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利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制备聚合物接枝的纳米二氧化硅粒子

作 者: 王慧珺
导 师: 彭懋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
关键词: 纳米SiO2 氧化还原作用 表面引发聚合 核壳结构 乳化剂 乳液聚合 杂化粒子
分类号: TB383.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48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纳米SiO2粒子被广泛用于填充改性聚合物以增强、增韧聚合物基体。但纳米SiO2粒子表面能高,极易发生团聚,使其作为纳米材料的优点不能很好的表现。同时,SiO2粒子表面极性大,在有机介质中难以浸润和分散,直接填充到高分子材料中,很难发挥其作用,从而限制了其发展和应用。因此,对纳米SiO2粒子表面进行改性,使之较好地分散到有机介质中,增强SiO2与有机分散介质的相容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制备聚合物接枝的纳米SiO2粒子。首先,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处理纳米SiO2,向其表面引入氨基(-NH2)使其功能化,再用两种不同的路线对纳米SiO2进行表面改性:(1)利用SiO2表面的-NH2与聚乙二醇丙烯酸酯(PEGA)反应,合成PEGA改性的纳米SiO2;再以Ce4+与PEGA中的-OH为氧化还原体系,分别引发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在SiO2表面的接枝聚合。(2)以Ce4+与SiO2表面的-NH2为氧化还原体系,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或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乳化剂,通过乳液聚合,分别引发苯乙烯(St)和MMA在SiO2表面的接枝聚合。通过红外光谱、热失重、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及显微维氏硬度计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和分析,计算了纳米Si02粒子表面接枝的聚合物含量。选用未经APTES处理的纳米SiO2做对比实验,其他聚合反应条件完全相同,IR结果表明没有发生接枝聚合或均聚反应。而在PEGA改性的纳米SiO2体系中,IR结果表明反应后的产物由聚合物和SiO2组成,证明Ce4+/-OH氧化还原体系成功引发了单体在纳米SiO2粒子表面接枝聚合。聚合物的亲、疏水性对SiO2@聚合物复合粒子在水中的分散稳定性起着决定作用,SiO2@PMMA粒子不能稳定的分散在水中,很快形成沉淀。SiO2@PNIPAAm粒子能稳定分散在水中,形成透明微带蓝色的溶液。SiO2@PNIPAAm粒子表现出明显的温度响应性,当温度从310C上升到32C时,粒子的平均粒径发生突变,从194nm下降到155nm,与纯PNIPAAm的相转变行为一致,此温度为其LCST。聚合物的亲、疏水性对SiO2表面所接枝聚合物的量有很大影响,由TGA结果计算得每克SiO2表面所接枝的PMMA和PNIPAAm质量分别为0.18g和0.50g。TEM照片中纳米SiO2粒子表面接枝的PMMA和PNIPAAm壳层平均厚度分别15nm和25nm。这与TGA结果一致,表明SiO2粒子表面PMMA的接枝量较PNIPAAm低,为了提高疏水性单体的接枝率,我们改进了实验路线,尝试使用乳化剂,改善单体的溶解性,提高聚合物的接枝率。在乳化剂存在的体系中,IR结果表明反应后的产物由聚合物和SiO2组成,证明Ce4+/-NH2氧化还原体系也能成功引发单体在纳米SiO2粒子表面接枝聚合。与未使用乳化剂的接枝聚合相比,SiO2表面聚合物的接枝量有较大的增加。以SDS为乳化剂时,每克SiO2表面所接枝的PMMA和PS的质量分别为7.34g和3.60g。以CTAB为乳化剂时,每克SiO2表面所接枝的PMMA和PS的质量分别为3.87g和0.45g。因此使用此种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同时,加入乳化剂可提高疏水单体的接枝率。单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影响了SiO2表面聚合物的接枝量,无论是SDS还是CTAB做乳化剂,复合粒子中SiO2表面PMMA的接枝量都大于PS的接枝量。以SDS为乳化剂时,SiO2/PMMA粒子的平均粒径比SiO2/PS的小很多,表明PMMA对SiO2团聚体的分散程度比PS要好。以CTAB为乳化剂时,SiO2/PMMA粒子的平均粒径比SiO2/PS的大25nm左右,且PMMA和PS都对SiO2团聚体起到较好的分散,使其重新达到纳米尺寸。