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当代中国文化建筑公共性研究
作 者: 王明洁
导 师: 何镜堂
学 校: 华南理工大学
专 业: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关键词: 公共性 文化建筑 公共空间 公共领域
分类号: TU-0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4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公共性”看似是文化建筑应有之意,而在当前学术界却是一个语焉不详的概念,存在误读和滥用;与此同时,在我国文化建筑的设计实践中还缺乏对公共性理念的积极关注和具体诠释,相关研究十分缺乏。本文回溯公共性概念的政治学来源,找到理解公共性概念的诠释途径,在基础理论研究和时代背景研究之上建构当前中国语境下的文化建筑公共性理论,进而以公共性理论为视角对我国文化建筑的设计现状进行批判性反思,归纳现实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文章最后探讨了公共性设计理念对于建筑创作的具体意义,提出公共性设计理念是表达建筑“时代性”的一种途径。本文建构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文化建筑公共性的研究体系,包括概念诠释、原则目标、现实问题与策略;回答了“如何理解公共性”和“如何在设计中实现公共性”两个问题。论文内容可分为以下三部分:一、理论研究与建构(第二、三章):从概念研究入手,回到公共性概念的政治哲学理论起点,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与逻辑思辨,提出时代背景下的权利主体和价值追求是公共性概念的诠释途径。在当代中国,文化建筑公共性表现为:以公众为权利主体;以平等、开放、民主为价值追求。对抽象的价值追求进行解读,落实为文化建筑在三个层面上的目标原则:1.文化建筑作为公共社会资源应实现公平配置;2.文化建筑作为公共活动场所应体现开放包容;3.文化建筑作为社会公共事务应进行充分的公众参与。以上理论研究一方面为后文对我国文化建筑公共性现状的反思提供价值立场,另一方面为提出策略和创作理念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二、现实问题与策略的分项研究(第四、五、六章):以文化建筑公共性理想视野反观现实,我国文化建筑公共性缺失表现为:1.文化建筑在规划层面存在配置上的公平失衡问题;2.文化建筑在设计层面存在空间与功能的开放性和多元包容不足的问题;3.文化建筑在决策-设计-建设-使用的过程中缺乏充分有效的公众参与。通过对问题分析、归因,在三个层面分别提出了增强文化建筑公共性的具体策略。三、结合设计实践提出公共性理念对文化建筑创作的意义(第七章):文化建筑公共性问题于中国是一个“时代性”的问题。正是在公民社会萌芽、公民精神觉醒,而政治、文化领域的转型落后,难以适应经济领域急速发展下的各种社会问题,当代中国的公共性问题才如此突出。作为社会产物的建筑,其公共性缺失问题实为社会问题的缩影。因此亟待解决的也已经不是美学、风格之类的问题,而是在时代困境下建筑师如何认知公众主体性和文化建筑的社会职能,继而做出价值判断的问题。时代的发展让建筑设计遇到新的问题,也能为建筑设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以公共性设计理念呈现建筑作品的“时代性”,在设计中创新,是完全可能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应自主建构公共性理念,对自身的职业社会角色做出正确的定位,并以适宜的策略路径坚守价值理念。最后结合自身的创作实践对文化建筑设计趋势提出展望。论文借鉴了政治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强调公共性研究要具备跨学科视野。论文思路依循两条线索:从西方概念到中国当下城市建设的具体情况;从概念和理论的研究到针对设计实践的策略性、指导性研究。力求研究立足实际,学以致用。
|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9 目录 9-14 第一章 绪论 14-42 1.1 研究缘起 14-20 1.1.1 理论问题 14-17 1.1.2 现实问题 17-20 1.2 研究对象 20-26 1.2.1 “当代”的时间范畴 20-21 1.2.2 文化建筑 21-25 1.2.3 公共性 25-26 1.3 研究背景 26-28 1.3.1 社会背景:现代公共意识凸显与公民社会兴起 26-27 1.3.2 学科背景:文化建筑发展热潮与设计思维转向 27-28 1.4 文献综述 28-35 1.4.1 国外研究成果 28-30 1.4.2 国内研究成果 30-35 1.4.3 研究总体评价 35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35-38 1.6 研究意义 38-41 1.7 论文框架 41-42 第二章 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引入 42-87 2.1 公共性理论的研究现状 42-51 2.1.1 “公共性”概念缺乏共识 42-47 2.1.2 “公共性”与“公共领域”的误读 47-51 2.2 公共性相关理论的研究思路 51-54 2.3 元问题:对“公共”的研究 54-60 2.3.1 “公共”的词源分析 55-58 2.3.2 “公共”与“私”的关系认识 58-59 2.3.3 “公共”研究小结 59-60 2.4 溯源:政治学公共领域理论的研究 60-74 2.4.1 公共领域的历时性研究 60-64 2.4.2 公共领域的共时性研究 64-68 2.4.3 研究结论一:如何理解作为公共领域核心概念的公共性 68-71 2.4.4 研究结论二:对文化建筑研究借鉴公共领域理论的思考 71-74 2.5 拓展:社会学视角下的相关研究 74-81 2.5.1 建筑伦理学研究 74-77 2.5.2 权力-空间研究 77-80 2.5.3 空间正义理论 80-81 2.6 对“公共性”相关问题的思考 81-85 2.7 本章总结 85-87 第三章 文化建筑公共性理论建构 87-140 3.1 当代公共生活的时代特点 87-104 3.1.1 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 87-90 3.1.2 当前中国公共生活理想愿景 90-95 3.1.3 当前中国公共生活的公共性危机 95-98 3.1.4 空间的领域性分类和公共性危机在城市空间中的体现 98-104 3.2 文化建筑在公共生活中的社会角色 104-115 3.2.1 作为公共社会资源的文化建筑 