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以苏州市为例
作 者: 李赛红
导 师: 邵晓华; 马其芳
学 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专 业: 自然地理学
关键词: 苏州市 物质流分析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 可持续发展
分类号: X82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2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土地利用结构和方式不断改变,导致物质资源配置方法的改变,从而影响到区域物质输入输出系统的规模和种类,最终决定了区域的生态安全状态。迄今,纯粹利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对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利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对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利用Erdas和Arcgis软件平台,运用分层分类法对苏州市的4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考察了苏州市在1995—2009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分析软件,结合物质流相关数据,采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分析了苏州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与物质流的相关性,初步揭示了苏州市的土地利用变化与物质代谢的响应机制;继而在物质流分析框架下,建立了苏州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并运用极差标准化法、均方差赋值法和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对苏州市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最终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改善苏州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的对策。主要结论如下:(1)苏州市土地利用特征苏州市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地类具有阶段性,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是呈上升趋势。在整个研究时段中耕地、建设用地的变化面积最大,分别为120130公顷和114100公顷。(2)土地利用变化与物质流相关性物质流通量值与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呈正相关,土地利用强度每提高10%,其物质代谢通量值提高9.2%。物质代谢效率值与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呈负相关,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每提高10%,其物质代谢效率值降低12.1%。(3)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在物质流分析框架下,构建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由土地利用物质输入系统、土地利用生态系统、土地利用物质输出系统三个复合指标组成,指标层包含13个具体指标。利用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指数分析出,苏州市近15年来,其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由一般状态6.972向恶劣状态3.159过渡。(4)苏州市提高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的对策根据苏州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态安全特征,从提高物质代谢效率及综合治理“三废”,改善土地生态环境、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方式、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开展土地生态保护宣传、建立健全土地利用生态安全保护的法律体系四个方面提出对策。
|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8 第一章 前言 8-13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8 1.2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研究现状 8-11 1.2.1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8-11 1.2.2 物质流分析法在土地利用生态安全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1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1-12 1.4 技术路线 12-13 第二章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及其理论依据 13-18 2.1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的概念 13 2.2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的特点 13-14 2.3 理论依据 14-18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5 2.3.2 生态安全理论 15 2.3.3 人地关系理论 15-16 2.3.4 景观生态学论 16 2.3.5 物质流分析理论 16-18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18-21 3.1 苏州市土地利用现状 19 3.2 苏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19-20 3.2.1 人口及人民生活 19 3.2.2 国民经济 19-20 3.3 生态环境状况 20-21 第四章 研究数据与方法 21-32 4.1 研究数据 21 4.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方法 21-25 4.2.1 土地利用分类方法 21-23 4.2.2 土地利用变化评价指标 23-25 4.3 土地利用变化与物质流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25-27 4.4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 27-32 4.4.1 评价体系建立的理论框架 27-28 4.4.2 评价指标的确定 28-30 4.4.3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30 4.4.4 评价指标权重确立和评价模型 30-32 第五章 结果与分析 32-50 5.1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32-40 5.1.1 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分析 35-39 5.1.2 变化率、变化贡献率和变化强度指数分析 39-40 5.1.3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 40 5.2 土地利用变化与物质流相关性 40-42 5.3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 42-48 5.3.1 指标权重的确立 42-43 5.3.2 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43-48 5.4 提高苏州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的对策 48-50 5.4.1 提高物质利用效率及综合治理“三废”,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48 5.4.2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方式 48-49 5.4.3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开展土地生态保护宣传 49 5.4.4 建立健全土地利用生态安全保护的法律体系 49-50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50-53 6.1 结论 50-51 6.2. 展望 51-52 6.3 研究创新点 52-53 参考文献 53-57 个人简介 57-58 鸣谢 58
|
相似论文
- 云南民族旅游地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研究,F592.7
-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 基于能源消耗的建筑工程生态足迹评价,X826
- 高原湖泊湖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及模式研究,X22
- 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X24
- 哈尼族聚落乡土建筑“再生”之路研究,C95
- 福建省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X826
- 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消费生态足迹评价,F123
- 江苏蚕业可持续发展研究,F326.3
- 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实证研究,F592.7
-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森林经营权益融资创新研究,F326.2
- 论高校校园戏剧活动的思想教育功能及可持续发展,G641
-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篮球教学可持续发展研究,G841-4
- 苏州市城区部分农民工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G812.4
- 生态消费的哲学思考,X2
- 河南省城市中学排球运动现状调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G842
- 经济模式变革下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G812.0
- 皖江城市带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F127
- 民族地区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研究,F832.4
- 宁夏羊绒产业发展战略研究,F426.86
- 兰州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风险管理研究,F426.22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 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 > 生物评价、生态评价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