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从三重理性看良法标准

作 者: 郭颖辉
导 师: 王洪
学 校: 中国政法大学
专 业: 逻辑学
关键词: 价值理性 法律制度 应然状态 法学史 发展历史 指导意义 主体部分 研究者 学习者 相对性
分类号: D9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21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对法律“应然状态”的探讨因其对现实法律制度的巨大指导意义而成为法律研究者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对“良法标准”的探讨也几乎贯穿了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纵观法学史,各大法学派见仁见智,就“良法标准”问题发表各自观点。其中不乏远见卓识,但由于历史或学科自身的局限,他们的学说也存在着缺陷。基于此,本文在对各大法学派“良法标准”学说进行分类、梳理的同时,对其逐一评判,表明了笔者的立场、观点。同时,作为法律逻辑学的学习者,笔者从这一学科的三重理性出发,详细论述了这三重理性在确立良法标准上的意义,从而得出结论:逻辑理性、实践/目的理性、价值理性是评价法律文本“当”或“不当”的标准,并进一步论述了“良法标准”的相对性。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良法标准”学说作一分类、梳理。第二部分逐一评判以往“良法标准”学说,并表明笔者的立场、观点。第三部分,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从法律逻辑学的“三重理性”出发,详细论述了:通过理性的努力,人们完全可以把一些缺陷排除于法律文本之外。在某种意义上,人类的理性——逻辑理性、实践/目的理性、价值理性也就成为了良法的标准。第四部分,进一步论述了在评判法律时,这三重理性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平等的,“良法标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列宁说,任何一种学说都是逻辑的应用。法律凝聚着人类的理性与智慧,其理想的实现离不开逻辑的支撑。法律逻辑学对三重理性的解读虽仍可能存在纰漏,但其无疑为“良法标准”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愿本文能为此项研究略尽微薄之力。

全文目录


前言  6-7
一、关于“良法标准”学说的梳理  7-16
  (一) 概念法学、分析法学的“法典至上”论  7-9
  (二) 自然法学的“道德至上”论  9-13
  (三) 现实主义法学或社会法学的“活的法律”论  13-14
  (四) 批判法学的“法律虚无”论  14-16
二、对以往“良法标准”学说的评析  16-22
  (一) 对概念、分析法学“法典至上”论的评析  16-17
  (二) 对自然法学“道德至上”论的评析  17-18
  (三) 对社会法学“活的法律”论的评析  18-20
  (四) 对批判法学“法律虚无”论的评析  20-22
三、从三重理性角度对法律文本的考察  22-40
  (一) 作为逻辑理性的法律  22-27
  (二) 作为实践理性的法律  27-33
  (三) 作为价值理性的法律  33-39
  (四) 总结  39-40
四、良法标准的相对性  40-43
结语  43-44
参考文献  44-46

相似论文

  1. 《许三观卖血记》的日常性与小人物形象,I207.42
  2. 论新闻自由的相对性,G210
  3. 我国票据无因性制度研究,D922.287
  4. 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研究,D913
  5. 基于相对性的顾客价值测量研究,F274
  6. 类型与救济:第三人侵害债权法律问题研究,D913
  7. 论第三人利益合同,D913
  8. 实际施工人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923.6
  9. 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研究,D913
  10. 中美经济新闻报道中的隐喻比较研究,H315
  11. 汉英体育报道中的隐喻对比研究,H315.9
  12. 从形合意合角度比较《傲慢与偏见》两译本,H315.9
  13. 汉英名量结构的认知转喻研究,H315.9
  14. 论附保护第三人作用契约,D913
  15. 论中英文爱情隐喻,H315
  16. 中英成语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H315.9
  17. 从跨文化视角看英汉可译性的相对性,H315.9
  18. 英汉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研究,H315
  19. 合同相对性的例外规则研究,D913
  20. 建设工程款拖欠与工程质量纠纷问题探析,D923.6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法的理论(法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