104-106 3.2.2 作为公共文化场所的文化建筑 106-113 3.2.3 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文化建筑 113-114 3.2.4 社会角色决定价值追求 114-115 3.3 文化建筑公共性的概念阐释 115-124 3.3.1 文化建筑公共性概念 115 3.3.2 当代文化建筑公共性概念中的权利主体 115-118 3.3.3 当代文化建筑公共性的价值追求 118-124 3.3.3.1 平等的价值追求 118-120 3.3.3.2 开放的价值追求 120-121 3.3.3.3 民主的价值追求 121-124 3.4 文化建筑公共性的具体目标原则 124-138 3.4.1 文化建筑作为公共社会资源的公平配置 125-129 3.4.2 文化建筑作为公共文化场所的开放包容 129-133 3.4.3 文化建筑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公众参与 133-138 3.5 本章总结 138-140 第四章 基于公平配置的文化建筑问题与策略研究 140-180 4.1 文化建筑公平配置缺失问题 140-148 4.1.1 文化建筑的规划布局缺乏均衡 140-144 4.1.2 文化建筑层级体系不完整 144-145 4.1.3 文化建筑缺乏可达性 145-148 4.2 问题分析 148-153 4.3 基于公平配置的文化建筑规划策略 153-178 4.3.1 遵循适度分散的选址原则 153-160 4.3.2 完善文化建筑层级体系和网络化 160-164 4.3.3 配套增强可达性的交通设施 164-167 4.3.4 鼓励功能复合的建设模式 167-173 4.3.5 增加流动性与临时性文化设施 173-178 4.4 本章总结 178-180 第五章 基于开放包容的文化建筑问题与策略研究 180-229 5.1 文化建筑开放包容缺失问题 180-189 5.1.1 建筑过于封闭 180-183 5.1.2 公共性设计难以具体落实 183-185 5.1.3 文化建筑缺乏吸引力 185-189 5.2 问题分析 189-192 5.3 基于开放包容的文化建筑设计策略 192-227 5.3.1 开放的建筑界面 192-204 5.3.1.1 入口设置 192-194 5.3.1.2 立面设计 194-201 5.3.1.3 可上人表皮 201-204 5.3.2 开放的外部空间 204-209 5.3.3 开放的内部功能 209-212 5.3.4 自由的内部空间 212-227 5.3.4.1 内部空间的视线自由 213-216 5.3.4.2 内部空间的流线自由 216-219 5.3.4.3 内部空间的行为自由 219-220 5.3.4.4 空间使用的弹性灵活 220-227 5.4 本章总结 227-229 第六章 基于公众参与的文化建筑问题与策略研究 229-258 6.1 文化建筑的公众参与缺失问题 229-233 6.1.1 公众缺乏知情权和决策权 229-231 6.1.2 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足 231-232 6.1.3 批评的缺席和评论的精英化 232-233 6.2 问题分析 233-235 6.3 基于公众参与的文化建筑协调策略 235-255 6.3.1 建立全过程开放的参与机制 236-241 6.3.2 建立建筑师主导的多元制衡机制 241-244 6.3.3 建立主体间的协调沟通机制 244-255 6.3.3.1 设计主体与使用主体的沟通:平等性沟通 244-248 6.3.3.2 设计主体与决策主体的沟通:共赢性沟通 248-253 6.3.3.3 设计主体与管理主体的沟通:引导性沟通 253-254 6.3.3.4 设计主体与媒体评论的沟通:合作性沟通 254-255 6.4 本章总结 255-258 第七章 作为建筑创作理念的公共性 258-281 7.1 公共性理念:表达文化建筑“时代性”的一种途径 258-263 7.1.1 “时代性”是建筑作品对时代问题的回答 258-259 7.1.2 公共性于当代中国是一个“时代问题” 259-260 7.1.3 以公共性理念表达建筑“时代性”: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方案解读 260-263 7.2 建筑师公共性理念的自主构建 263-270 7.3 公共性理念下的文化建筑创作实践 270-278 案例一:天津博物馆 270-272 案例二:中国工艺美术馆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272-274 案例三:玉树州博物馆 274-278 7.4 公共性理念下的文化建筑设计趋势展望 278-279 7.5 本章总结 279-281 结论 281-285 参考文献 285-292 附录:广州艺术博物馆周边居民访谈调查问卷 292-29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94-296 致谢 296-297 附件 297
|
相似论文
- 基于微博构建的公共领域研究,G206
- 阿伦特“公共领域”思想研究,D09
- 公共领域视角下的网络议政初探,G206
- 公共档案馆公共性建设探析,G270
- 公共政策视角下城市滨水地区公共空间保障研究,TU984.18
- 新世纪中国文学公共领域研究,I206.7
- 网络媒介能否重构“公共领域”平台的研究,G206
- 《新周刊》的公共言论表达,G237.5
-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研究,D035
-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社会公共性问题探析,D64
- 公共政策视野下的扶贫政策研究,F323.8
- 基于审美视角下文化建筑的象征手法及其设计元素,TU-80
- 传统文化中的建筑造型元素在动画场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218.7
- 基于情境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TU984.113
- 商标行政执法研究,D922.1
- 网络条件下青年群体公共和私人领域的构建与维护,C913.5
- 大众媒介公共性研究,G206
- 网络互动与公共领域的重构,G206
- 村落公共空间的变迁和民俗传承,K892.4
- 陕西高速集团经营性公司改制方案研究,F542.6
- 论公共关系视角下城市雕塑艺术的研究,J313.2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建筑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