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扬剧表演团体生存状态展现、比较与分析

作 者: 陈超
导 师: 汤亚汀
学 校: 上海师范大学
专 业: 音乐学
关键词: 扬剧 扬剧团 小戏班 生存状态 文化文本
分类号: J82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153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作为地方戏种之一的扬剧,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文化价值。清末民初,由扬州地方的香火戏发展而来的维扬大班和由花鼓戏发展而来的维扬文戏与维扬清曲在上海融为一体,形成“维扬戏”。至1952年,被称为“扬剧”。后来,扬剧辗转回到故乡扬州地区。今天在扬剧发源地之一的江都生存着各种不同类型的扬剧演出团体,它们的生存状态较之以往似乎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文章致力于对江都地区现有的四种扬剧表演团体的生存状态进行调查和研究。并且将江都地区的四种扬剧表演团体置于主体的地位,即他们是扬剧的参与者以及本文研究对象的资料提供者而不仅仅是被观察者。本文基于实地考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江都地区的扬剧和扬剧团体的生存现状,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说明:江都地区不同体制下的表演团体的生存状态有着哪些共性和差异;不同的体制对这些表演团体的生存状态和行艺方式有何影响,以及造成这些不同的背景和原因。 本文将以文化研究的方法来看待这四种团体,把它们作为文化研究中的文化分析文本,并围绕这四个文本展开论述。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6
英文摘要  6-7
绪论  7-15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意义  7-8
    一、研究动机  7-8
    二、研究意义  8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8-11
    一、研究对象  8-10
    二、研究范围  10-11
  第三节 研究现状及文献回顾  11-12
  第四节 研究方法  12-13
    一、实地调查  12
    二、口述历史  12-13
    三、比较方法  13
  第五节 论文结构  13-15
第一章 文本展现  15-28
  第一节、背景情况概述  15-19
    一、江都市(县)扬剧团  15-17
    二、德才扬剧团  17-18
    三、社区扬剧团  18-19
    四、本地小戏班  19
  第二节、田野演出实录  19-27
    一、江都市扬剧团  19-22
      田野实录1:  19-22
    二、德才扬剧团  22-24
      田野实录2:  22-24
    三、社区扬剧团  24-25
      田野实录3:  24-25
    四、黄金楼小戏班  25-27
      田野实录4:  25-27
  第三节、小结  27-28
第二章 文本运作  28-38
  第一节、基本运作模式  28-31
    一、江都市扬剧团  28-29
    二、德才扬剧团  29
    三、社区扬剧团  29-30
    四、本地小戏班  30-31
  第二节、其他运作方式  31-35
    一、参与各种比赛和表演  31-32
    二、与当地媒体的合作  32-33
    三、与音像公司的合作  33-34
    四、上海扬剧票友的帮助  34-35
  第三节、后备力量的培养  35-37
  第四节、小结  37-38
第三章、文本接受  38-41
  第一节、现场观众的评价  38-39
  第二节、网络观众的评价  39-40
  第三节、小结  40-41
第四章 文本比较  41-57
  第一节、演出方面的比较  41-51
    一、舞台设备的异同  41-42
    二、角色安排的异同  42-43
    三、剧目的异同  43-45
    四、曲牌使用的异同  45-47
    五、乐器使用的异同  47-49
    六、乐队与演员配合的异同  49
    七、服装、化妆的异同  49-51
  第二节、运营模式的比较  51-55
    一、基本运营模式的异同  51-52
    二、其他运营模式的异同  52-54
    三、后备力量培养的异同  54-55
  第三节、小结  55-57
第五章 文本生存状态分析  57-64
  第一节、体制与生存状态  57-58
    一、相同体制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不同生存状态  57
    二、不同体制在相同社会背景下的不同生存状态  57-58
  第二节、其他方面与生存状态  58-60
    一、媒体与生存状态  58-59
    二、乐器使用与生存状态  59-60
  第三节、生存状态的“回归”  60-64
    一、剧目方面  60-61
    二、曲牌方面  61-62
    三、走向农家  62-64
结语  64-66
主要参考文献及书目:  66-68
访谈:  68-69
附录:  69-75
后记  75-76
致谢  76-77
论文独创性声明  77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77-78

相似论文

  1.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的叙事模式分析,J905
  2. 巴赫曼早期短篇小说中对当代生存主题的表现,I521
  3. 清末民初温州地方戏曲演出研究,I206.2
  4. 环县道情皮影解家班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J827
  5. 清代三位杰出女词人研究,I207.23
  6. 皖东洪山戏研究,J826
  7. 论凯特·肖邦《觉醒》中女人公的自我寻找,I712.074
  8. 扬剧表演团体生存状态展现、比较与分析,J825
  9. 海德格尔关于意义的理论,B516.54
  10. 论中原地区生存状态对河南油画的影响,J213
  11. 个体的缺席与文学的真实——17年长篇小说研究,I207.425
  12. 沈善宝《名媛诗话》研究,I206.2
  13. 论萧红小说对人生存状态的探索,I207.42
  14. 白居易的闲适生活与闲适诗,I207.22
  15. 都市边缘人的生存与寻找,I207.42
  16. 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生存状态研究,G715.1
  17. “破茧之初”:1978年前后中国农村与农民的生存状态及地区差异,D422.9
  18. 现成生活与可能生活,G40
  19. 象牙塔之痛,I207.42
  20. 安徽无为县昂家庐剧戏班的调查和研究,J825

中图分类: > 艺术 > 戏剧艺术 > 中国戏剧艺术 > 地方剧艺术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