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岷江上游植被的GAP分析

作 者: 张丽君
导 师: 关文彬
学 校: 北京林业大学
专 业: 自然地理
关键词: 岷江上游 植被制图 ArcGIS(8.3) GAP分析 植被恢复与重建
分类号: Q94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204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岷江上游的植被、地形、气候数据收集和整理,主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8.3)和遥感技术从地形图、遥感影像等图件上重点提取整个流域的海拔信息和坡向信息,在对植被分布现状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全面综合权威性资料和实际调查数据,将岷江上游的植被划分为7个类型,并基于基本假设和先进的空间分析技术,得到岷江上游的理论植被复原图。将其和植被分布现状进行对比,即GAP分析,识别那些没有包含在理论复原范围中的空白区域,即“gaps”——正是需要恢复与重建的区域,最后分析“gaps”产生的原因,发现主要是由人为活动造成的,并提出对策。植被制图和GAP分析的结果,可使决策者和管理者清楚直观地了解植被现状,并为对岷江上游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现状作出评价奠定基础,为建立安全、持续、健康的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最后,在综合考虑地形、植被、人类改造强度等因素,并参考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岷江上游地区分成8个区域,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措施,来保护岷江上游的植被和生态环境。(1)岷江主干流及两侧分水岭植被破坏区:主要以岷江主干流,及两侧分水岭为界,形成沿岷江主干流为主体南北分布的狭长地带。此带坡陡,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植被天然状态程度极差,并受人类活动作用最强。这是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关键区域,不仅与其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对整个流域的生态恢复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是“天然林保护工程”与“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重点实施地段,必须予以高度重视。(2)岷江干流分水岭西侧及支流下段植被部分破坏区:主要处于干流分水岭西侧,岷江支流的下游地段,植被天然状态程度较差,并受一定的人类活动作用。此区域的植被恢复与重建也很关键,否则,若转化成(1)区,就不仅增加了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成本,更增加了难度。(3)岷江干、支流上游生态平衡区:处于支流或干流的上游区,地形较平缓,植被发育较好,天然状态维持程度较好,受人类活动作用较弱。此区应加大植被的保护力度,尽量减少人为干扰。(4)岷江西、北部源区良性森林生态区:分布在流域的西部源区与北部源区,包括基岩天然裸露带-花岗岩或火成岩带、高山雪融湖、高山草甸等,总体条件较好,出露海拔高程在2300-3500m范围内。生态系统的自然原始性与生态的协调性适宜,植被生长年龄在百年以上,并有厚的植被腐殖层,属于良性森林生态区。此区应予以重点保护。(5)岷江培育型森林生态区或人工再造林区:分布面积较大,物种较单一,腐殖层基本没有形成。此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应是“重建为主,辅以恢复”。重建过程中,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强化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防止边造林、边破坏。(6)岷江退化型或恢复型森林生态区:其分布面积较大,大多为砍伐后的迹地地区,有的在自然恢复,有的若无人工再造作用则无法恢复或恢复极其缓慢,生态系统的自然原始性与生态的协调性差。此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策略应是“恢复、重建两手抓”,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已破坏甚至恶化的生态环境,以恢复并维护该区的生态平衡为目标。(7)岷江农业生态区(分两种情况)A、人造果林区与经济林区,有的已接近人工再造林的生态环境,覆盖条件完好。B、人居生态区与旱田区,其植被常年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作用大,生态系统的自然原始性与生态的协调性很差。对于此区,应在依据并遵守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前提下,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必须的耕地,当没有达到退耕还林的要求时是需要保留的;建筑用地、目前生长状况良好的次生林地、草地也是不需要立即进行恢复的,否则将不但影响到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也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新的破坏。(8)岷江荒漠型石山、裸岩区与干旱河谷区:前者分布在高海拔区,后者主要分布于由千枚岩组成的陡坡地带,几乎没有植被覆盖。自然区域的复杂性决定着不是什么区域都能种树种草,对于一些特殊区域,树难长,保持原来状态,不必强求种树,合理利用天然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天然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就是最好的保护。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9
1 引言  9-17
  1.1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概念与途径  9-10
    1.1.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9
    1.1.2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  9-10
  1.2 GAP分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理学途径  10-14
    1.2.1 GAP分析的概念和涵义  10-11
    1.2.2 GAP分析的基本假设  11
    1.2.3 GAP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3
    1.2.4 GAP分析的优势与不足  13-14
    1.2.5 GAP分析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展望  14
  1.3 植被恢复与重建  14-16
  1.4 研究背景与意义  16-17
2 研究区概况  17-25
  2.1 自然概况  17-21
    2.1.1 地理位置  17
    2.1.2 地形地貌  17-18
    2.1.3 气候与水文  18-19
    2.1.4 土壤  19-20
    2.1.5 植被  20-21
  2.2 社会经济状况  21-25
    2.2.1 人口和经济  21
    2.2.2 土地利用/覆盖  21-23
    2.2.3 旅游业  23
    2.2.4 水能资源  23-25
3 研究方法  25-31
  3.1 方法论基础  25-27
    3.1.1 植被作图  25
    3.1.2 物种分布图  25-26
    3.1.3 物种丰富度图  26
    3.1.4 土地所有权和管理状态图  26
    3.1.5 识别“gaps”  26-27
  3.2 研究方法  27-31
4 岷江上游植被分布现状及分析  31-45
  4.1 植被分布现状  31-37
  4.2 植被现状分析  37-43
    4.2.1 灌丛  37-39
    4.2.2 高山草甸  39-40
    4.2.3 山地常绿阔叶林  40
    4.2.4 山地常绿、落叶混交林  40-41
    4.2.5 针阔混交林  41
    4.2.6 亚高山针叶林  41-42
    4.2.7 高山植被  42-43
  4.3 小结  43-45
5 岷江上游理论植被复原及GAP分析  45-61
  5.1 理论植被分布复原  45-53
    5.1.1 理论依据  45-46
    5.1.2 基本假设  46
    5.1.3 理论植被复原及分析  46-53
  5.2 岷江上游植被GAP分析  53-58
    5.2.1 GAP分析  53-56
    5.2.2 “gaps”识别  56-58
  5.3 “gaps”原因初探  58-61
6 岷江上游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原则与对策  61-67
  6.1 植被恢复与重建原则  62-63
    6.1.1 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62
    6.1.2 坚持生态优先和生态经济相结合  62
    6.1.3 坚持生态&经济效益、局部&整体利益、长期&短期效益相协调  62
    6.1.4 从小流域入手,逐步扩展到宏观范围  62
    6.1.5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多种形式造林  62
    6.1.6 物种选择与生物多样性原则  62-63
  6.2 植被恢复与重建对策  63-65
    6.2.1 实施分类经营战略,规划林业生态建设  63
    6.2.2 通过制度创新,激励各种造林主体投资造林  63-64
    6.2.3 以工程造林为重点,严格质量管理,大力提高造林质量  64
    6.2.4 调整林种结构,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  64
    6.2.5 利用区域优势建立林业产业带,大力发展人工林  64
    6.2.6 建立高效的多层次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植树造林  64
    6.2.7 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防止边治理、边破坏  64
    6.2.8 加强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64-65
  6.3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65-67
7 结论  67-69
参考文献  69-75
附录  75-81
附图  81-83
个人简介  83-85
导师简介  85-87
致谢  87

