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异噻唑啉酮对共生的球形棕囊藻和赤潮异弯藻去除效果的研究
作 者: 万丽兵
导 师: 尹平河;赵玲
学 校: 暨南大学
专 业: 环境工程
关键词: 球形棕囊藻 赤潮异弯藻 混合培养 异噻唑啉酮
分类号: X5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9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赤潮的发生不仅给海洋环境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给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业和滨海旅游业造成危害和经济损失,而且还会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威胁,引起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国内外对除藻的研究很多,但以往大部分的研究都是针对单藻种开展的,而实际藻类的生长环境远比实验室的模拟环境复杂的多,除优势藻种生长外,不可避免的会有其它藻种的伴随生长。研究除藻剂对混合藻的去除效果对于指导赤潮预防和现场治理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选择两种常见的赤潮藻球形棕囊藻和赤潮异弯藻作为实验藻种,通过混合培养的方式,研究其共生关系,并进一步研究两藻种间相互作用的机理。以异噻唑啉酮作为除藻剂,研究其对共生的棕囊藻和异弯藻的去除效果,并以高效液相色谱法监测除藻过程中除藻剂的浓度变化情况,以了解除藻剂在藻液中的残留情况。在除藻过程中测量藻细胞内叶绿素a的变化情况,以表征除藻剂对共生的球形棕囊藻和赤潮异弯藻的总除藻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培养时,棕囊藻通过分泌有毒次生物质的方式抑制异弯藻的生长繁殖;而异弯藻通过与棕囊藻群体直接接触,异弯藻细胞表面的毒性物质可能加速了棕囊藻群体的破裂,从而使藻液中棕囊藻单细胞数增加;棕囊藻和异弯藻混合培养5天后用于除藻实验,除藻剂在浓度为1.2mg/L时,48小时后除藻率可达98%以上;而对单独生长的棕囊藻,除藻剂在浓度为0.8mg/L即能达到相同的除藻效果,说明其它藻的存在对优势藻的去除有不利影响。除藻过程中,异噻唑啉酮在藻液中浓度逐渐减小,说明异噻唑啉酮在藻液中能分解。通过除藻过程中对藻细胞内叶绿素a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除藻剂在浓度大于1.2mg/L时,能满足除藻要求,杀灭藻液中大部分的藻细胞,但在浓度小于1.2mg/L时,除藻剂只能将小部分藻细胞杀灭,对大部分藻细胞来说只是造成一定的损害,而这些藻细胞经过一定时间的自我修复后,又可以重新生长起来从而引发赤潮。
|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第一章 前言 9-19 1 赤潮治理的意义 9-12 1.1 赤潮概述 9-10 1.2 赤潮的危害 10-12 2 国内赤潮防治及除藻研究进展 12-16 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16-19 3.1 实验藻种的确定 17-18 3.2 药物的确定 18 3.3 主要研究内容 18-19 第二章 异弯藻与棕囊藻共生关系的研究 19-28 引言 19 1 材料及方法 19-21 1.1 藻种来源 19 1.2 培养方法与条件 19-20 1.3 异弯藻与棕囊藻的单独培养 20 1.4 异弯藻与棕囊藻混合培养 20 1.5 不同氮、磷浓度下混合培养 20 1.6 藻细胞密度的计算 20-21 2 结果与讨论 21-26 2.1 球形棕囊藻生长曲线 21 2.2 赤潮异弯藻生长曲线 21-23 2.3 球形棕囊藻和赤潮异弯藻混合培养生长曲线 23-24 2.4 不同N、P浓度下的两藻种混合培养的生长曲线 24-26 3 小结 26-28 第三章 异噻唑啉酮对混合藻去除效果的研究 28-37 引言 28 1 材料与方法 28-30 1.1 除藻实验 28-29 1.2 除藻效果的表示 29 1.3 药物残留实验 29-30 2 结果与讨论 30-36 2.1 异噻唑啉酮对混合藻中球形棕囊藻的去除效果 30 2.2 异噻唑啉酮对混合藻中赤潮异弯藻的去除效果 30-31 2.3 异噻唑啉酮对单独培养的球形棕囊藻的去除效果 31-34 2.4 异噻唑啉酮浓度标准曲线 34-35 2.5 除藻过程中异噻唑啉酮浓度的变化曲线 35-36 3 小结 36-37 第四章 藻种色素特征HPLC分析 37-46 引言 37 1 材料与方法 37-38 1.1 藻色素吸收光谱扫描 37-38 1.2 HPLC分析 38 1.3 除藻剂对混合藻中叶绿素a的影响 38 2 结果与讨论 38-45 2.1 色素的光谱吸收特征 38-40 2.2 色素特征分析 40-44 2.3 除藻过程中叶绿素a的变化情况 44-45 3 小结 45-46 第五章 结论 46-47 参考文献 47-52 附表 52-53 致谢 53
|
相似论文
- 食品包装纸中有害化学物的分析测定及迁移研究,TS206.4
- 肿瘤细胞诱导巨噬细胞产生促瘤功能,R730.2
- 白腐菌混合培养对玉米秸秆酶解糖及热重影响研究,S216.2
- 喹啉类和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O626.2
- 微生物发酵及两阶段混合培养产3-羟基丙酸,TQ922.9
- 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复合在藻酸钙/RGD支架上共培养的实验研究,R318.0
- 混合培养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HIBD新生大鼠的实验研究,R722.1
- 壬基酚不同暴露方式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研究,X173
- N、P营养水平和株间接种比例对雨生血球藻生长的影响,Q945
- 海洋经济微藻种间混合培养的生长效应,Q943.1
- 磺胺药物对两种赤潮藻的生长影响及其微污染水体的Fenton修复,X173
- 反应性异噻唑啉酮类抗菌整理剂的制备及应用,TS195
- 耐盐促生和生防细菌的鉴定及混合培养研究,S476
- 反应性抗菌整理剂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TS195.2
- 苯并异噻唑啉酮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抑菌活性,TQ252
- 几种虫草无性型及其相关真菌混合培养的研究,S567.35
- 产氢细菌的分离及其对大豆异黄酮转化菌株促转化作用研究,Q93
- 白腐菌混合培养产漆酶及其机制和脱色效果研究,Q814
- 转hTNF-α基因聚球藻7002的培养与光合作用,Q945
- 几种海洋赤潮藻对UV-B辐射增强的响应,X55
- 新型动物微生态制剂—复合酪酸菌制剂的研制,S816.7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 海洋污染及其防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