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从投票行为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国会对台决策特点

作 者: 陈炯
导 师: 邢悦
学 校: 清华大学
专 业: 国际关系
关键词: 投票行为 美国国会 台湾问题
分类号: D871.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13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的关键所在是台湾问题,而在台湾问题上我们面对的往往是美国政府和美国国会两种相反的态度。如何更加科学准确地认识美国国会对台湾决策的特点,是本文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采用国内学者较少使用的“投票行为”研究方法,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国会两院对台议案表决结果为研究基础,分析美国国会对台议案表决时的行为,进而总结出美国国会在台湾问题上决策特点,即美国国会对台决策上具有“一致性”特点:国会对台议案内容一致、国会对台议案结果一致以及两党对台态度一致。但是这种“一致性”并不是指任何议案上国会两党态度都完全一致,美国国会对台议案还具有“不一致”特点,即议案性质不同,一致性程度不同、两党支持度不一致。同时文章从现实条件、意识形态和国会制度三个方面分析解释美国国会对台决策“一致性”特点的成因。首先,后冷战的国际环境下中、美、台内政外交的变化为“一致性”的出现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其次美国独有的崇尚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是“一致性”产生的基础。最后,分析美国国会决策制度中,选民、党派、委员会、国会同僚和利益集团等各因素对台态度,发现它们都倾向台湾,因此在其合力作用下,美国国会对台决策结果必然倾向台湾。本文进一步归纳美国国会对台决策总体特点,即“有限的倾向台湾”,并据此预测2004年新一届美国国会改选后对台政策走向,认为尽管一些亲台议员连任失败,但是美国国会亲台总体方向没有转变,其在台湾问题上的“麻烦制造者”角色短期内很难改变。文章的结尾对中国政府的应对之策提出建议,为中国政府树立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即短期上加强游说研究美国国会,中期上努力影响美国民众媒体,长远上应致力于建设中国“自由民主”的形象,以从根本转变美国国会对台湾的支持态度。

全文目录


第1章 引言  8-17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8-10
    1.1.1 问题的提出  8-9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9-10
  1.2 文献回顾与综述  10-12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3
  1.4 研究方法  13-15
    1.4.1 资料搜集  13-14
    1.4.2 论文研究方法设计  14-15
    1.4.3 投票行为方法的局限  15
  1.5 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15-17
第2章 美国国会对台决策特点  17-26
  2.1 1990s后美国国会对台投票行为概况  17-18
  2.2 美国国会对台议案表决特点:“一致性”  18-22
    2.2.1 国会对台议案内容一致  19-20
    2.2.2 国会对台议案结果一致  20
    2.2.3 两党态度一致  20-22
  2.3 美国国会对台议案表决特点:“一致中的不一致”  22-25
    2.3.1 议案性质不同,一致性程度不同  22-23
    2.3.2 两党支持度不一致  23-25
  2.4 本章小结  25-26
第3章 美国国会对台决策特点分析  26-41
  3.1 后冷战国际环境下中、美、台内政外交变化  26-30
    3.1.1 后冷战环境对美国的影响  27-28
    3.1.2 后冷战国际环境下中国的内政外交变化  28-29
    3.1.3 后冷战国际环境下台湾的内政外交变化  29
    3.1.4 小结  29-30
  3.2 意识形态:国会对台决策一致性基础  30-32
    3.2.1 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中作用  30-31
    3.2.2 美国国会对台决策中意识形态发挥主导作用  31-32
    3.2.3 小结  32
  3.3 制度因素:方向一致的合力  32-39
    3.3.1 制度性因素的内容  32
    3.3.2 亲台的公众意识  32-35
    3.3.3 亲台的国会两党  35-36
    3.3.4 亲台的国会委员会  36
    3.3.5 亲台的国会同僚  36-37
    3.3.6 亲台的利益集团  37-39
  3.4 本章小结  39-41
第4章 美国国会对台决策未来走向及中国对策  41-47
  4.1 美国国会对台决策的总体特点及走向  41-43
    4.1.1 美国国会对台决策总体特点  41-42
    4.1.2 美国国会对台政策近期走向  42-43
  4.2 对中国应对之策的思考  43-46
    4.2.1 客观认识美国国会对台湾态度  43-44
    4.2.2 短期目标:加强游说、深入研究美国国会  44
    4.2.3 中期目标:整体游说、加大对美国民众媒体的影响  44-45
    4.2.4 长期目标:文化交流、树立中国“自由民主”形象  45-46
  4.3 本章小结  46-47
参考文献  47-53
致谢与声明  53-54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4

相似论文

  1. 台湾问题的国际法分析,D992
  2. 冷战后美日对台军事安全合作问题研究,D822.3
  3.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F752.0
  4. 台湾当局大陆政策演变的影响因素探析,D618
  5. 台海问题战略主导权分析,D822.3
  6. 西北农村残疾人选举行为的实证研究,D669.6
  7. 试析小布什政府的台海政策,D871.2
  8. 1978-2008《人民日报》台湾问题报道研究,D618
  9.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与实践,D618
  10. 国际法视角下的中日条约关系,K313.4
  11. 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D618
  12. 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对台政策,D618
  13. 试析奥巴马政府对台政策变化,D871.2
  14. 美国国会参议院少数派权利研究,D771.2
  15. 论美国国会制度及其运作,D771.2
  16.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研究,D618
  17. 县乡人大换届选举中的选民参选现状与改进对策研究,D624
  18. 战后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1949年10月~1972年9月),D618
  19. 代议制的美国模式论析,D771.2
  20. 浅析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的角色和影响力,D771.2
  21. C-SPAN的政治传播模式研究,G229.712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外交、国际关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