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北朝隋唐内侍制度研究-以观念与职能为中心

作 者: 徐成
导 师: 严耀中
学 校: 上海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史
关键词: 内侍 民族观念 内朝体制 胡汉之分 阉人
分类号: K239.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8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北魏起自漠北部落联盟,无宫室制度,无内外朝之分。及入主中原,其行政杂用胡汉体制,乃用内行官管理鲜卑诸族事务,以汉制官管理汉民事务。其中内侍囊括于内行官之内,兼宫中侍奉与御前谋划于一体。内侍在北魏前期士阉杂用,其仕途迁转并无限制。迤至孝文帝改革,中央官制全盘汉化,内行官趋于消亡,内侍遂被纳入到汉制官体系之中。但内侍人员仍可于内廷、外廷之间往来迁转任职。是鲜卑旧习在北魏后期的汉制官僚体系中仍有所保留。北齐承北魏后期文物制度,但鲜卑旧习渐弱,最终确立了中侍中省与长秋寺并立的二元式的内侍体系。北齐内侍人员虽仍可处内廷谋划进策,但其不担任外廷高官与地方官已成定例。与此类似,北周虽定六官制度,与北齐体制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然内侍人员在迁转为外廷官员时亦有所限制。但是北周将内侍机构归并入天官系统,成为一个独立部门,在行政体制上较北魏、北齐简约。隋统一南北,承袭北周内侍机构的设置理念,将北齐的中侍中省与长秋寺合并为内侍省。隋炀帝大业三年将内侍省从省级机构改作寺级机构的长秋监,再度精简机构人员,并规定其长官长秋令必用士人。这就将内侍部门定位为南衙下属机构。这种模式已经接近于汉晋南朝内侍架构了。但是隋炀帝的改革随着唐王朝的建立而趋于消亡。李唐前期,胡风未脱,内侍制度承袭隋初的设置模式,但规定内侍省必用阉人。与北朝一样,内侍仍可担任外廷官员,或担任军职,或出任使节。至安史军兴,宦官李辅国等位兼将相,鱼朝恩任内外职,把持朝政。宦官任外朝官之习达到了最后的高峰。自唐代宗诛鱼朝恩始,宦官在原则上不再任外朝官。限制宦官迁转仕途的代价是内朝机构的扩大。皇帝的内务,包括原来由南衙诸寺监承担者,大皆为宦官把持,是为内诸司使。宦官所掌控的神策亲军成为唐政府的主力部队,枢密使具有内朝谋划决策的重要职能。唐中后期的内朝体制主要是由宦官来运作的。但是这种体制是在逐步消除宦官任外朝官的背景下由其在内朝参政的结果。宦官监军制度,御前谋划之习及某些内诸司使都是于唐前期逐步建立起来的。因此,唐前期既是北朝内侍任外官之习趋于终结的阶段,又是唐中后期宦官参政与内朝体制扩大的萌发阶段。然而在唐末的动乱中,宦官局限于内朝体制内的参政模式在些许范围内被突破。如枢密使、神策中尉参与延英殿会议,枢密使于堂状后帖黄处理政府庶务等。但这种格局只能算作内朝职能与外朝职能的博弈,其远不如北朝内侍任外官参政普遍。唐随后而亡,中古内侍参政之制便告一段落了。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Abstract  6-11
绪言  11-25
  一 选题缘起  11-13
  二 综述评骘  13-23
  三 思路方法  23-25
第一章 北魏内侍制度考述  25-57
  第一节 北魏前期的内侍制度  25-37
    一、 “内小”与“中散”  26-30
    二、 宦官的出现与北魏内侍地位的变化  30-33
    三、 北魏前期内侍制度的演变  33-37
  第二节 太和改制后北魏之内侍设置  37-46
    一、 太后宫中之内侍官  38
    二、 皇后宫中之内侍官  38-40
    三、 归属待考之内侍官  40-46
  第三节 北魏内侍中的士人  46-49
  第四节 北魏内侍之仕途迁转及地位  49-54
  第五节 太和中两次《官品令》所见北魏内侍机构之变化  54-57
第二章 北齐、北周、隋三朝内侍制度  57-95
  第一节 北齐内侍制度考述  57-75
    一、 厮养家奴:高氏前期内侍的主体  57-62
    二、 北齐的中侍中省与长秋寺  62-66
    三、 礼制中所见北齐宦者职责及内侍制度的变迁  66-68
    四、 北齐宦者的作用及地位  68-71
    五、 由“内参”看北齐中后期的内廷体系  71-75
  第二节 北周内侍制度考述  75-83
    一、 北周天官所属之职官架构  75-77
    二、 北周内侍的组织形式  77-80
    三、 北周内侍的构成及政治运作  80-83
  第三节 隋内侍省考述  83-95
    一、 隋代内侍省之渊源分析  84-86
    二、 大业改制中所见隋内侍人员之运行  86-91
    三、 隋代政治运作中的内侍职能及地位  91-92
    四、 后论——北朝内侍制度的整合与演变  92-95
第三章 唐前期内侍制度的演变  95-164
  第一节 唐初内侍制度的确立及运作  95-108
    一、 内侍省抑或是长秋监——唐初的选择  95-99
    二、 唐初内侍的运作  99-104
    三、 释南北衙  104-106
    四、 优宠抑或防禁——唐初内侍职权的再探讨  106-108
  第二节 李武政权的更迭与宦官势力的变迁  108-123
    一、 由外廷而内廷——武后私党之嬗变  109-111
    二、 李武政权宦官权势的膨胀  111-114
    三、 释“品官给使”——李武政权宦官本品之划分  114-118
    四、 唐初外戚、妃主政治与内侍之关系  118-123
  第三节 玄宗朝内侍制度的变革  123-142
    一、 玄宗“崇重宫禁”与内侍省的变迁  123-126
    二、 十王宅的设立与飞龙禁军  126-134
    三、 玄宗政治理念与内侍运作  134-139
    四、 持国柄而无权——高力士权势分析  139-142
  第四节 肃代二朝宦官角色的转变  142-159
    一、 唐代宦官监军的普及制度的完善  143-152
    二、 内外职之间——从李辅国到鱼朝恩  152-159
  第五节 略说北朝至中唐内侍参政模式的终结  159-164
第四章 唐中晚期内朝体制与宦官(上)——枢密与中尉  164-203
  第一节 唐代枢密使再研究  165-181
    一、 从传宣诏命到参议谋划  166-170
    二、 枢密与枢籍  170-173
    三、 枢密院与翰林学士院之联系  173-179
    四、 枢密使的内廷地位及其演变  179-181
  第二节 神策中尉与神策军研究  181-203
    一、 从神策监军到神策中尉  182-186
    二、 神威军始末及神策军规制的扩大  186-189
    三、 宦官与神策军组织的若干问题  189-192
    四、 神策行营与宦官势力在军务上的延伸  192-196
    五、 军容使与神策军在晚唐的变更  196-203
第五章 唐中晚期内朝体制与宦官(中)——宦官诸使  203-279
  第一节 内诸司使考述及其权责辨析(上)——内诸司使之内司使  206-238
    一、 宣徽使  206-214
    二、 飞龙使、群牧使、骡坊使  214-217
    三、 军器使  217-218
    四、 内弓箭库使  218
    五、 内作使  218-219
    六、 如京使  219-220
    七、 内园使、栽接使、冰井使、通掖使  220-221
    八、 监医官院使  221-222
    九、 监右银台门进奏使、閤门使  222-226
    一〇、琼林、大盈库使  226-231
    一一、丰德库使  231-232
    一二、尚食、口味库使、进食、御食、御厨使  232-234
    一三、营幕使  234-235
    一四、三宫使、留后使  235-236
    一五、少阳院使、内坊使  236-238
    一六、仗内学案使  238
  第二节 内诸司使考述及其权责辨析(下)——内诸司使之外司使  238-261
    一、 牛羊使  239-240
    二、 市舶使  240-242
    三、 客省使、司宾使  242-244
    四、 总监使  244-246
    五、 功德使  246-249
    六、 会仙院使  249
    七、 华清宫使  249-250
    八、 内庄宅使  250-252
    九、 鸿胪礼宾使  252-253
    一〇、僻辟)仗使  253-255
    一一、威远军监军使  255-261
  第三节 宦官使职之外使  261-272
    一、 监护使  262
    二、 馆驿使  262-267
    三、 粮料使  267-269
    四、 解县榷盐催勘使  269-271
    五、 排阵使、制置使  271-272
  第四节 唐代内养考述  272-279
    一、 内养的性质  272-275
    二、 内养的品阶等级  275-277
    三、 内养职务的划分  277-279
第六章 唐中晚期内朝体制与宦官(下)——内朝理念与体制的变革  279-303
  第一节 内朝理念与北司狱  279-291
    一、 正敕、特敕与内朝体制之演变  279-284
    二、 北司狱考述  284-288
    三、 北司狱与南衙、地方狱职权辨析  288-291
  第二节 晚唐内大臣的确立——以中尉、枢密权责的拓展为中心  291-303
    一、 宦官之礼仪之争  294-296
    二、 中尉、枢密使中枢决策权的扩展  296-303
结语  303-307
参考文献  307-316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16-317
后记  317-318

