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唐人婚恋小说的两性关系与士人观念

作 者: 高翠元
导 师: 邓乔彬
学 校: 暨南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婚恋小说 两性关系 女性观 婚恋观
分类号: I207.41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30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唐人小说是唐代文士有意识的艺术创作。唐代文士在前代的基础上,用叙述之笔构筑了许多哀婉欲绝的婚恋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他们通过两性关系的构筑来观察社会人生,反映他们对理想女性和理想婚姻的追求。由于唐人婚恋小说用士人的抒写形式来抒写自我,故婚恋中的男主角与现实中的文士有非常契合的一面。因而通过对唐人婚恋小说的分析研究,可以窥见唐代文士的情感价值取向以及独特的心理状态。 全文由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 引言:笔者阐释了唐代婚恋小说创作大概以及兴盛的原因,并对学界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简单梳理和论述。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本文创作的目的、意义以及主要的研究方法。 正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章探讨唐代婚恋小说中的两性关系。笔者主要论述两类两性关系。一类是欲多于爱,佳期难再的异类婚恋。在这类婚恋中,文士寻求欲望的满足,关注爱情附加价值的兴趣大于爱情本身,两性关系呈现出奉献和索取的关系,这类婚恋多以失败告终。而在第二类爱欲交融,无婚而终的人间婚恋中,文士寻找真爱,并付出了真挚感情,但是他们以追求精神爱悦为主,甚至不以婚姻为终极目标,婚恋亦不得善终。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这两类两性关系的特点进行了概述。 第二章探讨唐代士人的女性观。在开放型的社会文化中,唐代士人一方面想要女性主动俯就,为爱情生死不顾;一方面受传统礼教、男权思维制约,他们又希望女性贞节自持。因而他们陷入一种情理矛盾之中。他们还设计了融挚友、贤妻、良母为一体的理想女性形象。但是这种女性角色的内涵都是迎合男性需要的产物,是男性中心文化的产物。 第三章探讨唐代士人的婚恋观。唐代婚恋小说中婚恋多以悲剧告终,但是唐代士人在这些故事中,寄托了自己对理想婚姻的追求。那就是他们追求情色相兼、情理和谐的美满婚恋。在这种婚恋中,两性关系是和谐的,情理是和谐的。联系特定的文化情境,进一步探讨文士追求平衡、和谐的“中和”心态。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7
引言  7-15
第一章 唐代婚恋小说两性关系分析  15-36
  第一节 欲多于爱,佳期难再的异类婚恋  15-27
  第二节 爱欲交融,无婚而终的人间婚恋  27-36
第二章 唐代士人的女性观  36-48
  第一节 女性的主动示爱与贞节  36-40
  第二节 女性多重角色的内涵  40-48
第三章 唐代士人的婚恋观  48-62
  第一节 情色相兼  48-53
  第二节 情理和谐  53-62
结语  62-63
参考文献  63-66
后记  66

相似论文

  1. 《镜花缘》女性观及其文化学分析,I207.42
  2. 从《闲情偶寄》看李渔的女性观,I206.2
  3. 关于川端康成女性观的研究,I313
  4. 中西文化的交融合流—对赛珍珠《帝王女人》的解读,I712
  5. 从《赫索格》对女性人物的刻画看贝娄的女性观,I712
  6.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十九世纪英国小说研究,I561.074
  7. 比较《荆棘鸟》与《呼啸山庄》的爱情悲剧,I106.4
  8. 走向和谐—论安吉拉·卡特“狼的三部曲”中两性关系的嬗变,I561
  9. 佤族布饶人的害羞与两性关系研究,C95
  10. 中国通俗小说中“佳人”形象的嬗变,I207.42
  11. 论俄国女杰对巴金创作的影响,I206.6
  12. 行走在“光明”与“阴影”的世界中,I512.074
  13. 由四川苗族婚恋观的变迁试论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传承,C955
  14. 安妮塔·德赛《斋戒,盛宴》中的女性观研究,I351
  15.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女性观,B948
  16. 王海鸰婚恋小说中的男女情爱心理透视,I207.42
  17. 唐婚恋小说嬗变研究,I207.41
  18. 离婚的新世纪叙事,I207.42
  19. 语文教学中的女性形象与中职女生女性观建构,H193
  20. 《在路上》中的女性形象解析,I712.074
  21. 论张洁婚恋小说中的系列女性形象,I207.4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小说 > 古代小说 > 其他古代小说研究与评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