相似论文

  1. 基于.NET平台和ArcGIS Engine的土壤污染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开发,X833
  2. 基于ArcGIS Server的农区水质遥感反演信息系统构建研究,S127
  3. 基于GIS的青海广播无线覆盖资源管理系统的研究,P208
  4. 辽河河口区河网生态修复技术空间配置方法研究,X171.4
  5. 基于WebGIS的地理信息支撑技术在水质安全预警系统中的应用研究,P208
  6. 空天对地观测资源协同任务规划关键技术研究,V474.26
  7. 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布局研究,F301
  8. 基于ArcGIS Engine的城市地震灾害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研究,P315.9
  9.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系统,P208
  10. 基于GIS的最佳选点区域研究,P208
  11. 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P208
  1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城市扩张动态模拟和预测,P208
  13. 基于DEM的数字地形分析及可视化研究,P208
  14. 基于ArcGIS Engine的电力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设计,TM769
  15. 基于WebGIS的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决策系统的研究与实现,S126
  16. 基于ArcGIS的西安地铁沿线土地利用分析,F301
  17. 基于WebGIS的地震灾情数据可视化系统设计与研究,P315.9
  18. 基于GIS的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开发,P315.9
  19. DEM和ARCGIS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研究,P208
  20. 基于ArcGIS Server的桂林旅游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P208
  21. 基于ArcGIS Engine的林权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P208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植物学 >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