相似论文

  1. 初探意大利阉人歌手在声乐发展史上的影响,J616
  2. 亨德尔的歌剧《阿尔契娜》中女中音咏叹调的风格特点及演唱要求,J616
  3. 唐代掖庭研究,K242
  4. 北宋宦官群体研究,K244
  5. 张君劢文化救国路径研究-以民族观念的培养为中心,D092
  6. 阉人歌手与咽音歌唱价值的探索,J616
  7. 早期公羊学派民族观念的发展,K225
  8. 女性的角色 男性的魅力,J809.1
  9. “夷夏之辨”的近代嬗变,G122
  10. 格桑泽仁事件研究,K264.39
  11. 传统文化资源在雕塑语言中的转化,J305
  12. 清末民国时期西南基督教传播对民族关系的影响,B979
  13. 传统民族观念与清政府,K25
  14. 中日非语言行为的对比研究,H36
  15. 与“手”有关的语言定型研究,H35
  16. 北朝武川集团研究,K239.21
  17. 南北朝行台制度研究,K239
  18. 东魏北齐民族关系辨析,K239.2
  19. 北朝后期次等士族研究,K239.2
  20. 北魏时期河洛地区少数民族研究,K239.2
  21. 《魏书》“秽史”问题研究,K239.2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 > 三国、晋、南北朝(220~589年) > 南北朝(386~589年) > 北朝(386~581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