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OPEN FORM

作 者: 张丹澍
导 师: 汪原
学 校: 华中科技大学
专 业: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关键词: 斯韦恩﹒哈特洛伊 开放形式(OPEN FORM) 设计方法 身体知觉
分类号: TU984.1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4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现代生活中新功能的建筑越来越多,现代主义设计手法和原则开始渐渐露出其局限性,建筑的功能越来越模糊与复杂,传统意义上的设计手法和功能分析越来越难将其涵盖。当代前卫建筑通常卷入建筑论战和说教中,从事这种前卫建筑的人们所经营的无非是去瓜分、企化和占领艺术领域中那些有可能存在的细微末节的领域,而忘记了去回应人类的“存在”这个基本问题。20世纪80年代早期,随着对城市与城市环境关系的深入,部分现代建筑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逐渐树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环境创造”观念,以关心具体的人、真实的人,以人的物质、精神、心理等诸多方面需求的满足为目的,追求舒适和有人情味的空间环境。这种转变使其摆脱了早期冷漠、孤立的城市观念的束缚,注重城市的整体环境,在城市尺度、空间特质和细部处理上去周围环境取得“对位”的协调关系,“为城市而存在”。当然OPEN FORM中也受到这些思潮深刻的影响。OPEN FORM这套方法是斯韦恩﹒哈特洛伊的老师奥斯卡﹒汉森提出和发展的,汉森的理论对波兰“环境”的概念起到的根本性的影响。经过斯韦恩﹒哈特洛伊的老师奥斯卡﹒汉森和斯韦恩﹒哈特洛伊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不断的补充和完善,在20世纪多元化的建筑思潮的冲击下,OPEN FORM以开放的态度,不断的完善和丰富其观念,以其方式创造出清新、真实的独特形象,面对正在经历的时代变革和各种挑战,做出自己的回应。OPEN FORM到底是什么,这不仅仅是本文的目的,更重要的是OPEN FORM的内涵,对其方法和实践内容进行探究,找出其合理性和实用性,发掘其现实意义。希望OPEN FORM富有特色的体系和其将人文地理和环境研究的方法引入到建筑研究的独特视角,对我们建筑研究方法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分析了OPEN FORM的体系以及其体现的概念,并与现代主义设计手法做比较进行反思与前瞻,提出本研究的的独特性和优缺点,找寻它在实际应用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8
1. 绪论  8-12
  1.1 选题的缘起  8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论述  8-9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9-10
    1.3.1 研究目的  9
    1.3.2 研究的意义  9-10
  1.4 研究的方法  10-11
    1.4.1 文献整理研究  10
    1.4.2 实地调研  10
    1.4.3 比较分析  10-11
  1.5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11-12
2. 浅析 OPEN FORM 的体系  12-48
  2.1 OPEN FORM 的背景  12-13
  2.2 OPEN FORM 的发展现状  13
  2.3 OPEN FROM 的原则和目标  13-16
  2.4 OPEN FORM 体系的要素  16-20
    2.4.1 环境因素  17
    2.4.2 经济因素  17
    2.4.3 文化因素  17-18
    2.4.4 场所的概念  18-19
    2.4.5 小结  19-20
  2.5 OPEN FORM 体系宏观空间组织原则  20-30
    2.5.1 城市空间的形成  20-23
    2.5.2 整体性原则  23-24
    2.5.3 连续性原则  24-28
    2.5.4 统一与多样化  28-29
    2.5.5 小结  29-30
  2.6 OPEN FORM 体系中观部分空间组织原则  30-38
    2.6.1 视觉符号的提取  31
    2.6.2 视觉符号的运用  31-33
    2.6.3 视觉符号的表达  33-35
    2.6.4 色彩系统  35-37
    2.6.5 小结  37-38
  2.7 OPEN FORM 体系微观部分空间组织原则  38-47
    2.7.1 OPEN FORM 的基础  38
    2.7.2 空间的知觉体验  38-40
    2.7.3 场所的精神  40-43
    2.7.4 空间的画面  43-46
    2.7.5 空间的人性化  46-47
  2.8 本章小结  47-48
3. OPEN FORM 的具体实践  48-75
  3.1 武珞路交流活动  48-69
    3.1.1 武珞路基地现状  48-49
    3.1.2 宏观部分  49-53
    3.1.3 中观部分  53-56
    3.1.4 微观部分  56-61
    3.1.5 小组实地活动  61-66
    3.1.6 小组成员成果  66-69
  3.2 汉正街交流活动  69-74
    3.2.1 宏观成果  69-71
    3.2.2 中观成果  71-72
    3.2.3 微观成果  72-74
  3.3 本章小结  74-75
4. 重识 OPEN FORM 体系  75-80
  4.1 对历史文脉的重视  75
  4.2 城市空间中符号的运用  75-76
  4.3 强调场所精神  76-77
  4.4 城市空间元素的组织  77-79
    4.4.1 宏观体系的空间组织  78
    4.4.2 中观体系的空间组织  78-79
    4.4.3 微观体系的空间组织  79
  4.5 本章小结  79-80
5. OPEN FORM 和现代主义设计手法的比较  80-84
  5.1 人文主义哲学思想的弘扬  80-81
  5.2 审美的新倾向  81-82
  5.3 情感化  82
  5.4 形象化  82-83
  5.5 复杂化  83
  5.6 本章小结  83-84
6. OPEN FORM 对于建筑教育的建议与展望  84-87
  6.1 OPEN FORM 对于建筑教育的建议  84-85
  6.2 对OPEN FORM 的展望  85-87
结语  87-88
致谢  88-89
参考文献  89-92
附录  92-96
  附录一 汉正街交流照片1  92-93
  附录二 汉正街交流照片2  93-94
  附录三 龟北交流活动照片1  94-95
  附录四 武珞路交流活动照片1  95-96
  附录五 武珞路交流活动照片2  96

相似论文

  1. 网页设计元素解析与探究,TP393.092
  2. 基于AD和TRIZ的自行车概念创新设计方法研究,U484
  3. 应用L系统理论设计家纺简约主义风格的方法,J504
  4. 服装二次设计—对闲置服装的再利用,TS941.2
  5. 基于基元式夹钳机构设计方法及性能的研究,TH21
  6. 纳米晶存储器中的高压产生系统设计,TN47
  7. 国内外公路桥梁混凝土构件设计方法对比分析,U448.14
  8. 超大粒径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研究,U414
  9. 橡胶沥青混合料温拌技术的研究,U414
  10. 朋克元素在现在奢侈品服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53
  11. 约束模块在软性磨粒流精整加工中的应用及其设计方法,TG664
  12. 基于“需求理论”的用户体验设计合理化研究,TB47
  13. 高速铁路桥梁减隔震研究,U442.55
  14. 沥青路面超薄罩面关键技术研究,U416.217
  15. 碎石化的旧水泥路面上水泥混凝土加铺层脱空预估研究,U414
  16. 波纹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腹板稳定性研究,U448.213
  17. 矩形钢管混凝土桁架拱桥及其静力性能分析,U441
  18. 高填方涵洞EPS减荷技术应用研究,U449
  19. 基于视觉特性的高速公路景观要素设计研究,U418.9
  20. 稳健优化成本设计及隐函数稳健设计研究,TH122
  21. 造型设计中的仿生研究,TB472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城市规划 > 城市规划布局 > 总体规划 > 城市空间规划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