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磨溪嘉二气藏气井不稳定产能评价研究

作 者: 陈怀刚
导 师: 李长俊;段永刚
学 校: 西南石油大学
专 业: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关键词: 磨溪嘉二气藏 气井产能 渗流模型 耦合模型
分类号: TE32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6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在对国内外现有气藏气井产能评价方法调研基础上,分析了传统的气井产能测试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对气井的连续监测影响生产,且在某些复杂井况很难测得满足分析条件的压力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井口生产资料进行气藏评价,以确定单井的控制储量以及单井产能与合理配产,这对于低渗透气藏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直接利用井口资料的分析则需以单井开采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流体在气层、井筒和地面管线的流动特征,以流量和压力变化为依据,科学地分析整个采气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工作状态,确定合理的产能和最佳工艺制度。基于上述的研究思路确定了磨溪嘉二气藏气井不稳定产能评价方法的技术思路:1)在气藏地质特征研究基础上,初步确定气藏渗流模型,为建立数学模型打下基础;2)建立气藏渗流模型包括:均质气藏模型、裂缝孔隙性双重介质模型、复合气藏模型等多种不稳定的渗流数学模型;3)确定井筒多相流的计算模型和井筒与气藏的耦合模型;4)在具体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对影响气井产能的各种因素进行详细的讨论和分析,为气井经济、高效地开采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气井实际资料的分析表明,本次研究所建立的产能评价方法对于气井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基于该方法所编制的计算分析工具为低渗透气藏的气藏工程研究提供了更先进的手段。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5
目录  5-8
第1章 绪论  8-11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8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8-9
  1.3 项目的研究内容  9-10
  1.4 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  10-11
第2章 气藏储层特征和气藏开采特征  11-20
  2.1 构造特征  11
  2.2 地层及沉积相  11-12
  2.3 储层特征  12-14
    2.3.1 白云岩是主要的储集岩  12
    2.3.2 储层成岩作用  12-13
    2.3.3 储集空间  13
    2.3.4 孔隙结构  13
    2.3.5 储层物性  13-14
    2.3.6 储层储渗类型  14
  2.4 流体性质及气水关系  14-15
    2.4.1 流体性质  14-15
    2.4.2 气水关系  15
  2.5 气藏温度、压力  15-16
  2.6 气藏类型  16
  2.7 气井产能特征  16-18
  2.8 气井产水特征  18
  2.9 动态分析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8-20
第3章 气井流入不稳定渗流模型  20-32
  3.1 气藏渗流物理模型建立  20-22
    3.1.1 裂缝-孔隙性双重介质模型  20
    3.1.2 复合气藏模型  20
    3.1.3 压裂井模型  20-21
    3.1.4 水平井模型  21
    3.1.5 斜井模型  21-22
  3.2 无限大均质气藏渗流模型  22-23
  3.3 两区复合气藏渗流模型  23-26
  3.4 有限导流垂直裂缝井模型  26-27
  3.5 水平井渗流模型  27-28
  3.6 斜井渗流模型  28-29
  3.7 拟压力处理  29-32
    3.7.1 单相气藏渗流的拟压力  30
    3.7.2 气藏多相渗流拟压力处理  30-31
    3.7.3 采用生产数据计算相对渗透率和拟函数  31-32
第4章 气藏渗流与井筒流动藕合模型  32-42
  4.1 气藏渗流与井筒流动藕合模型  33-35
    4.1.1 不稳态IPR数学模型  33
    4.1.2 流动系统耦合模型  33-34
    4.1.3 不稳态压力产量计算  34-35
  4.2 井筒多相管流计算模型  35-38
    4.2.1 基本方程  35-36
    4.2.2 Beggs-Brill法流型判别条件  36
    4.2.3 持液率及混合物密度确定  36-38
    4.2.4 阻力系数λ  38
  4.3 流体物性参数计算方法  38-42
    4.3.1 天然气的压缩因子  38-40
    4.3.2 水的粘度  40
    4.3.3 天然气的粘度  40-41
    4.3.4 水-天然气的表面张力  41-42
第5章 磨溪嘉二气藏的不稳定产能分析  42-58
  5.1 生产动态拟合分析  42-43
  5.2 实例分析  43-58
    5.2.1 磨深1井  43-45
    5.2.2 磨5井  45-47
    5.2.3 磨22井  47-50
    5.2.4 磨24井  50-52
    5.2.5 磨36井  52-55
    5.2.6 磨37井  55-58
结论  58-59
参考文献  59-62
致谢  62

相似论文

  1. 输电塔架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TM753
  2. 基于无网格方法的软组织形变模型,TP391.9
  3. 泰安市岩溶塌陷的水岩耦合模型研究,P641.134
  4. 1025t/h锅炉燃烧优化软件研究与开发,TP311.52
  5. 建筑物(群)耦合能量传递模型及数值模拟,TU111
  6. 河网水动力及水质模型的研究及应用,X832
  7. 膨胀土固结与蠕变试验研究,TU411
  8.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热力电化学耦合数值模拟,TM911.4
  9. 基于地表—地下水动态变化的水文耦合模型应用研究,P641.2
  10. 非饱和状态下沥青混凝土雨水入渗模型研究,U416.217
  11. 靖边气田水平井井筒压力及产能计算研究,TE328
  12. 考虑非点源影响的水库水质预测,X832
  13. 水平井射孔密度优化研究,TE257.1
  14. 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基础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TE348
  15. 红岗浅层气藏地质及开发特征研究,P618.13
  16. 射频宽带低插损纵向DMS声表面波滤波器的研制,TN713
  17. 低压配电网感应雷过电压特性研究,TM862
  18. 桥面激励下斜拉索振动及其抑振研究,U441.3
  19. 高地应力下山岭隧道的地震破坏分析,U457.5
  20. 电场作用下软土渗流特性的试验与微观理论分析,TU411.4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石油、天然气工业 > 油气田开发与开采 > 油气田开发设计与计算 > 油气产量与可采储量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