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从接受美学理论角度看译者的双重身份

作 者: 张莉
导 师: 黄慧敏
学 校: 湖南师范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接受美学理论 双重身份 解读活动 视野融合 隐含读者
分类号: H05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375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正如I.A.Richards所说,翻译是人类进化史上最复杂的活动。它是原作者、原文、原文读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动态作用的表现。纵观中西翻译史,传统的翻译研究在“对等”、“忠实”观念的束缚下,只着重于语言层面的转换分析,是一种静态的文本研究。在上世纪末所出现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作用逐渐凸显。因此,本文主要以接受理论为依据,去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所扮演的双重身份。 众所周知,接受美学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姚斯和伊塞尔为代表的康斯坦次学派所提出来的。它基于阐释学和现象学,完成了文学研究的中心以文本到读者的转变,完善了对“作者-作品-读者”体系的研究。因此,第一章首先引进了文学理论中的接受美学理论,主要介绍了接受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翻译过程中的接受美学观。有关翻译与译者之间的关系在第二章中得到论述。由于历来翻译理论只强调对原文的绝对忠实,从而忽略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译者被形象地比喻为仆人,影子或叛逆者。然而按照接受理论的观点,翻译过程中译者面临两次接受过程,第一次接受过程是译者本身与原作之间的交流,译文读者与译文的交流和对话是第二次接受活动,这只有在翻译完成之后才能实现。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读者的存在,预测读者的接受水平和审美情趣。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作用是明显的,他不仅充当原作的特殊读者去接受原作,而且还要考虑目的语读者以及关注他们的需求以及接受能力对原作进行再创造。在本文的第三,四章中则分别具体分析了译者作为原文读者应该如何最大限度的去接受原文,并且尽量地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能让目的语读者接受认可的译文。因此,翻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是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特殊的主体,他既是原文信息的接受者(读者),又是译文文本的创造者(译者)。 然而,尽管译者有一定的理解原文的权利,但在对原文进行理解这个接受过程中他必然受原文的制约,也就是说他的主体性并不是随心所欲的。由此第五章论述了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的局限性。即译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Abstract  6-10
Introduction  10-16
Chapter one: The Reception Theory and Translation  16-24
  1.1 The Reception Theory  16-22
    1.1.1 The Origin of Reception Theory  16-18
    1.1.2 The Development of Reception Theory  18-21
    1.1.3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ception Theory  21-22
  1.2 The Reception Theory and Translation  22-24
Chapter Two: The Translator and Translation  24-32
  2.1 Traditional Views on the Translator's Status  24-27
  2.2 Contemporary Views on the Translator's Status  27-30
  2.3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30-32
Chapter Three: The Translator's Dual Role in Translation  32-48
  3.1 The Translator's Dual Role  32-34
  3.2 The Fusion of Horizon  34-40
  3.3 Discrepancy in the Fusion of Horizon  40-48
Chapter Four: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s a Receptor  48-66
  4.1 The Translator's World Outlook and Life Outlook  48-50
  4.2 The Translator's Different Cultural Horizon  50-53
  4.3 The Translator's Linguistic and Literary Competence  53-58
  4.4 The Translator's Aesthetic Comprehension  58-66
Chapter Five: The Limitation of the Translator's Reception  66-72
  5.1 The Restriction of Context upon the Translator  66-70
  5.2 The Restriction of the Author's Intention upon the Translator  70-72
Conclusion  72-74
Bibliography  74-78
Appendix  78-80
Acknowledgements  80-82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82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82-83

相似论文

  1. 郭沫若与中国共产党(1919-1958),D239
  2. 接受美学视角下苏州古典园林介绍英译之研究,H315.9
  3. 从接受美学理论视角探讨对外宣传资料的英译,H315.9
  4. 图画故事书翻译研究,I046
  5. 接受美学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I046
  6. 从接受美学看熟语的异化翻译,H315.9
  7. 从接受美学看《五号屠场》中的黑色幽默,I712.074
  8. 高中数学课程中向量教学研究,G633.6
  9. 吴天明双重身份的解读,J905
  10. 接受美学理论和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下的模糊语言的翻译,H059
  11. 分裂还是联结从后殖民视角分析迪内森小说《走出非洲》中人物的身份认同危机,I534
  12. 接受美学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反思,G633.3
  13. 伊迪丝·华顿《欢乐之家》的女性主义解读,I712.074
  14. 基于师生双重身份制的高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公司模式研究,J523.5-4
  15. 对外援助与美国的非民主盟友,D871.2
  16.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青青河畔草”的译介和接受,H315.9
  17. 想象的他者,H315.9
  18. 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改革的内部阻力研究,D630
  19. 涉及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技巧,H315.9
  20. 永远的《绿山墙的安妮》,I711.074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语言学 > 翻译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