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硅噻菌胺对小麦全蚀病的防病机理研究
作 者: 王宴雷
导 师: 王保通
学 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专 业: 植物病理学
关键词: 小麦 硅噻菌胺 小麦全蚀病 防病机理
分类号: S435.1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8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上的毁灭性病害之一,目前已扩展到我国北方冬麦区、西北春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共19个省(区),而且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有增加趋势,严重影响小麦生产。理论上,选育并推广免疫或高抗的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但截至目前尚没有优良的抗小麦全蚀病品种推广。在不同的地域和气候条件下,乃至外界恶劣环境使许多生防菌剂效果不够稳定,大面积应用还有很多条件限制。由于小麦是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长期轮作不切实际。目前生产上主要用粉锈宁拌种防治小麦全蚀病,但由于该药剂会降低出苗率,防治效果低,容易造成药害。因此开发和筛选安全、高效防治全蚀病的新型化学药剂也成为当务之急。硅噻菌胺是目前登记的对小麦全蚀病效果最理想的药剂之一。尽管该药剂已开始普及应用,但其抑病机理仍不明确。为明确硅噻菌胺对小麦全蚀病的抑菌原理,为该药剂科学利用和研发新药剂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和显微技术,探讨了硅噻菌胺对小麦全蚀病的抑病机理并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硅噻菌胺对小麦全蚀病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在小麦生理生长方面,该药剂能够促进小麦根系的生长,包括增加毛细根数、促进根长、增加根鲜重。在小麦发病后,该药剂能迅速促使小麦生长出新的毛细根,从而起到补偿根系受损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硅噻菌胺对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硅噻菌胺对小麦补偿作用的影响试验发现该药剂对种子的出苗率、出苗时间及小麦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明显,却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小麦根系的生长,增加毛细根数、促进根长、增加根鲜重等,当小麦发病后该药剂能迅速促进小麦根系生长,补偿小麦全蚀病菌对根系造成的危害;而发病对照和空白对照则没有此类现象。2.硅噻菌胺能有效延缓病原菌的生长和侵染,减少病原菌侵入小麦根部的数量,小麦根部繁殖的数量,并延迟病原菌侵染小麦根部的时间。光学显微镜观察硅噻菌胺对病菌侵染小麦过程的影响试验表明:该药剂能有效延缓病原菌的侵染,当对照小麦接菌后第3天,就发现有菌丝侵入小麦根表皮层;在第5天后有大量菌丝侵入中柱,严重影响小麦根部营养和水分的吸收。药剂拌种后在第3天并未发现有菌丝侵入;在第5天仅在根部表皮层发现很少菌丝;在第11天发现有少量菌丝侵入中柱细胞。可见该药剂能有效延缓病原菌的入侵。通过室内抑菌效果的测定试验表明,混入药剂的PDA培养基中菌丝生长较为紊乱,当药剂浓度达到5.0μL/mL时,小麦全蚀病菌完全不生长,其抑菌效果明显。3.硅噻菌胺能够消解病菌菌丝细胞壁并导致菌丝畸变甚至死亡,并能有效增强寄主细胞防卫反应,包括诱导产生大量的木质管,产生乳突,寄主细胞壁增厚等,并能消解侵入小麦根内皮层的菌丝。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未处理的PDA培养基中菌丝生长均匀,一致性好,表面菌丝光滑,形状及生长点均正常;而混入硅噻菌胺的PDA培养基中,菌丝生长紊乱,菌丝膨大畸形,菌丝细胞壁破裂消解。因此,硅噻菌胺能够消解病菌菌丝细胞壁并导致菌丝畸变甚至死亡,从而减轻小麦全蚀病菌造成的危害。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硅噻菌胺对病菌侵染小麦过程的影响发现:该药剂能诱导增强寄主细胞防卫反应。在小麦根部菌丝侵入寄主皮层细胞后,在被侵细胞细胞壁内侧能够形成大量木质管阻止病菌的入侵;并在该细胞壁内侧,胞壁与质膜之间很快形成沉积电子致密物质,有效抵御侵入的菌丝。而未经过该药剂拌种处理的小麦尽管也能产生木质管,胞壁增厚等现象,但是数量太少,基本对病原菌的扩展没有多大影响。另外,该药剂能被小麦根部吸收,并在小麦根内皮层持续发挥药效很长时间,能致死侵入内皮层细胞的菌丝,在小麦根部形成抑菌圈,有效保护小麦。可见,小麦种子经硅噻菌胺悬浮剂拌种后,在土壤中的种子周围能形成药剂保护圈,保护根系不被病菌侵染或少侵染,能够有效地增强小麦根部抵御小麦全蚀病菌的入侵;能够消解病菌菌丝细胞壁并导致菌丝畸变甚至死亡,有效延缓病原菌的扩展,抑制全蚀病菌生长和繁殖,干扰病原菌的合成,从而影响和阻止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染,减轻小麦全蚀病菌造成的危害;硅噻菌胺拌种后的小麦还能够有效地增强小麦根部细胞防卫反应,包括胞壁产生致密物质以及木质管,有效抑制病原菌的入侵,并能够对小麦根内皮层的菌丝造成直接伤害,多元化防治小麦全蚀病。
|
全文目录
