌剖面早三叠世大冶组、广西早三叠世马脚岭组和南洪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的研究表明,样品的载磁矿物基本上以假单畴形态的磁铁矿为主。而广东黄坌的13-18采点、广西那梭的4-6采点以假单畴、多畴态的赤铁矿为主。大多数标本的热退磁显示两组分量。低温(0-200℃)组分方向与采点的地磁场方向一致,为现代地磁场的粘滞剩磁。福建溪口组高温(350-600℃)组分的地理坐标下平均磁化方向,Dg=11.2°,Ig=43.9°,kg=73.4,α95=6.5°,而地层坐标下则为:Ds=31.3°,Is=65.2°,ks=11.1,α95=17.4°。显然,地理坐标下方向集中,倾斜矫正后剩磁方向分散。地理坐标下的古磁极位置:79.9°N,205.2°E,dp=8.1°,dm=5.1°,古纬度为25.7°N。与Yang等人(2001)获得的扬子地块视极移曲线上的晚白垩世的极基本重合,应是晚白垩世燕山期重磁化的结果。广东黄坌大冶组100-300℃分离出一组叠加剩磁,平均磁化方向,Dg=5.1°,Ig=44.6°,κg=36.8,α95=10.1°。褶皱检验表明,随着逐步展平,κ值逐渐降低,表明是褶皱后获得的剩磁组分。地理坐标下古磁极位置:85.1°N,183.0°E,dp=12.7°,dm=8.0°。这一古地磁极与Yang等人(2001)所获得的扬子地块视极移曲线对比,应为燕山期的重磁化。广西板新的样品在350-700℃退磁区间获得稳定的剩磁方向,板新:地理坐标下平均磁化方向,Dg=358.5°,Ig=45.4°,kg=3210,α95=2.2°,地层坐标下Ds=324.5°,Is=67.2°,ks=3100,α95=2.2°。层面坐标下剩磁方向分散,地理坐标下剩磁方向集中,表明是褶皱后获得的重磁化的剩磁组分。对应古磁极位置85°N,91.4°E,dp=2.8°,dm=1.8°,古纬度为26.9°N。与朱日祥等人(1998)获得的扬子地块的第四系的极位置在95%置信区间是重合的,表明是喜山期以来重磁化的结果。广西那梭地区那洪组获得的平均磁化方向,地理坐标下为Dg=0.8°,Ig=37.5°,k=38.3,α95=11°,地层坐标下为Ds=42.5°,Ig=10.8°,k=1.4,α95=105.5°,褶皱检验表明,随着逐步展平,κ值逐渐降低,表明是褶皱后获得的重磁化方向。对应地理坐标下的古磁极位置89°N,242.4°E,dp=12.9°,dm=7.6°,古纬度为21°N。与朱日祥等(1998)获得的扬子地块的第四系的极位置在95%置信区间是重合的,表明是喜山期以来重磁化的结果。华夏地块广泛地存在重磁化。华夏地块的重磁化发生于中生代和新生代,是由于华夏地块中生代岩浆活动对早三叠世岩石的改造作用,以及华夏地块燕山期的强烈构造运动,新生代的重磁化则与其低纬度环境温暖潮湿气候下的深度风化作用有关。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7
ABSTRACT  7-11
第一章 绪论  11-14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2
  1.2 所做工作  12-13
  1.3 项目来源  13-14
第二章 地质概况  14-22
  2.1 华南地质构造与早三叠世地层分布  14-17
    2.1.1 华南地质构造  14-15
    2.1.2 华南早三叠世地层分布  15-17
  2.2 各采样区地质概况  17-19
    2.2.1 福建上京地质概况  17-18
    2.2.2 广西采样区地质概况  18
    2.2.3 广东黄坌地质概况  18-19
  2.3 样品的采集和测量分析  19-22
    2.3.1 样品的野外采集  19-20
    2.3.2 样品的制备和测量  20-22
第三章 剩磁分析  22-46
  3.1 福建上京溪口组岩石样品的热退磁分析  22-36
    3.1.1 采点1样品的热退磁分析  22-24
    3.1.2 采点2样品的热退磁分析  24-25
    3.1.3 采点2样品的热退磁分析  25-28
    3.1.4 采点4样品的热退磁分析  28-29
    3.1.5 采点5样品的热退磁分析  29-35
    3.1.6 上京各个采点样品总热退磁分析  35-36
