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督教文化与近代科学兴起的关系

作 者: 陈梅芳
导 师: 胡良贵
学 校: 四川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 基督教 近代科学 理性
分类号: B9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2年
下 载: 40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理性与观察实验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曾在较低的层次上有过结合,但二者并不和谐,最终未能产生出近代意义上的理论科学。随着基督教的传播,二者融入到基督教文化当中,并在基督教发展中得到强化;同时,基督教在发展中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从而为近代科学的兴起准备了一定条件。虽然,在近代科学兴起与发展过程中,基督教中有对之抵制的因素存在,但它们并未抵制近代科学得以产生的方式,而只是针对这种方式下得出的与它们相冲突的结果,即具体的科学理论。因此近代科学仍迅速地发展起来,并直接威胁到基督教中的许多教义、神学思想等。于是,基督教在神学上不断寻求与科学的调解,重新解释它的许多教义、经典,并最终从知识论转向人的心灵领域,从而纯化了自身。从历史发展看,基督教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近代科学则是在人文境域的促进下走出来的,它自身并不缺乏人文精神。因此,在工具合理性普遍被接受为人的行为合理性的现代社会,建构价值合理性的可能已经在“基督教文化与近代科学兴起的关系”中向我们展现了出来。

全文目录


第一章 前言  6-9
第二章 基督教近代科学  9-15
  第一节 基督教的定义及其历史变化  9-11
    一、 基督教的定义  9
    二、 基督教历史上的大变化  9-10
    三、 基督教在历史发展中成就自己的本质  10-11
  第二节 近代科学的定义及其要素  11-13
    一、 近代科学的定义、要素  11-12
    二、 理性与观察实验在古希腊的状况  12-13
  第三节 小结  13-15
第三章 基督教文化对近代科学兴起的影响  15-32
  第一节 古希腊传统与基督教信仰的相遇  15-19
    一、 理性因素在基督教信仰中的状况  15-18
    二、 观察与实验在基督教发展中的地位变化  18-19
  第二节 基督教文化为近代科学的兴起孕育的适宜条件  19-30
    一、 智力准备、知识准备  19-20
    二、 基督教文化暗示了自然的无神性并肯定了手工技艺的正当性,这有助于人们以实验的方式探索自然的态度  20-24
    三、 基督教发展中出现了有利于打破基督教权威束缚的新因素  24-27
    四、 清教主义的出现把基督教文化中有利于近代科学兴起的因素统一了起来  27-30
  第三节 两种相关论题之解释  30-32
第四章 近代科学的发展对基督教的影响  32-36
第五章 重建合理性的尝试  36-44
  第一节 重建合理性的必要性  36-40
    一、 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局限性  36-38
    二、 基督教存在的合理性依据  38-40
  第二节 重建合理性的可能与契机  40-42
    一、 重建合理性的可能  40-41
    二、 历史契机  41-42
  第三节 基督教文化与近现代科学在价值合理性上的互补意义  42-44
第六章 结语  44-45
参考文献  45-47
后记  47

相似论文

  1. 中国区域行政合作的非均衡演进研究,D630
  2.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研究,C913.68
  3. 权力和利益界定的国家战略,D80
  4. 蜂胶软胶囊增强免疫功能和毒理性研究,R285
  5. 基督教生态伦理思想探析,B978
  6. 农村社会救助中村集体对民间救助资源的整合,F323.89
  7. 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探微,G633.3
  8. 构建中国政府“掌舵与服务”的多元行政模式路径探析,D630
  9. 英国判例法传统形成的影响因素,D956.1
  10. 基于有限理性的投票决策行为分析,C931.1
  11. 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F279.2
  12. 我国主流网媒框架效果研究,G206
  13. 从私人葬礼到公共娱乐活动:罗马角斗娱乐中的宗教因素,K126
  14. 追求互济与和平,B978
  15. 当代中国计划外生育行为研究,C924.21
  16. 基于“理性人”行为选择的衢州市中心城区社会停车需求研究,TU984.191
  17. 介入社会资本:基督教会的社会救济作用研究,B977
  18. 近代漳州基督教会研究,B977
  19. 马尔库塞的“单面社会论”研究,B516
  20. 理性回归与深层感性,B516
  21. 哈贝马斯交往理性视域下的网络空间交往行为研究,B516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宗教 > 基督教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