乳化剂在水溶液中的电负性影响了SiO2表面聚合物的接枝量,用SDS做乳化剂时两种单体的接枝率比用CTAB要高的多,可能是由于APTES中氨基在水溶液中为正电型,Ce4+为阳离子,SDS亲水基团是阴离子,乳化剂与引发剂静电相吸,能有效引发单体在纳米二氧化硅表面聚合;而CTAB亲水基团是阳离子,乳化剂与引发剂静电相斥,导致引发效率下降。使用乳化剂所制备的SiO2/PMMA、SiO2/PS复合粒子的维氏硬度较纯PMMA、PS有所增加,杂化材料的力学性能有所提高。目前,有关Ce4+引发单体在纳米SiO2粒子表面接枝聚合的研究很少见文献报道,与常用的活性自由基聚合相比,该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水相聚合,不存在溶剂污染,操作简单,反应速率快,成本低等优点,且适用于大多数单体。该方法将有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改性纳米SiO2的手段。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0
第一章 前言  10-11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1-22
  2.1 核壳型无机-高分子纳米复合粒子研究进展  11-16
    2.1.1 核壳型无机-高分子纳米复合粒子的制备方法  11-13
      2.1.1.1 乳液聚合法  11-12
      2.1.1.2 界面聚合法  12
      2.1.1.3 凝聚相分离法  12
      2.1.1.4 逐层组装法  12-13
      2.1.1.5 干燥浴法  13
    2.1.2 核壳型无机-高分子纳米复合粒子的表征  13-14
      2.1.2.1 显微分析法  13-14
      2.1.2.2 粒径及分布的测定法  14
      2.1.2.3 界面相的研究  14
    2.1.3 核壳型无机-高分子纳米复合粒子的应用  14-16
  2.2 纳米粒子改性高分子材料的理论基础  16-17
  2.3 纳米粒子的表面改性方法  17-20
    2.3.1 表面化学改性  17-20
      2.3.1.1 表面活性剂法  17-18
      2.3.1.2 等离子体与辐射引发聚合法  18
      2.3.1.3 表面接枝聚合改性法  18-20
    2.3.2 表面吸附包裹改性  20
  2.4 本课题内容及意义  20-22
第三章 以硝酸铈铵(CAN)/-OH为氧化还原体系引发接枝聚合  22-41
  3.1 实验原料  22
  3.2 引发机理及反应过程  22-23
  3.3 实验步骤  23-39
    3.3.1 制备二氧化硅粒子  23-30
      3.3.1.1 引言  23-24
      3.3.1.2 St(o|¨)ber法制备二氧化硅粒子  24
      3.3.1.3 二氧化硅粒子的纯化  24
      3.3.1.4 二氧化硅粒子的表征  24-25
      3.3.1.5 结果与讨论  25-29
      3.3.1.6 本节小结  29-30
    3.3.2 二氧化硅粒子的表面氨基化处理  30-33
      3.3.2.1 引言  30
      3.3.2.2 用APTES修饰二氧化硅粒子表面  30-31
      3.3.2.3 SiO_2-APTES粒子的纯化  31
      3.3.2.4 氨基化的二氧化硅粒子的表征  31
      3.3.2.5 结果与讨论  31-33
      3.3.2.6 本节小结  33
    3.3.3 二氧化硅粒子表面接枝PEGA  33-35
      3.3.3.1 引言  33
      3.3.3.2 PEGA对二氧化硅粒子表面的修饰  33
      3.3.3.3 SiO_2PEGA粒子的纯化  33-34
      3.3.3.4 SiO_2-PEGA的表征  34
      3.3.3.5 结果与讨论  34-35
      3.3.3.6 本节小结  35
    3.3.4 二氧化硅粒子表面接枝聚合物  35-39
      3.3.4.1 引言  35
      3.3.4.2 单体在二氧化硅粒子表面的接枝聚合  35-36
      3.3.4.3 SiO_2 聚合物粒子的纯化  36
      3.3.4.4 SiO_2 聚合物的表征  36
      3.3.4.5 结果与讨论  36-39
  3.4 本章小结  39-41
第四章 以硝酸铈铵(CAN)/-NH_2为氧化还原体系引发接枝聚合  41-61
  4.1 反应机理  41
  4.2 乳液聚合  41-43
    4.2.1 乳液聚合简介  41-42
    4.2.2 乳胶粒子结构形态的影响因素  42-43
      4.2.2.1 加料方式的影响  42
      4.2.2.2 引发剂的影响  42-43
      4.2.2.3 乳化剂含量及其种类的影响  43
      4.2.2.4 聚合场所粘度的影响  43
  4.3 实验原料  43-44
  4.4 商品纳米SiO_2的粒径及表面特性  44-47
    4.4.1 纳米SiO_2的物性参数  44
    4.4.2 纳米SiO_2的粒径及形态  44-46
    4.4.3 氨基化的SiO_2的粒径及形态  46-47
    4.4.4 本节小结  47