摘要 7-9 ABSTRACT 9-13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3-22 1.1 小麦全蚀病的危害及研究现状 13-19 1.1.1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危害 13 1.1.2 小麦全蚀病的病原菌研究概况 13-14 1.1.3 侵染、传播及发病规律 14-15 1.1.4 全蚀病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 15-16 1.1.5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研究进展 16-19 1.2 硅噻菌胺悬浮剂概述 19-20 1.2.1 全蚀净悬浮剂简介 19-20 1.2.2 全蚀净悬浮剂研究背景 20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0-22 第二章 硅噻菌胺对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 22-26 2.1 试验材料和仪器试剂 22 2.2 试验方法 22 2.2.1 种子处理 22 2.2.2 播种 22 2.2.3 培养观察 22 2.2.4 测量小麦苗长、根长、根鲜重以及毛细根数 22 2.3 结果与分析 22-26 第三章 硅噻菌胺对全蚀病菌室内抑菌效果的测定 26-29 3.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6 3.2 实验方法 26 3.2.1 PDA 培养基的制备 26 3.2.2 全蚀菌菌种的制备 26 3.2.3 试验药剂浓度处理 26 3.2.4 接菌 26 3.2.5 测量菌柄直径 26 3.3 结果及分析 26-29 第四章 硅噻菌胺对小麦的补偿作用的测定 29-32 4.1 试验材料及方法 29 4.1.1 试验材料 29 4.1.2 种子处理 29 4.1.3 测量小麦根长、根鲜重、毛细根数 29 4.2 结果及分析 29-32 第五章 硅噻菌胺对小麦全蚀病菌生长影响的超微结构分析 32-37 5.1 试验材料 32 5.1.1 全蚀菌菌种的制备 32 5.1.2 小麦品种 32 5.2 实验方法 32-33 5.2.1 光镜观察 32 5.2.2 硅噻菌胺对小麦全蚀病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32 5.2.3 硅噻菌胺对小麦全蚀病菌侵入小麦根部的影响 32-33 5.3 结果及分析 33-37 5.3.1 硅噻菌胺对小麦全蚀病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33 5.3.2 硅噻菌胺对小麦全蚀病菌侵入小麦根部的影响 33-37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37-39 参考文献 39-42 致谢 42-43 作者简介 43
|
相似论文
- 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RNA2编码基因的功能研究,S435.121
-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研究,S435.121
- 河南省小麦根腐线虫病原鉴定和RAPD分析,S435.121
- 高产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素的调控与管理,S512.1
-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变化及产量的影响,S512.11
- 10t/hm~2冬小麦氮素营养特性及诊断和氮肥运筹研究,S512.1
- 重组脂肪氧合酶的培养条件优化及其在小麦粉中的应用,TS201.25
- 麦胚多糖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TS210.1
- 解磷菌K3的溶磷特性及其在不同土壤中定殖研究,S144.9
- 小麦群体生长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S512.1
- 江苏省小麦孢囊线虫的发生调查及其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S435.121
- 豫、鄂、渝三省(市)小麦白粉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S435.121
- 新疆小麦1Dx5基因的分离克隆及表达载体构建,S512.1
-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淀粉粒粒度分布的调控效应研究,S512.1
-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积累的调控效应研究,S512.1
- 花前干旱锻炼对花后干旱逆境下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S512.1
- 小麦主茎和分蘖根系发育的差异及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贡献,S512.1
- 两类不同小麦品种花后群体生理特性和物质积累运转规律的研究,S512.1
- 涉及大赖草7Lr染色体的普通小麦—大赖草易位系的分子细胞学鉴定,S512.1
- 江淮历代小麦主栽品种生产力与氮肥效率的比较研究,S512.1
- 弱筋小麦叶片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对灌浆期弱光响应的定量研究,S512.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及其防治 > 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禾谷类作物病虫害 > 麦类病虫害 > 病害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