  3.2 广西板新、上石和那梭采样点热退磁分析  36-42
    3.2.1 板新样品热退磁分析  36-37
    3.2.2 上石町览样品热退磁分析  37-39
    3.2.3 那梭样品热退磁分析  39-42
  3.3 广东黄垒采样点热退磁结果分析  42-46
    3.3.1 采点1-12热退磁结果分析  42-44
    3.3.2 采点13-18热退磁结果分析  44-46
第四章 岩石磁学研究  46-59
  4.1 福建上京采样区岩石磁学研究  46-48
  4.2 广西在妙、板新、上石和那梭岩石磁学分析  48-54
    4.2.1 各采点IRM等温剩磁曲线分析  48-50
    4.2.2 各采点磁滞回线分析  50-52
    4.2.3 各采样点 J-T曲线分析  52-54
    4.2.4 小结  54
  4.3 广东黄垒岩石磁学结果  54-59
    4.3.1 采点1-12样品岩石磁学分析  54-56
    4.3.2 采点13-18岩石磁学分析  56-59
第五章 早三叠世岩石重磁化时代及其成因  59-68
  5.1 福建上京剩磁时代与重磁化成因探讨  59-61
  5.2 广西各采点剩磁时代与重磁化成因探讨  61-64
  5.3 广东古地磁数据的对比及意义  64-66
    5.3.1 采点1-12重磁化时代的厘定  64-65
    5.3.2 采点13-18古地磁数据的分析  65-66
  5.4 重磁化机制探讨  66-68
第六章 结论  68-69
致谢  69-70
参考文献  70-76
作者简介  76

相似论文

  1. 利用古地磁数据定量确定板块运动方法研究,P542
  2. 雪峰山构造系统印支期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P542.2
  3. 河西走廊地区早—中三叠世古地磁研究及构造意义,P318.4
  4. 上扬子地区早三叠世错时相沉积记录,P512.2
  5. 广州“华南板块”典型住区公建配套设施比较研究,TU984.12
  6. 青藏高原羌塘地块晚古生代古地磁研究,P318.4
  7. 兰州地区晚第三纪沉积序列的磁性地层与古环境意义,P318.44
  8. 陕南镇巴地区南华系—震旦系岩石地层划分与区域对比,P618.13
  9. 海南岛晚中生代以来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意义,P539.3
  10. 扬子地块北缘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定年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P597.3
  11. 南秦岭与扬子地体西北缘志留—泥盆系碎屑锆石物源分析及构造意义,P597.3
  12. 黄土高原北部“吴起古湖”沉积物的古地磁年代学与古环境记录,P512.2
  13. 早白垩世六盘山盆地沉积—构造演化,P618.13
  14. 东菲律宾海沉积物的磁性特征研究,X123
  15.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古地磁学及其运动学研究,P534.6
  16. 扬子地块西北缘轿子顶变质核杂岩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P542
  17. 华夏地块早三叠世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地质意义,P318.44
  18. 贵阳花溪地区下三叠统大冶组遗迹化石及沉积环境研究,Q911
  19. 差应变分析与古地磁结合确定地应力方向,P318.44
  20. 下扬子地区早三叠世蠕虫状灰岩及其成因研究,P618.13
  21. 安徽巢湖地区早三叠世和龙山组沉积环境变化及其生物学响应,P618.13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岩石学 > 岩石鉴定、分析 > 物理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