  4.5 SDS存在下两种单体的乳液聚合  47-55
    4.5.1 聚合工艺对乳液聚合的影响  48-49
      4.5.1.1 SDS浓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48
      4.5.1.2 单体浓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48-49
      4.5.1.3 乳液固含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49
      4.5.1.4 温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49
    4.5.2 实验步骤  49-50
      4.5.2.1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的预处理  49-50
      4.5.2.2 纳米SiO_2-APTES的预处理  50
      4.5.2.3 原位乳液聚合反应  50
    4.5.3 复合乳液的后处理及表征  50-55
      4.5.3.1 动态光散射表征  51
      4.5.3.2 透射电镜表征  51-52
      4.5.3.3 红外光谱表征  52-53
      4.5.3.4 热失重  53-54
      4.5.3.5 维氏硬度表征  54-55
    4.5.4 本节小结  55
  4.6 CTAB存在下两种单体的乳液聚合  55-60
    4.6.1 实验步骤  56
      4.6.1.1 纳米SiO_2-APTES的预处理  56
      4.6.1.2 原位乳液聚合反应  56
    4.6.2 复合乳液的表征  56-60
      4.6.2.1 乳液粒径表征  57
      4.6.2.2 透射电镜表征  57-58
      4.6.2.3 红外光谱表征  58-59
      4.6.2.4 热失重  59-60
  4.7 本章小结  60-61
第五章 结论  61-63
参考文献  63-6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69-70
致谢  70

相似论文

  1. 双重/三重响应性复合微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O631.3
  2. PVA基复合包装材料纳米SiO2改性及其对咸鸭蛋保鲜效果的影响,TS253.46
  3. 苯丙乳液的粒子设计和粒径控制研究,TQ316.334
  4. 有机硅氟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合成与性能研究,TQ316.334
  5. 核壳结构聚合物微球的合成、改性及应用,O631.3
  6. α-Fe2O3/Ag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制备及SERS活性研究,TB383.1
  7. 星形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表征,O631.3
  8. 功能水性聚氨酯涂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TQ633
  9. 玉米乳稳定性及生产HACCP体系研究,TS210.4
  10. 多面体铁微纳米胶囊吸波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TB383.1
  11. 接枝全氟聚醚丙烯酸酯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棉织物上的应用,TS195.2
  12. 几种润湿性可控聚合离子液体薄膜的制备与表征,TB43
  13. 复配乳化剂提高酵母抗冻性及改善冷冻面团品质的研究,TS213.2
  14. 米渣蛋白纯化及改性研究,TS210.9
  15. 树枝状大分子聚酰胺胺改性无机纳米材料及性能研究,TB383.1
  16. 有机酸控制合成聚苯胺纳/微米结构,TB383.1
  17. 含磷酸酯的羟基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与可水分散多异氰酸酯固化剂的制备,TQ630.4
  18. 生物体表面用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的研究,TQ436.3
  19. EVOH/纳米SiO_2高阻隔包装材料的制备、结构及其性能,TB484
  20. PS胶体球的制备及其模板的应用研究,TB383.1
  21. 电子纸用低密度二氧化钛/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颗粒的制备与表征,TS727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一般工业技术 > 工程材料学 > 特种结构材料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